第一图书网

国际关系理论

达里奥·巴蒂斯特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达里奥·巴蒂斯特拉  

页数:

426  

译者:

潘革平  

Tag标签:

无  

前言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卡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这句名言有两层含义:一切精神产品都是社会现实的体现,而社会现实所体现的则是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这句话原本是用来形容政治教义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毫无疑问,此话也完全适用于国际关系理论史。自不同的国家政治实体间出现经常性关系以来,国际关系理论便已经存在。也就是说,自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出现国家间体系以来,国际关系理论就已出现:最初它是以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出现的,到了20世纪才发展成为科学理论。从那时候起,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那些生活在国际舞台上主流国家的学者们所创造的:最初是欧洲的哲学家(主要是英国、法国和普鲁士/德国等),因为16~19世纪主宰世界的正是欧洲国家,它们甚至为争夺欧洲以外的社会而不惜彼此开战;1918年之后,正是英国的理论家们把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搬进了英国的大学,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是——或者说人们仍以为它是——世界强国;1945以后,在美国或者移居到美国的理论家们的推动下,国际关系学实现了飞跃,因为自1945年以来美国成了世界头号强国。由此,斯坦利·霍夫曼甚至认为,国际关系学就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反过来看,卡尔·马克思的话也意味着:独立的国家实体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存在,那么就不会有国际关系理论,或者国际关系理论就会很少;而且那些在国际舞台上没有影响力的国家,在它们的学者当中也很难产生国际关系理论家。关于第一个观点,人们注意到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政治哲学文献很少会关注到国际关系问题: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部著作是在希腊城邦国家发生战争的时代写成的——这些城邦之间彼此相互独立,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出现之前的形态。关于第二个观点,人们注意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相继独立并十分渴望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但这些国家并未能创造出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源自于拉丁美洲的“依附理论”学派,它是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南北关系。对中国历史稍加回顾,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也将得以证实。早在战国时期,包括孙子或孟子在内的许多学者已经开始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国际关系。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帝国”终于稳固下来。中国自认为是“中央帝国”,视自己的疆域为整个天下。在万里长城的保护之下,这个天朝帝国不再与外界有任何往来:天子是所有周边地区的君主,其他小国都必须向我进贡。从这一逻辑思维出发,中国自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观,因为当时的中国与那些独立的政治实体没有任何关系。随着“帝国”的日渐衰落,情况并没有任何改观,从18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受到了欧洲列强的影响,先是闭关锁国,之后则不得不接受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多年来,中国走上了现代化和经济增长之路,并在21世纪重新获得了大国地位。因此,中国的理论家就国际关系提出一些新的科学理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本以教学方式系统地介绍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教科书被翻译成中文将为中国产生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助一臂之力,也将有助于激发中国年青一代学者的使命感。如果真能达到上述目的,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将因完成这一使命而倍感欣慰,不胜感激。达里奥·巴蒂斯特拉2010年8月

内容概要

本书对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作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在学术和历史的大视角下,对国际关系的各种主要理论范式作了全面的介绍,对国际关系学的各个领域进行逐一剖析。每一章的最后带有相关书目。  本书为第三版修订增补本,对前一个版本中所有分析文章以及参考书目在都进行了更新,并在新增的第四部分,对国际关系领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21世纪初国际风云变化对国际关系学理论带来的挑战作出了分析。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达里奥·巴蒂斯特拉(Dario Battistella) 译者:潘革平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1致谢1第1部分 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学 第1章 理论与国际关系 第2章 国际关系与政治思想史 第3章 国际关系学的演变第2部分 基本理论 第4章 现实主义范式 第5章 自由主义观点 第6章 跨国主义构想 第7章 马克思主义分析 第8章 激进主义学派 第9章 建构主义计划第3部分 分领域探讨 第10章 外交政策 第11章 一体化 第12章 合作 第13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14章 安全 第15章 战争与和平第4部分 面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学 第16章 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17章 国际关系学的现状与未来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因此,经济增长不均衡的特性迟早会对那些二流强国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它们当中有一个国家认为改变现有调节体系会对自己更有利,其潜在收益可能超过为改变现状而付出的代价,那么这个国家会毫不犹豫地向霸权国发起挑战。①这就引发了所谓的霸权战争——即为塑造新的国际秩序而发起的全面战争:“当维系霸权帝国所需要付出的沉重负担与这个霸权国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一场霸权战争就会爆发,并最终导致国际新体系的问世。”②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处在顶端的或是那个站出来挑战昔日霸主的新兴强国,或是曾经与昔日霸主结盟的另一个强国——在昔日霸主走向衰败之时,这个新强国得以取而代之: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一德国曾经两度试图向英国发起挑战,结果霸主的地位最终落到了美国手里。无论如何,这种新格局也不过是一种暂时现象:“一场霸权战争的结束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新周期的开始:增长、繁荣、衰败。发展不均衡的法则最终会导致实力的重新分配,上一次霸权战争之后形成的现状将逐步打破。新的不平衡取代昔日的平衡,世界将迈向新一轮的霸权战争。”③强国的兴与衰④、成本与收益的估算、霸权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强国与处于衰退阶段的强国之间必然会发生霸权战争,正是它推动了国际体系系统变化理论的出现。这一理论以兼收并蓄的折中方式将摩根索和吉本(Gibbon)所认可的历史观、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从“理性选择理论”那里借鉴而来的微观经济学推理法以及带有新马克思主义⑤附含意义的概念化方式等综合在了一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除雷蒙·阿隆之外,法国国际关系学者及其作品似乎很少为中国读者所知。实际上,法国人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丝毫不亚于他们的英美同行。“主权”这一基石性的国际关系概念,便是法国哲学家布丹最早提出来的: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和人权学说,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全球主义学派的奠基作用,完全可与康德思想的传承力媲美:以戴高乐为杰出代表的众多法国政治家,常以其特立独行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手段,造成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的各种冲击波,给法国国际关系学提供了丰富的当代源泉。读者现在看到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三版修订增补本),便是一部漂亮精致的法式作品。它不仅继承了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思想传统,梳理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分析路径,而且敏锐地注意到当代全球学术的最新进展。与美国人有所不同,达里奥·巴蒂斯特拉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分析作了更加客观理性的评介:同英国人不太一样,法国作者对一体化、和平理论等重大领域和焦点问题更加情有独钟。反复阅读这本书,你不禁会对作者的广阔视角和均衡立场击掌赞叹,对他提示的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前景及其挑战沉吟深思。这是一本好书,堪称法国精品,值得放景案头。  ——王逸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编辑推荐

《国际关系理论(第3版修订增补本)》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关系理论 PDF格式下载



法国学者的理论著作,整理了学术界关于各个理论流派的观点,有些比较分析很启发人,感觉在买的理论类著作中这本比较值


作者是法国人,写书比较细腻,虽然都是同一话语语境,但是有点清新感觉。


这本书总结了很多国关理论流派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有一些作者的看法,适合做教材用


   当今之国际关系可一字以蔽之:利。引书中之句则为:“国际机制的创建和维持最终将取决于‘机制缔造者’(regime-maker),即霸权国的相对收益。”(P292,倒数第四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人,其观点脱离美国霸权形式下的国际视角,因此我们得以从更为开阔的角度来看待国际关系,并且其宽泛的罗列各种对国际关系研究方向和出发点,比较全面,无论是激进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都为我们打开一扇国际之窗,既有对历史的总结,又有对现实的解读,更有对未来走向的猜测,当然猜测是比较保守的,不是信誓旦旦的。比较有意思的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我想一定颠覆了诸多人的对其立场的猜测,他是支持侵略的,这样说似乎有些片面,但他的确允许这种形式存在。
  
  正本清源,任何研究都有其必然性,但国际关系窃以为过于复杂,如果用一种理论全景式囊括,很难,并且现实的诸多因素并不支撑。
  首先是维度。国际关系的维度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多党执政,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作为执政党的代言人,受强大的利益群体制约,受在野党的制衡,更兼其公信力大小不一,很难一脉相承。近年如日本之鸠山由纪夫,重视与中国关系,有改善的进展,但冲绳美军迁移未能兑现到县外,被迫辞职,继之上台的菅直人选择日美优先,抛弃鸠山的东亚共同体,这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其次是地缘矛盾。国际关系一个显著特点是邻国之间的矛盾多与少,中国自不待说,邻国众多,有矛盾者积之日久,非一日能争短长,又突显南海问题。
  第三宗教问题。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最能说明这一点。还有就是利用宗教问题的事端,如达赖问题。
  
  归结起来还是一个“利”字。
  这里的“利”有两层含义:一为真利,即现实上的直接利益。伊拉克与科威特的战争即是,是石油的利战,这是一种较为直接的,超出自然资源占有的也为真利,如弱化某国或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的,分化,第二国或第三国从中渔利,叙利亚战争即是。二为伪利。表面不为利,挂着正义或应求的幌子,实为未来战略的需求,如美参与中日之争端即是。为了一个利字,短暂的联盟或朝三暮四的阵营选择就并不意外。常常在国际关系中出现,A与B是盟友,B与C是不友好,但A与C却未必也是不友好,如果不是从利字解释,恐怕没有其它更好的解释了。
  
  回过头来讲,什么关系理论都不重要,研究是一个方向,现实却会是另一个方向,关键的因素只在如何选择而已,选择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什么样的利益需求,什么样的内部积聚和对外力量,各种综合因素来决定其走向。无外乎是可忍,孰不可忍和韬光养晦,十年磨剑,当然也可以苦练阴功,借刀杀人为妙,但国际之事绝非易事,各国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所得与所失都是异常深刻的。
  
  国际关系虽我辈之所无所及之,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发于一思,亦无成过,惟系拳拳之心则已。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一年一度的“两会”在北京召开。“两会”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新闻记者会,各个方面的人物、官员都会出来会见记者,而我们从转播的覆盖面和收视率就可以看出,除了总理的记者会之外,最受人关注的还是外交部长的记者会。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现在人们非常关注民生方面的问题,但是对国际关系的关注度仍然是非常高的——如果不是最高的。   人们为什么如此高度的关注国际关系呢?一方面好像我们的国人都有一种“论天下大势”的喜好,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哲学家;另一方面,国际关系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尤其在这个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美国日本这些就不用说了,就连那个遥远的利比亚一动乱,也会牵动我们的心——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似乎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有中国人;同样,在中国也可能有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关系上的风声鹤唳都有可能让草木成为强兵。   于是,我们也会喜欢看一些国际关系学。   然而,法国人巴蒂斯特拉的这本《国际关系理论》却告诉我们,“国际关系学”简直比“国际关系”还要复杂,各种主义各种流派各种观点各种角度,对这个世界进行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就如书的作者巴蒂斯特拉所说:“如果你们是‘现实主义者’或是‘自由主义者’,是‘政府间主义者’或是‘功能主义者’,抑或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建构主义者’,你们对下列国际问题的回答一定是不一样的……”接下来作者列举的问题包括“欧洲一体化”,“9·11”,伊拉克战争等等。   因为国际关系学本身存在着混乱的局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这本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书也就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国际关系“范式”,于是它就给出了各种“范式”——在这里我想到了此前看过的一本《社会学之思》,该书对“范式”的泛滥提出了批评,而这种批评如果用于国际关系理论则再合适不过,那些彼此差异的、矛盾的甚至是对抗的理论都宣传自己是“范式”,并且产生了不只一次的“范式”之争。对此,《国际关系理论》的作者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本身就是国际关系学的现状。于是,巴蒂斯特拉就只能把各种“范式”一一罗列出来。在书的第1部分,他就把国际关系学里的各种主义和学派梳理了一遍,然后在第2部分里,作者又把国际关系上比较重要的问题探讨了一番,比如外交、安全、一体化等等,而探讨的方式仍然是把那些主义和学派中有代表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一番阐释和梳理。两部分下来,读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对于某些重大问题,那些重要的国际关系学者们是怎么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自己也会受到启发。但是当然,读者会受到什么启发,是和读者自身的偏好有关系的。比如有的人可能觉得“现实主义者”更有道理,也有的人会认为“自由主义者”更靠谱。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只要找到了对应的理论,就会受到启发。这是对此书以及整个国际关系学的一个肯定的方面。   但是我个人对国际关系学也有否定的一面——应该是两“面”,两个方面:一是,我认为国际关系学很多都是“马后炮”,巴蒂斯特拉告诉我们,几乎没有一个国际关系学家准确的预测了冷战的结束以及“9·11”,以前人们常常讽刺经济学家预测水平还不如天气预报员,但是国际关系学家还不如经济学家,后者偶尔会说准未来,但是前者只会说过去,而且——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面了,而且,他们的“马后炮”常常是用理论去套实际,而不是根据实际去产生理论,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些国际关系学家所宣称的“民主国家之间不发生战争”这一说法。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个动物学家捉到了一个蛐蛐,他把蛐蛐放在了桌子上,然后一拍桌子,蛐蛐跑了,之后他折断了蛐蛐的两条腿,再拍桌子,蛐蛐没跑,于是他得出结论——蛐蛐的听觉器官在腿上。这些国际关系学家就像那个生物学家,他们把片面的视角当成了必然。如果“民主国家不发生战争”的说法可以成立,那么我也可以说“汉语国家间不发生战争”,用前者的方法我也可以得出:战争都是在汉语国家和非汉语国家之间以及非汉语国家彼此之间发生的。因为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之间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战争。   国际关系学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倒也没什么,只是丢他们自己的脸而已,但是他们用理论去套实际就比较危险了,因为根据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于是,在“民主国家不发生战争”这一情境下,那些自诩的民主国家就会向他们认为的不民主国家发动战争,比如美国攻打伊拉克。我不知道为什么国际理论学家们对世界上发动和参与战争数量最多的国家就是那个自诩的头号民主国家的美国这一点视而不见。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理论,也没有那么多的分歧,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国际关系理论》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很多理论学家把中国的崛起当成了一件大事,他们对此作了无数的预测——这一点不用担心,他们的预测都是错的,但是这些预测却有很多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不知道对国际关系学能够期待什么。   当然,国际关系学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在这个非常复杂的国际情形下更是如此,它能教会我们更清晰的看清世界的现在——但你需要一个角度;也许从这一点上它也能预测未来——因为未来是什么样,最重要的是人们如何看待未来。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存在于人的认识当中,也存在于认识的方法当中。对于国际关系不同的认识方法即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方法也形成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不同的流派。
  这可以说是一本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史。介绍了西方国家国际关系领域的思想传统以及不同的分析路径,同时介绍了该领域最新的学术进展。
  和文学、艺术、哲学等一样,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同样存在着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全球主义等流派。其中居主流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其余的流派均作为现实主义的参照而存在。
  现实主义的出发点是以国家为中心,基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这一认识,没有中央集权,没有权威。其人性基础是霍布斯的“一个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人对人是狼”,是整个世界的市场经济。现实主义的目标是追求国家利益,为此,必须实现市场的组织与控制。他们在对外行动中始终考虑战争的威胁,认为国际关系始终处于周而复始的斗争当中。
  自由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人,认为国际社会是个人组成的世俗社会。自由主义自国际关系理论诞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现实主义后来居上,正是得益于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自由主义反对战争,认为如果将战争作为保护国民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手段,那么即使赢得了战争也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它倡导建立“国际政府”,提倡道德教育、经济调节和集体安全。整体看来,自由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与现实世界的强权政治背道而驰。当前通行的现实主义理论,在国内强调“权力”,对外强调“实力”。
  马克思主义的认为国际是世界共同体,其理论的出发点是阶级,关心的是穷人与富人的分裂。国家是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而整体必将超越国家,国家终将消亡。马克思主义是全球主义的一种。以上各种流派,他们的国际关系理论都与其哲学思想有传承关系。
  本书还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研究进行了分领域探讨,如外交政策、国际合作、安全、一体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一些国际新发事件,不断检验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促进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说过,国际关系学中的主流理论从来就是在国际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体所选择的理论。那么,在国际国系中,哪种理论占主流地位,实行或主张这种理论的即是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兴衰史。自由主义或者说理想主义最早是英国人发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那时也恰是英国在各方面占据国际老大地位的时代。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其创立的现实主义也随之在国际关系的科研场所生根开花,这和“美国在全球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主张的现实主义与其国家通行的功利主义哲学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不得不说这本书看得比较吃力,的确是乱糟糟的世界、乱纷纷的主义,乱纷纷的主义一点儿也不比乱糟糟的世界轻松。在对国际关系理论毫无基础了解的情况下看这样一本书真是太累了。当然收获是一定有的,至少是了解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大体脉络,不是教材却可以当教材来读。只是我对于“法国人的研究、写作方式”不太适应。对我来说,看教材还是中国人的编写方式可能更顺畅一些。


  CYD推荐的书,迫于还书的压力一口气读完了,虽然就这么囫囵吞枣地过了一遍,感觉收获还是很多。记得上学期学国际关系理论的时候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了,今日再次重温一下国际关系的理论脉络,似乎感觉和自己的专业又更亲近了些,也好让自己以后能显得更专业一点。。。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是个法国人,因此说“重温”并不完全正确,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和以往学习的英美学者有诸多不同。而且感觉他把当下最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都介绍全了,学到了不少东西。然后因为刚刚出版所以无论从学术界理论发展还是联系现实两方面来说都很新,另外让自己很海贝的就是书也很新,能从图书馆借出一本没被人家划得乱七八糟的书我总是心存感激。。。


“国际关系学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倒也没什么,只是丢他们自己的脸而已,”
你看书每一章就看个前面的三分之一么?
或者你整本书也就看了四分之一么?


小妾为了逃避审查你也不能这么含蓄啊。。。期待啥?


嘿嘿 期待下学期我能有时间读哈~


好哇好哇~话说我发现阅览室里有好多又好又新的书,可惜都只能借出来一周。。。不过正因为它们新所以会在阅览室,因为它们在阅览室所以会新。。。


恩恩,我想过完年就去看看,好久没去了呵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