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法关系史话

葛夫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葛夫平  

页数:

185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葛夫平编著的《中法关系史话》。《中法关系史话》的内容提要如下:
中国和法国,一个在东亚,一个在西欧,都是文化灿烂的大国。17世纪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中国的文化艺术传到了法国,法国的科学技术也随之传到了中国,两国间一度掀起文化交流的小高潮。到了19世纪,自英国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之后,法国也趁火打劫,紧随英、美,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从此,两国间的平等交流关系被侵略与被侵略这种极不平等的关系所取代。直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法关系才掀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简介

葛夫平,女,浙江宁波人,1965年4月生。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199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年7月到该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员,研究专长为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曾在瑞士洛桑大学、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法兰西学院等科研机构访学,至今已发表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一 中法不平等关系的确立
1.早期中法关系追溯
2.《黄埔条约》的签订
3.加入侵华战争行列
4.抢掠圆明园迫订《北京条约》
二 法国扩大在华势力
1.传教士大肆活动
2.觊觎西南边疆
3.中法交战
4.“不胜而胜
三 法国抢夺势力范围干涉中国内政
1.经营西南
2.掠夺利权
3.镇压义和团运动
4.干预辛亥革命
四 法国继续对中国推行强权政治
1.老西开事件
2.在巴黎和会上背信弃义
3.金法郎案
五 斩不断的中法文化交流
1.法国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3.班乐卫访华
4.中国文化在法国
六 中法不平等关系的终结
1.法占中国南海九小岛事件
2.中国与法国维希政府断交
3.中法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七 中法从对抗走向建交
1.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法对抗
2.中法建交
3.曲折发展中的中法关系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因此,这个国家的旧的统治集团的代表不能继续被看作是这个国家的代表,同这个国家的新政府的代表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国家里或者同一个国际组织中。’中国政府是根据这样的理解,同法国政府达成中法建交和互换大使协议的。中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重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割裂出去或者其他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都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于2月10日宣布与法国断交,从而使中法建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5、6月,中法双方成功地互派大使,佩耶任法国首任驻新中国大使,“儒将”黄镇任新中国首任驻法大使。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曲折发展中的中法关系中法建交后,中法关系进入了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新阶段。中法关系的发展,虽然受两国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干扰,不时出现一些曲折,但在两国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法关系始终不断得到加强。以1964年中法建交为契机,两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在最初的两年里很快得到发展。1964年2月,中国艺术代表团应邀访问法国,获得巨大成功,受到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同年9月,首届法国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使中国技术界人士第一次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1965年3月和5月,中国先后组团参加法国里昂博览会和巴黎博览会,向酷爱艺术的法国人民展现精美的东方艺术品。7、8月间,法国国务部长马尔罗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双方进行了坦诚的交谈。马尔罗是中法建交后第一位正式来访的法国政府部长。1965年11月,法国又在中国举办了工业展览会,这对当时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某些技术封锁具有积极意义。进入1966年后,由于受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法国国内社会政局动荡的影响,中法关系一度受到损害,处于停滞状态。但在中法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70年代即得到恢复和发展,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1970年7月,应中国政府邀请,法国总理府计划和领土整治部部长安德烈·贝当古率领法国代表团来华访问,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贝当古代表团的访华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西方国家访华的第一个政府代表团。1972年7月6日,法国外交部长莫里斯·舒曼和夫人又率领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受到中国政府的热情接待。7月10日,毛泽东主席接见舒曼外长,同他进行友好的谈话,支持欧洲加强团结,说:“你们现在跟英国搞好,我赞成,要团结起来才好,有时吵架是难免的,但总该是大团结,少吵架。”在此期间,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与舒曼外长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编辑推荐

《中法关系史话》是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法关系史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