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编辑委员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编辑委员会  

页数:

全2册  

字数:

583000  

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两卷:文学卷和哲学、宗教与语言学卷,书中收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委员2008~2010年间发表的优秀学术论文,集中展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

书籍目录

文学卷 
 文学翻译与百年中国精神谱系——杨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张炯
 三十年间——钱中文
 经典的流播与纠察——瞿秋白译介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历史是非——胡明
 美学的围城:乡村与城市——高建平
 由《牡丹亭》的传播看戏曲改编与演剧通例——邓绍基
 从《红楼梦》前十回看程乙本对程甲本的修改——刘世德
 《新译王维诗文集》导读——陈铁民
 从执着的故国家山之思向宏通的大中华观念提升
 ——元好问文学中“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的呈现——刘扬忠
 元诗文献辨伪——杨镰
 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赵园
 释“齐气”——刘跃进
 王渔洋“神韵”概念溯源——蒋寅
 再说“荆生”,兼及运动之术——陆建德
 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朝戈金
 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尹虎彬
 《格萨尔》伏藏文本中的“智态化”叙事模式
 ——丹增扎巴文本解析——诺布旺丹
 《玛纳斯》史诗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巴莫曲布嫫
 《奥义书》导言——黄宝生
 《加缪全集》总序——柳鸣九
 钱锺书与白瑞蒙——郭宏安
 经典背反及其他——陈众议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三议——盛宁
 “英雄”的演化:从茉儿到帕梅拉——黄梅
 “我不是神”
 ——《奥德赛》16 154~212里人物辨识神人现象的文本解读——陈中梅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周启超
 为何是荷尔德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诗歌的对话——李永平
哲学、宗教与语言学卷 
 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王伟光
 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发展道路——李景源
 实践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陈筠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徐崇温
 论科学发展观的特点——赵凤岐
 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哲学——汝信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形而上学”——叶秀山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和对希腊城邦文明的理论总结——姚介厚
 费希特哲学体系简评——梁志学
 《梨俱吠陀》导论——巫白慧
 综合创新之路的探索与前瞻——方克立
 《周易》的社会“和谐”理念——李惠国
 “全球化”的宗教与中国政教关系——卓新平
 关于我国宗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杜继文
 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宗教观理论概说
 ——从19世纪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吕大吉
 先秦诸子哲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与转化——余敦康
 宋元明清佛教史论纲——魏道儒
 明清时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杨曾文
 罗教的演变与青帮的形成——马西沙
 当今世界伊斯兰教若干问题评述——吴云贵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归属的几个问题——金宜久
 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江蓝生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沈家煊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诸语言:使用及分布格局的变化——黄长著
 北京话连词“和”读“汉”的微观分布
 ——兼及台湾国语“和”读“汉”音溯源——侯精一
 元白话特殊语言现象再研究曹广顺——陈丹丹
 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刘丹青
 语音史研究中历史比较研究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的几个问题——麦耘
 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吴福祥
 论元的分布与选择——语法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胡建华
 
  

章节摘录

  “文学是人学”是针对教条主义把人当作描写的工具而说的,主张文学应该描写活生生的人,张扬了文学的人道主义。这一很有针对性的观点,开了解放文学思想风气之先,扩大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使文学与真实的人结合起来,有力地批判了高大全、假大空这类虚假的文学主张,功莫大焉。主体性文学理论是人性、人道主义讨论的必然继续与具体表述,与“文学是人学”也是相互呼应的。文学主体论认为过去主体在反映论中完全是消极被动因素,所以那是客体文学,是没有主体的文学,现在要重建具有首创精神的创作主体,建立新的主体文学,纠正过去创作中创作主体的缺失,强调创作主体的创造地位与巨大功能,这是文学理论的一大进步。有的作家有感于此,曾说,读了阐释文学主体论的文章,真有一种解放之感。同时这一观念对于促进文学理论框架的反思,影响很大,这都是应该肯定的。而庸俗社会学派对此理论至今仍然耿耿于怀,予以贬低。自然,论述文学主体论的文章,理论自身有许多缺陷:首先,它自称是一种政治批判,批判的对象是反映论,并且它不顾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没有弄清反映论的原意,却对被长期庸俗化了的反映论再度庸俗化地大加挞伐,从而使得对反映论的批判变成双重庸俗化的批判。其次,把现实主义文学不分青红皂白地当成一种僵死的反映的代表,这自然与大量创作实践不符,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再次,它把作者主体实际建立在浪漫的想象之上,把主体变成不受客体任何约束、无所不能的主体了。关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的研究,80年代影响不大,或者说没有什么影响,主要在计划经济时期,一般认为资本主义与艺术生产是敌对的而未顾及其复杂性。但是进入90年代,当我国转入市场经济轨道之后,这一问题就显得复杂化了,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实施,与艺术生产的关系如何协调,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与商品生产以及各种生产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不断争论的问题。这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虽有不少理论著作、经验可供借鉴,但毕竟语境不同。整体来说,由于思想准备的不足,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通过文化建设与艺术实践给以充实与提高。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