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广东经验

田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田禾  

页数:

303  

前言

  在中国,地方法治建设是国家整体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效路径,是自下而上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新形势下,应当高度重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地方经验和实践意义。  一  自上而下提出要求、自下而上具体实施,是当代中国确立和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大特点,也是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之所以要自上而下地提出要求、做出部署,主要是因为在当代中国,法治问题从来都是政治问题,法制改革和法治发展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问题,因此,法治国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任何重大举措,法制改革的任何重大动作,都具有政治意蕴或者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必须由中央统一领导、统筹安排。而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问题,在许多领域、许多时候、许多地方,都可以先行先试地进行改革,甚至可以突破《宪法》和法律进行所谓“良性违宪、良性违法”式的改革。这或许就体现了邓小平先生一向奉行的“经济上要搞活,政治上要稳住”的基本原则。  ……

内容概要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来是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在依法治省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经验。《中国地方法治丛书·广东经验:法治促进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广东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国情广东调研基地”,2011-2012年在广东持续开展国情调研的成果。调研组从总体上对广东省在人大制度、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司法体制改革、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纠纷化解、外来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与经验进行了总结,也对其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作者简介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主任,《法治蓝皮书》主编,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咨询专家、国家图书馆咨询专家、全国总工会法律问题顾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治顾问、北京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2003年9月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十届全国政协2005年第六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1997年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撰稿人之一,2000年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西部大开发与中西部发展的法治保障”课题组成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法制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组成员和主要撰稿人之一: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学习讲座“法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课题组成员。    田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研究员,《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法学研究所亚洲法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实证法学、刑事法治、政府法治。

书籍目录

导论 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推动改革开放一 在法治框架内“先行先试”二 推进政务公开 建设法治政府三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 努力培育基层法治文化五 重视大众传媒和舆论监督对法治的推动作用六 用法治促进和保障生产力发展七 面临的挑战第一章 法治政府的探索与实践第一节 法治政府基本理论概述第二节 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第三节 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管机制第四节 创新行政执法工作的约束机制第五节 广东法治政府建设的启示第二章 透明政府建设第一节 政府透明概述及测评指标第二节 政府透明的总体情况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第五节 依申请公开第六节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第七节 政府公报第八节 食品安全信息第九节 行政审批信息第十节 提高政府透明度的对策和建议第三章 司法体制改革与创新第一节 司法体制改革概述第二节 完善审判机制第三节 前移司法职能第四节 破解执行难第五节 打造阳光司法第六节 广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挑战第四章 舆论监督推动法治建设第一节 舆论监督概述第二节 推进舆论监督制度化第三节 推动网络问政全面展开第四节 主动回应舆论第五节 广东省保障舆论监督的经验第五章 公众参与的机制创新第一节 公众参与概述第二节 行政听证的规范化建设第三节 推动“网络问政” 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第四节 实行“四民主工作法” 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第五节 广东公众参与的经验与完善建议第六章 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第七章 运用综合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第八章 广东依法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探索第九章 规范地方立法 服务社会发展第十章 人大监督的实践与经验第十一章 人大代表制度创新后记

章节摘录

  “外来工之家”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其一,建立了“坐班”制度:“领导工作小组”以及“管理协会”每天各派出一名成员值班,负责当天的工作。其二,建立了“沟通”制度。镇党政领导坚持每月召开外来工代表座谈会,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征求外来务工人员对镇级党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镇党政领导干部还不定期到外来务工人员当中走访。其三,进一步完善了接访登记制度、转办制度、督办制度和归档制度。  “外来工之家”郑重作出“三不”承诺:不让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不让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不让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  “外来工之家”积极开展有益活动和提供各种服务。其一,依法维权活动。“外来工之家”除了负责调解劳资纠纷和化解外来工之间、外来工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外,还积极帮助外来工解决找工、看病、子女上学等各方面的具体困难。其二,宣传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其三,文化娱乐活动。定期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丰富外来工的业余生活,拉近外来工之间、外来工与本地人之间的关系。其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实施困难员工关怀行动。  自成立运作以来,龙江“外来工之家”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不少关于找工、讨薪、看病、减免子女上学借读费用、争取工伤补偿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切实保障和改善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同样重要的是,该组织还为区域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初步实现了“百姓满意、政府受益。的工作目标,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共赢机制。  首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外来工之家”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困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年初,厂矿生产回暖,企业员工短缺。面对这一情况,“外来工之家”迅速召集联席会议,达成了由“外来工管理协会”理事按照企业提出的用工人数分头完成招工指标的共识。各位理事在15天之内完成招工任务,帮助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广东经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