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格调

[美] 保罗·福塞尔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

[美] 保罗·福塞尔  

页数:

全2册  

译者:

梁丽真,乐涛,石涛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变迁、磨难和不幸之后,今天,生活格调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个问题吗? 1999年《格调》一书初次在中国出版时,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学术界也卷入其中,其争论焦点就是:这是中国人的真问题还是伪问题?12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仍然没有获得一个确切的答案。一方面,恶俗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蔓延,所有福塞尔在80年代美国观察到的社会等级符号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泛滥,攀爬上财富阶梯顶端的人们正花样百出地炫耀财富,而且形式更为极端。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社会生活的重心正在向追求公平和正义转化,人们如果连住房都买不起,还能侈谈生活格调吗? 中国的改变太快,以至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品味。然而,不管生活正在变得多么艰难,只要有机会改善,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得体,生活更有情趣,更丰富充实。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任由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无法摧毁。所以《格调》一书所揭示的道理并没有改变: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还是渴望让自己与众不同。 尽管媒体当年沸沸扬扬,我曾经怀疑这本书对中国社会是否真正产生了影响。一个朋友告诉我,至少有两种东西因为《格调》的出版而衰落了,一是保龄球,二是轿车后窗上悬挂的毛绒玩具。暂且不论保龄球和后车窗的毛绒玩具格调高低,仅从功能角度考察,保龄球肯定不如户外运动更有益于健康;而后车窗上悬挂过多的异物,无疑会遮蔽后视镜需要的视线,容易引发车祸。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东西因为《格调》时髦了起来:由于福塞尔观察到,在球类运动中,球的尺寸越小越被认为有格调,所以今天中国越来越多的有钱人都打起了高尔夫球。而在诸多的对比中,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则是地产开发商在改变住宅品位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今天,你已经很难在中档以上的住宅区内看到笔直的道路了。小路正在变得越来越弯曲,常常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绿树掩映的楼群里。 当初把此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时,是当作社会学大众读物定位的。今天回头来看,此书的定位远比社会学读物要复杂得多,它包含了许多心理学、经济学,甚至政治学的元素,这些元素被包裹在生活品味的外衣之下,巧妙地影响了人们的思考。其实,这一复杂的定位不是正好对应了中国社会隐秘多变的价值取向吗?我甚至相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此书都将继续磨砺我们的生活智慧。 石涛 2011年10月于加州硅谷

内容概要

  《格调》: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恶俗》:
  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
  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本书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最大的特点——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本书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

作者简介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1924—2012),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二战”的参战经历对福塞尔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的关注点从早期的英语文学研究转向等级制度评论、战争研究和社会批判,且成绩斐然:《“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社会批判经典著作《格调》(中文修订版2011年由我公司出版)、《恶俗》影响深远,至今常销不衰。

书籍目录

《格调》:
1. 敏感话题
在美国,人们忌讳谈论社会等级,但他们的敏感恰好说明了社会等级存在的严酷事实。
2. 解剖等级
美国大熔炉到底有多少社会等级?人们的常识认为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或者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随着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这一简单划分显然不再适用。
看不见的顶层
上层
中上层
等级地图
中产阶级
上层贫民
中层贫民
下层贫民
赤贫阶层
看不见的底层
3. 以貌取人
相貌、身高、胖瘦、衣着都是人们社会等级的特征。比如微笑,贫民妇女的微笑就要比中上层阶级妇女更频繁,嘴也咧得更大。
容貌
微笑
身高
体重
衣着
颜色
质地
易读性
整洁
西装
总统衣着
政客穿着
低品味标志
衬衫领子
饰物
雨衣
长裤
领带
帽子
高级品味:古风崇拜
4. 住房
小心你的房子,它会使你的社会等级一目了然。车道、草坪、房子的外形、院子里摆放的东西、门牌号码的写法……这些都能指示出你的社会等级。
车道
围墙
门牌号码
车库
草坪
家畜
院内摆设
花草
谁的房子
户外家具
汽车
室内陈设和装潢
上流社会起居室
中上层阶级起居室
中产阶级起居室
贫民阶层起居室
电视机
电视节目
厨房和卫生间
宠物
5. 消费、休闲和摆设
消费选择、休闲方式和室内摆设也是社会地位的陷阱。你喜欢喝什么饮料,看什么电视节目,抑或根本没有电视,读什么杂志……都会确凿地暴露出你的社会层次。
喝酒
用餐
食品
甜食
购物场所
下馆子
电视食品广告
超级杯派对
度周末
旅游
体育运动
邮购商品
“收藏”
可读性装饰
各阶级商品目录
个人化饰物
6. 精神生活
作者讨论了美国的大学,因为大学主管人们精神生活的等级。此外,阅读也与人的品味和等级密切相关。
大学
读物
《圣经》
观念
7.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一个人怎么说话,说什么话,当然毫无例外地会显示等级和品味。另外,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没有自信,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说话习惯。
8. 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人们的社会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升有降。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世界正趋向于贫民化或者大众化,这一趋势已经无可逆转。
往上爬
沉沦
贫民化趋势
9. 冲破常规的另类
那么,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们呢?如果他们不想在社会等级的夹缝中随波逐流,应该怎么办?好在已经诞生了一个新的人群:另类。另类是富于创造力又热爱自由的人们的最后出路。
10. 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附录:
中译本第1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中译本第2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出版后记
《恶俗》:
序(石涛)
1. 何为恶俗?
真正恶俗的事物必然会显示出刻意虚饰、矫揉造作或欺骗性。不新鲜的食物是糟糕的,若餐馆刻意奉上不新鲜的食物,还要赋以“美食”之名,那就是恶俗了。
2. 恶俗的日常事物
无论食品上的糖衣,还是信仰、酒店、想法、餐馆、电视上的“糖衣”,都与恶俗的本质很接近。的确,T.S.艾略特说过:“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真实”,而美国人对真实的承受能力还要再减半。
城市
餐馆
酒店
食品
公共雕塑
银行
物品及可收藏品附录
标识
建筑
工程
航空公司
机场
海军导弹发射
3. 恶俗的大众传媒 ?
尽管不时会努力掩饰其羞耻心,还装腔作势,电视大体说来仍是贫民媒体。电视最善于推销假牙清洁剂、啤酒、通便剂、汽车和洗涤用品,一旦涉及书籍、思想、历史意义,以及文明对话中所有的复杂性、精妙性和讽刺性,电视就会死得很惨。
广告
杂志
报纸
电影(BAD Films)
电影(BAD Movies)
电视
电影演员及其他演员
4. 恶俗的精神生活
回顾人类欺骗自我、渴望奇迹的全部历史,辛普森总结道:“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会发明、最会欺骗,也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一种动物。”所以,艺术和宗教都是人类特有的发明。
人物
信仰
对话
行为
想法
语言
图书
音乐
诗歌
大学及学位服附录
5. 一种想法 ?
恶俗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任何力量都休想一下子让它慢下来。唯一的办法还是嘲笑恶俗。如果连这个也不做的话,那你就只能哭了。
美国的愚蠢
恶俗的未来
致 谢 ?
出版后记 ?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尽管绝大多数美国人感到,他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中,他们甚至怀疑,正是对社会地位的种种顾虑,左右了置身其中的人们的言谈举止。然而,社会等级这个话题迄今依然显得暧昧可疑,并且经常是过于敏感的。时至今日,哪怕只是稍稍提及社会等级这个话题,也能大大地激怒别人。这情形就仿如一个世纪以前,当绅士们坐在社交沙龙中饮茶时,一旦有谁过于公开地谈及性问题,举座顿时会变得鸦雀无声。最近有人问我正在写些什么,我回答道:“一本关于美国社会等级的书。”这时,人们总是会先紧一紧自己的领带,然后偷偷瞥一眼袖口,看看那儿磨损的程度。几分钟之后,他们便会悄悄站起身走开。这不仅仅由于他们怀疑我是个社会等级暗探,还仿佛我刚才的话说的是:“我正在写一本书,想鼓励人们用幼海豹的尸体痛打幼鲸,直到它们断气。”自动手写这本书以来,我已经数次体验了R.H.托尼 洞察到的一个可怕的真理。他在《平等》(Equality,1931年)一书中写道:“'等级'这个词会引起种种令人不快的联想。所以,只要在这个话题上稍作逗留,就会被理解成是精神变态、嫉恨和充满偏见的症状。”尤其在美国,等级这个概念相当令人尴尬。社会学家保罗·布卢姆伯格(Paul Blumberg)在他的作品《衰落时代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an Age of Decline,1980年)中,干脆把社会等级称作“在美国遭禁的思想”,此话可是不假。通常,哪怕这个话题刚被触及,人们就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当两名采访人问一位妇女,她是否认为这个国家存在不同的社会等级时,她回答道:“这是我所听到过的最最肮脏的字眼!”当另一位男士被问及同一个问题时,他变得很有些愤懑,“社会等级应该被彻底消灭!”这句话冲口而出。实际上,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人们恰恰会暴露他们对社会等级的敏感:越是感到烦恼和愤怒,越说明等级存在的真实和严酷。如果谁容易变得非常焦虑,这种倾向暗示你是一名中产阶级,你非常担心自己会下滑一个或两个等级梯级;另一方面,上层阶级热衷于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在这种事上投入的关注愈多,就愈显得地位优越;贫民阶层通常并不介意讨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几乎无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所以,对他们而言,整个等级问题几乎就是一个笑话——上层阶级空洞的贵族式的自命不凡不过是一种愚顽和妄自尊大,而中产阶级的焦虑不安和附庸风雅则令人生厌。事实上,对社会等级高度敏感的恰恰是中产阶级,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被这个问题吓得要命。在某图书馆的一册由罗素·林内斯 所著的《时尚先锋》(The Tastemakers,1954年)中,一位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留下了他的痕迹。此书有一节以屈尊俯就的态度论及中产阶级那不可靠的装饰品味,然后冷嘲热讽地将他们和另一些阶层更为高级和精致的艺术行为作了一番比较。在这段文字旁边,这位怒火中烧的读者用大写字母批道:“狗屎!”就我的经验而言,此公肯定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中产阶级男士(说不定是位女士?)。正如对等级问题的愤慨恰恰暴露了阶级身份,解释这件令你生气的事物的方式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底层的人们乐于相信,等级是以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作为标准的;生活在中层的人们承认金钱与等级差别有关,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同样重要;接近上层的人们认为品味、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是判断等级身份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对金钱、职业或受教育程度则不加考虑。斯特兹·特克尔 曾为写作《美国:分离街》(Division Street: America,1967年)采访过一位女士。她不但对等级这一问题表现出惊慌不安,而且出于本能将职业视为划分等级的主要标准,这类反应清楚无误地表明了她的中产阶级身份。“就在这条街上,住着几乎各种等级的人们,”她说,“可我不该提等级这个词,”她接着说,“因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有等级差别的国家里。”接着,职业标准就来了,“但在这条街上,既有看门人,也住着医生,还住着商人和会计师。”社会学家们司空见惯的是,受访者总会屡屡声明他们居住的地区并不存在社会等级差别。《美国生活中的等级》(Class in American Life,1959年)一书的作者伦纳德·赖斯曼 写道:“几乎无一例外地,调查者记录下的第一句话总是:‘我们这个城市没有等级差别’。一旦这句话脱口而出,也就道出了这个地区存在的等级差别,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同一社区的好公民们令人惊异地众口一辞表示附合。”小说家约翰·奥哈拉(John O'Hara)曾经不遗余力地探索过这一极度敏感的主题,他对此问题的敏感简直让人吃惊。还在孩提时代,他就开始留心观察他出生和成长的宾夕法尼亚州某小镇,“年长的人对待别人可不是平等的。”美国的等级差别是如此复杂和微妙,以至于国外的访客常常会忽略那些细微的差异,有时甚至意识不到等级制度的存在。就像弗朗西斯·特罗洛普 在1932年游历美国时描绘的那样,“平等的神话真是威力无边。”政府面对这个问题时相当尴尬——成百上千种划分级别的标准从政府机构出炉,官方却不承认存在社会等级——所以,国外访客稍不留意就会忽视等级体系在这个国家的运转方式。英国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瓦尔特·爱伦(Walter Allen)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20世纪50年代到美国一所大学教书之前,他曾想象:“美国几乎不存在等级,就算有,也许不过是为了在不同种族或者源源不断的移民当中作一些区分吧。”可是,在密歇根州的大瀑布城住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清醒了。在那里,他见识了新英格兰的势利,以及当地人长期以来对古老家族支配的道德与文化权威所表现的顺从。一些美国人满怀快意地看待20世纪7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灯塔山》(Beacon Hill)的失败,这是一部有关上流社会的作品,以英国戏剧《楼上,楼下》(Upstairs, Downstairs)为原型。观众坚信并借此安慰自己,这部作品之所以会以悲惨的失败告终,是因为美国并不存在等级制度,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有人对这类题材的艺术作品感兴趣。其实他们错了。《灯塔山》未能吸引美国观众的原因在于,它关注的也许是本地人最不感兴趣的一类人——准贵族上层阶级。如果故事发生在一个人人都会关注的冲突点上,比如上层阶级与中产阶级冲突,并抵制后者向上爬的企图;或者中产阶级同仇敌忾地对付低于自己的阶级,那么这种戏剧化表现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后记

《格调》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畅销书,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畅销了很多年,还引发了国内的“品味之争”,使“品味”“格调”一类图书成为一时的出版风尚。至今,许多人谈及等级、生活品味的话题,都绕不过这本书。但由于出版年代较为久远,很多人想读却苦于买不到。 作为《格调》的读者,我们也深知这种缺憾,于是想尽办法联系到了作者的经纪人,签下版权后就即刻开始了编辑工作。 这一次新版,我们对旧版进行了细致的编校加工:统一了前后文对同一名词、人名的译法,将一些商品品牌、人物、电影、城市、文学作品的过时或不准确译法修正为当前比较通用的译法,给一些人物、事件加了脚注,同时还对照英文原版更正了一些翻译错误,以期最大程度上方便读者的阅读,最忠实地还原作者的本意。 距离本书上一次出版已将近十年了,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形态有所变化,但国人对等级、阶层问题的敏感程度丝毫不亚于作者笔下的美国人,2005年天涯论坛的史上最牛帖——“周易大战”所争论的就是这类问题。据网友判断,“周易大战”中的胜者周公子击败伪贵族的制胜法宝就是》格调》,可见《格调》影响力之深远。 只要读过这本书,任何一个敏锐的头脑都能发现作者笔下的美国社会与当今中国社会之间奇妙的相似:书中讲到的大部分现象在今天的中国也能一一找到对应,比如彻底沦为旅游观光业的旅行,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升级”为大学,房地产商人用“家”的概念促销……因此,本书对今天的中国社会而言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胜在有趣、好读,从最日常的角度切入,本质上却是发人深省的严肃的社会学著作。在种种无聊模仿大行其道的今天,有趣也算得上一种稀缺资源。所以,我们可以拿这本书当镜子、当万花筒,照照自己、照照身边的人,也照照这个社会,不论等级上下、品味高低,多一些自嘲而不是愤慨、多一份清醒而不是麻木,还能乐在其中,总归是好的。 最后,感谢石涛老师为本书新版所做的一切。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39—1140—1220 服务信箱:teacher@hinabook.com 世图北京公司“小学堂”编辑部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9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的目的就是要冒犯大众……他成功了,用他源源不断的机智和善意的恶毒。  ——《泰晤士报》狡猾而又富消遣性……在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指南中,福塞尔先生的书显然是最全面的一本,同时也是最机智的书之一……在观察美国人的行为举止、习俗和文化品味方面,他的目光犀利得令人畏惧。  ——《纽约时报》悄然的震撼……保罗•福塞尔以他的丰富、密集、富于洞见和批判性使你不得不爱不释手地在一个晚上读完这本书,并且还满怀乐趣。  ——《旧金山纪事报》机智、挑剔、富于启发性……极为令人惊异并常常辛辣尖刻……福塞尔击中了要害……极富挑动性。  ——《芝加哥太阳报》一本少见的好书……丰富的历史向度、敏锐的洞察力、刺骨的滑稽,投向美国等级社会的一线强光。  ——合众国际社这本书的独到和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无处不在的格调区分。  ——《中国青年报》《格调》——有时候,品味是一个人过去、现在生活的全部展现,你是谁,你就有怎样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脱,说也说不清。  ——《世界时装之苑》正如人们曾经谈论“媚俗”、“品味”一样,《格调》出版后又开始流行一个词语——格调。  ——《文汇报》这是一本极好玩的书。  ——《新周刊》《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北京青年报》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看看别人的生活状态和群体特征,也许我们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想想生活趣味的多种可能。  ——《时尚》衣食住,农业化;衣食住行,工业化;衣食住行信,信息化。  ——周有光(106岁学人)用某人的行为举止来判断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即认为处在同一社会地位的人有相同的行为举止,这样的看法是有争议的。然而,这本书在美国是成功的。它在美国为什么成功?只有对美国社会生活有深刻体验的人,对美国文化传统十分熟悉的人,才能够深得其中的三昧。因此,读这本书可以得知美国人对行为举止的价值判断。  ——杨继绳,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作者


编辑推荐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修订第3版)》:精确而剌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格调 PDF格式下载



有格调才有品味,知恶俗才能明理!


书的内容还是比较严谨的,但终究是外来物,有些内容还是具有地方特色。不过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格调与恶俗也不断趋同。


《格调》一般,《恶俗》写得好。


《格調》很不錯,但《惡俗》就有點糟糕,甚至“惡俗”了。


朋友推荐的,格调看了一部分,讲的是美国,不过有些中国也试用


虽然与中国社会有相通之处,但毕竟时代已不同,现代美国社会也已经历巨大变迁,但对现今中国社会仍有参考意义。


这是第二次买了,前些时买的《格调》被朋友拿走不还了说要收藏,只好再买一套,值得一读


什么叫格调?格调与金钱无关,格调,只与态度有关


有些格调已经不适应现在生活了,但是有些就像是预言一样。


已经看了一大半了、很好的书、翻译也不错、之前是导师推荐所以买的、作家的语言很幽默、感觉真的不错。当当网的服务也很好、配送很快。满意的购物吧~折扣力度不大、但是值这个价。


很好的书 还送笔记本 看后感触很多很多 值得一看


还是不错的,只是没有想象中的好,有点复杂,需要慢慢看,慢慢品味


经典作品,几十年了,书中内容基本还不会有过时的感觉


今天突然想起来还没评价就登上来了,结果发现它居然比我买的时候降价降了将近30块!!!!哭瞎......不过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 适合长途旅行的时候做消遣 作者的某些想法还是很有趣的XDD


书不大,内容很有趣。值得思考~


有豪车没有理解和运用的文化,就只能剩下土豪显摆。369等,谁都有他看不上的人。


这书刚拿到的时候被同学笑为装逼指南,但我看过之后觉得完全不是这样。虽然和我国国情有所不同,但可以触类旁通


里面的书签,赠送的笔记本都不错,看过电子版的,这次特意买来纸质版的读读


一直很想买看看,这次买了,很好,说的很棒


增长了见识,我能说我是被北纬周公子吸引着买的么。。


王兴推荐的书,中间的本子特别喜欢。


书很好,也挺快就是前段时间忙忘记确认收获了抱歉


早就听前辈说起过这套书不错,终于入手了


经典作品,很棒


很好的一本书,质量不错,最主要的是内容很有震慑力。非常意外的是竟然有个小本子


轻松有趣,不错


思维逻辑不一样,所以理解有一定困难,但揭示的问题还是很深刻的!


朋友推荐,看了一部分,觉得不错。


还没看 朋友推荐的 听说很好


内容很无趣。就标题看着吸引人。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 值得


我也在试着仿照这本书上的行为去做,值得一看也值得一笑


已经看完。。。太好看了。。。经典。


分析清晰有層次。


比想象中快很多啊!还以为很大咧,好吧,很好放


尽管学术界评价不低,但不得不承认它的消费性更强


老罗推荐的一定没错,值得一看。


一如既往的喜欢,如果有英文原版的就更好了。


推荐!!看过电子版再买的 收藏一下


包装不错,书本身质感好,内容很有见地,值得阅读!


包装很严密。正版。很喜欢。质量和内容都不错。


嗯,活动的时候买的!超划算!还送了书签~当当继续哟!


很犀利的文字,很值得一读


才看了一点点,写得还不错,值得买。


还没仔细看,但感觉不错哦


书本质量不错,发货很快,而且价格很合理比实体书店划算多了


看完这本书,不禁思考,格调和恶俗又是谁来规定的,我一直觉得你们的格调是我的恶俗,而你们的恶俗只是平常人生活的一禹罢了,如果连吃喝拉撒都要规定好格调和恶俗,那也太恶俗了。呵呵


真实易懂.在写美国社会情况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社会.


当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买回来发现果然不错!两本书说的都挺犀利的。就是送的笔记本是纯白内页,没有格子有点失望,不过封面很好看呢!


不错,还可以,留着慢慢品味


普及性的书,曾经很流行,不足在于距离现在时间远了些。


书上有不少独特见解,也了解了很多品牌


组合装挺好的,物流也很快,服务耶很好。


不错,分析的很到位,够犀利,买的很值得


学习点东西,提高为人处事的水准


刚开始读,还好吧。。。书的质量还行


快递速度很慢。。。


不太喜欢《恶俗》,整篇幅满眼都是写着 恶俗两字


半个月才到,三本书包装都是破的,不同程度褶皱,当当太烂了


三代出一个贵族,格调和钱有关系吗?好像有,其实也不完全然。中国有富翁,但出不了贵族,那种东西是深烙在骨子里的。它不会随钱多而增加,也不会随世事变迁而减少。优雅的生活是人生的一种态度!


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书里讲美国人的生活与我们太远;但是读完以后,书里所讲的阶级描述已经存留于脑中,不由得让人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进行阶层的划分。这时候书中很多精辟的描述就不断在脑中浮现,书中要表达的思想才真正的发挥出作用。讲述人的书,也要结合人去读。


这本书,商品信息都只有一个出版社,再看封面设计,说明应该是比较老了。Amazon进的书也是有(出版)时间范围的,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的书再怎么等最后等来的也只是失望。孔夫子旧书网之类的里面就有,不过貌似有点贵。如果只是想看,上图书馆借或者网上下文档。(更新:此书现已再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12月1日 第1版。——2013.2.15)


这本书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区分社会的等级,从而让读者明白到自己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发现这个店很多书没有 想读的读不到 郁闷 建议 要求 !!!


这本书的质量很高,不仅是印刷质量还有内容,它把社会分析的详尽透彻。才看第一遍,读后的感觉就是有机会还要再读几遍,如果将这本书研透,无异于大致了解了美国社会,值得购买


几的年就有朋友推荐这本书,后来一直缺货,现在买到了很高兴,这是对当今社会的剖析,很准确也很幽默是本好书。


但这没卖的,建议想看的朋友去网上的书城里去看看,我以前就是在网上看完的


还没有看,不过包装和纸张都不错,挺喜欢的


对于品味和阶层,我们有很多的遐想。一开始以为作者是给出个严格的定论,而后发现他是用种挑剔的眼光在写本有意思的评论。


许多年前买过一本,这次买的书里的图不清楚,凑合看。


书中写的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很相似,看看没坏。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再订3版 很经典


印刷很好,快递很快~内容超赞哇,书虽然是上世纪出版的,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参考作用


及其无语,完全不推荐,浪费钱


虽然是挺久以前写的书了,但是内容并不过时,读起来颇有趣味,不过书中描述均为美国的阶层,与中国情况相差较大


这本书是我们老师推荐的,他说这本书里边讲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语音特别幽默,所以i鉴于这一点,我就买了一本,书的包装和质量都挺不错的,内容和老师说的一样,很满意。


很好的书,买来学习的。没事时经常犯翻。


又自称“时尚达人”的人,我会深表怀疑。


前半部分还不错,后边书写的内容有点乏味了,主要讲美国的社会阶级划分。


好书 书好


人生三六九


看看提高下


还可以,到目前为止都还不错


东西不错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