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帝范

李世民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李世民  

页数:

105  

字数:

70000  

译者:

唐政  

Tag标签:

无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其文治武功可以说无人企及。就其个人魅力而言,亦足以成为后世为政者的表率。经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上帝位,迅即表现出非凡的治国安民的才能,开辟了一番大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在为政期间,他选贤任能,赏罚严明;虚心纳谏,杜绝谗邪;轻徭薄赋,不夺农时,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当时,社会稳定,民心纯朴,一面详宁安逸的景象:“商旅次野,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下闭。”唐朝的国力达到空前的强大,都城长安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心,各国来使,冠盖如云。

内容概要

《帝范》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 《帝范》——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管理和统御之道。 《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他曾经这样告诉太子:“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可见,他对本书的高度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本书中,他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 本书没有对《帝范》做出标准式的翻译,而是根据其思想内涵,并根据现代执政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做了某种程度的诠释和延伸。

书籍目录

前言《帝范》原序卷一 君体第一:自身修养的学问  1、执政须为民  2、志向远大,内心公正  3、有德才能号召四方 建亲第二:运用权力的学问  1、权力须与人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  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  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  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  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求贤第三:使用人才的学问  1、贤德之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2、求才要不论出身,纳才须锲而不舍  3、善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气度卷二 审官第四:选任官员的学问  1、知人、安民,是为官者的基本责任  2、用人要尽其才,取其长  3、没有不能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的官员  4、善集众智,用人得当 纳谏第五:听取意见的学问  1、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  2、忠言逆耳,唯理是从 去谗第六:杜绝小人的学问  1、干大事必须远小人  2、辨奸之道  3、亲小人,远贤臣,会致事业受损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卷三 诫盈第七:防止骄傲产生过失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玩物丧志,骄奢扰民  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崇俭第八:防止侈靡导致堕落  1、声色犬马是自我堕落的始端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 赏罚第九:防止不公招致乱政  1、赏罚的基本法则  2、赏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推广德行  3、赏罚必须公正,不避亲,不仇仇卷四 务农第十:关心“三农”,以利社会稳定  1、农事乃一国之大事  2、重视“三农”,言语之外,更须力行 阅武第十一:军备不怠,是长期和平的基石  1、武备是和平的后盾  2、盛世更须修武 崇文第十二:教育民众,更要教育自己  1、文化是社会的经纬  2、通过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领导力  3、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帝范》全文

章节摘录

卷一君体第一:自身修养的学问1、执政须为民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民人乐为之用,乃可以为国。苟不以德和民,人民离散而不附,虽欲为君,得乎?作为高级官员,职权并非人民拥护的前提。只有爱护人民,保护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否则,人民就会背叛你,唾弃你。一个高级官员必须具备高于民众的品德,并以德服人,以德领人。这样人民才会团结在你的周围,并群策群力,使政策得以施行。假如官员不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甚至虐民、害民,那么,就会人心离散,弃你而去。此时,欲为官亦不能矣!每个高级官员,外表都应该做到像山岳一样稳重、坚定,使人有尊崇、敬畏之感。这就是官员的外在修养。厚重的仪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时时刻刻的自我修养。所谓“德重如山岳”,具备高尚的品德,官员在百姓心目中自然就会重如山岳;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即便你真的像山岳一样,恐怕也难以得到百姓由衷的敬畏。当政者须树立天下为公的意识,决不能有丝毫的偏私。倘若有了私心,就无法做到公正无偏,这样,你在百姓心中就会失去应有的分量,也就不能得到他们的爱戴了。所以,为公之心.公正之行,乃为官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当政者应该做百姓的表率,做天下民众向往的归宿。只有那些不负众望,爱护人民,关心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才会重视他们,并认可他成为自己的保护伞和自己的归宿。任何官员,如果不能成为百姓所向往的归宿,他就不配占据那个职位。2、志向远大,内心公正人君心不平正,则是非不明。心若平正,则是非明矣。以此制断,事事物物自得其宜矣。领导者,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这样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万物。如果总是小肚鸡肠,器量狭窄,他又如何具有容人之量?又如何不做到褊狭、有私?作为领导者,如果能使自己修养到平心静气,公正地对待天下的人和事。那么临事就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大学》中曾说:“所谓修身养性,就是要做到能够使自己的心气平正。如果一个人心中有愤怒,就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喜好,就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忧愁,也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恐惧,同样做不到平正。”可见,一个人要想做到自身的公正,就必须摈弃所有的私心杂念和个人的喜怒好恶。这决非一件容易的事。3、有德才能号召四方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没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号召远方;没有慈善和宽厚的爱心,就不能安抚万众。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威要靠德而立,德须凭威而行。作为执政一方、为民请命的官员,如果没有威严,做事畏首畏尾、谨小慎微,就不能使邪恶畏服,社会就不会太平,政策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这样就无法做到保护人民,而人民也会因此产生怨气。反之,如果行事无德,不知和谐,只想靠自己的权威来胁迫民众遵从,同样也不会得到民众的内心畏服,最后只能落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结果。所以,领导者在树立威信之后,还应该运用慈善和厚爱来关心民众。体恤民众的生活,即所谓“恩威并施”。政策和法规要与民情、民心相一致,才能收到良好的执政效果。领导者需注意亲属关系。古人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很多腐败、乱政,往往是从最亲近的人开始的。所以,领导者除管理职权分内之事,还需管理家庭、身边之事,使自己的德行、政令,不至于因亲属和下属的乱行而破坏。这也是领导者的品德修养之一。体恤下属,关心下属,与下属一起团结工作。是和谐执政、有效执政的重要基础。尤其对地方和部门的一把手来说,最终是否能够保证整个地方和部门的正常运转,以及工作、事业目标的完美实现,都依赖于部门全体成员的协同工作程度。从职权上讲,一把手虽然负全责,但对下属还是应该以礼相待,团结共事,多做协商。这样,下属才会心甘情愿地为部门的整体利益服务,你也才会真正得到有用的人才。如果总是蛮横地对待下属,那么,不是培养出奴才,就是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所以,有能力的领导者决不会压服属下,而会更多地靠德行和能力去令下属折服。领导者应该克己勤劳,以彰显自己的德义。作为领导者,尤其是担当全面责任的主要领导,时刻都会面对下属的顺耳之言,恭维之词,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相反,更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这样,德行才会令人周知,处理事情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建亲第二:运用权力的学问1、权力须与人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大厦靠众材而成千间之广;大鹏借羽翼可扬万里之远。”事业的最终实现,来自于众人的同心协力。做孤家寡人,最终是必然失败的。对每一个领导者来说,都必须学会与人分享权力,使自己的班子共同为了一致的目标,竭尽全力。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执政为民的事业理想,自己的未来也才可能是光明的。须知,事业乃全体人民的事业,应该为了广大人民和国家的福祉而躬力亲为。每个领导者手中的权力都非私权,只能运用于民,为民谋利。水若无源,即便构筑堤坝,亦不能阻止最终的干涸;树若无根,即便常常地灌溉,也无法保证其不会枯萎。为官者,若想为国家、人民做出一点事情,就决不能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一个人的智力毕竟是有限的,你无法做到事事周全,无所纰漏。为此,就必须学会分权。但是,分权切不能任人唯亲,而要任人唯贤,以才为本。即便你才高八斗、能力过人,并且精力充沛,通过合理的分权,也能让工作执行得更加精细,事业之路更为通畅。所以,分权非不可,而须必行;专权非斟酌,而应力禁。作为执政一方的官员,他所面对的工作和事业,往往繁琐复杂,虽然他拥有至高的权力,或者过人的能力,但是,一个人又怎么能够事必躬亲,做好一切呢?古人云,创业不易,守业更难。这个守业决不是靠一个人来守的,而需依赖大家的力量,特别是人民的力量。亲信下属,坚信民心,才能保证事业的畅行完美。在过去,项羽因为不信任手下的人,而最终灭亡;刘邦则因为放手使用人才,结果最终获胜。可见,分权.信民实乃事业成功之大道。在秦朝,大臣淳于越曾进谏始皇说:“我听说周代的江山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分封了皇室子弟和有功之臣,这样国家才有了支撑和辅弼。现在陛下您虽然拥有了整个天下,但您却始终不知分权,使国家没有辅弼,一旦遇到危难,又怎么能够自救呢?凡事不去汲取古人成功的经验,而能做到长久平安的,听都没有听说过啊!”可惜的是,秦始皇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结果二世而亡。由此可见分权、信民的重要性。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安危同力,盏衰一心。《书》曰:“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领导者的分权和信民往往能够使总体的事业得到保障。这是因为,那些分享权力的下属会承担你的责任,减少你的判断失误。同时,获得分享权力的人,也会成为既得利益者,就会在工作中与你同舟共济,一同为共同的工作和事业出策、出力。对民众来说也是同样的。执政者取信于民,告知他们事业的目标,以及他们能够从事业的发展中改善生活、获得进步,那么,他们就会衷心地拥护你的政策,一起来关心事业的发展情况。这就使事业的发展有了基础性的保障。为官者的利益必须与人民的利益获得一致,并广泛地运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利益是事业成功的绝对基础。这就是枝叶繁茂则根基就不易动摇的道理。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没有手足,即使心里想干什么,恐怕也无法办得到吧?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在运用人才方面,领导者必须注意一点,就是切切不能任人唯亲。而要善于使用一些和自己没有关系,但为人可靠并有实际能力的人。而且,既使用与自己关系近的,也使用一些与自己关系远的,还能起到远近相互牵制的作用。这样亲疏兼用,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间结党营私。纵然有人试图谋取私利,也会因为被别人阻遏,而无法得逞。俗话说,疏间亲,淫破义。领导者的所作所为,应该要以事业为准绳,以道德为典范。既不要听信别人的片面之词,也不要因为一些偶尔的错误行为令事业功败垂成。在用人方面,务必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交办的事情,都要以结果和效果来衡量,频繁的“朝令夕改”,只能使做事者畏首畏尾,无所适从。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末大则危,尾大难掉。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始终是领导者工作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在分权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权力的有效分配,同时,还应该注重权力的相互制衡。从而使权力不会被乱用,并防止下级官员的乱权和腐败。在汉朝夺取政权之后,刘邦吸取秦代因为没有分封而灭亡的教训,大规模分封诸王。结果,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力量,使地方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出现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现象。这就如同枝叶长大繁茂而根却很小,必定会折断;尾巴大身体却很小,结果就难以调转身子一样。最终,出现了“七王之乱”,使国家陷于危难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分享的权力也必须得到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否则非但不会给事业带来益处,反而可能有所损害。故此,当主要领导分权给下级之后,还应该对分配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衡,使权用到实处,用到合理处。三国的曹操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因为看到汉代因分封而致天下大乱的害处,却忽略了秦代不进行分封的过失。因此,他绝不分封子弟,致使失去了对政权的主导权。而魏国的江山还要靠别人来保护,最终使社稷落入异姓之手。这说明,执政权是每个为政者不应该放弃,也不能放弃的权力。失去这个权力,也就失去了为民谋利的根本。所以,古人常说,支流无水,则整个水流都会枯竭;树枝凋落,树根也就无法保全。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综上所述,没有监督的权力,则会导致乱政;不能掌握的权力,则会最终失去权力。二者都会失去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根本。下级掌握太多的权力,则可能使整体的政策无法一致贯彻,从而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地方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重于全局利益,从而危害国家大计。反之,不能善用分权,不能把握权力,就等于放弃了权力,那么,以权强国,以权富民的宗旨同样也不能达成。最好的办法是合理分权,相互制衡,使权力得到正确、正当的运用。这样,上级就不会对下级产生猜忌,下级之间也不会争权夺利,无端积怨。由此,使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之间利益整合,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全,促成事业的发展。这种折中策略,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此为宏德之资也。如何使政令得以执行?如何使领导者获得良好的政绩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听民意,善于了解百姓的心声,学会为百姓服务、为百姓做好事。这是权力最正确的运用,也是符合国家和全局利益的运用。这样,他才能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好官。而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并非迁就百姓的一切想法。凡事都应该以法为度,以政策为工作的出发点。并且,所有的政令和法令都应该让百姓周知,这样,每个人才会成为守法的公民。处理事情固然应该灵活机便,但需要坚守的原则却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相反,还应该将原则讲到明处,并不断地强化和广大之,时刻都不要忘记。只有以至大至公的心境去包容万物,才能令百姓敬仰;只有具备覆盖大地的度量,才能使百姓依循。而不至于无端生事。对领导者来说,胸怀坦荡、品德高尚、天下为公、谋利为民,都是他应该取法的普世美德。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世民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筑东阳,《李世民》一书的作者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


编辑推荐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管理和统御之道;毛泽东曾说,"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即李世民平定四方,用怀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劳民损兵;不贪图游乐,每早视朝,用心听取各种建议,出言周密;罢朝后和大臣们推心置腹讨论是非;晚上同人高谈经典文事。对这位古代领袖俊杰的为政能力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他曾经这样告诉太子:"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可见,他对《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的高度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中,他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帝范 PDF格式下载



《帝范》是唐太宗一生从政为帝的心得,智慧的凝结。从这部书中,我们不仅能学会作为一个政治领袖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而且对于有志成为领袖的人,是一部指明方向的圣典。这是中华王道在当今的影响。拿着这书,很有凝重的感觉。


这是千古一帝李世民亲自撰写的领导学著作,非常珍贵,值得各类领导者反复阅读。


俗话说德才兼备,为什么一直都强调德,有才无德,危害比没才得大!
书中李世民就说明了,要以德服人,以德领人。


道理是浅显的,主是要做不做是到而已,不过,李世民都知道的道理,我们更应该知道。书太浅。


好,很不错哦。对于李世民的描写很精彩


老李同志不是一般的君主,而释译者对老李的思想阐述的也很到位。
总的评价是:有思想、有高度。


是一本值得看的书,以后会继续订购


有一定借鉴价值!!!!好好品阅


很好的一本书,非常喜欢,很值得阅读


很不错的书籍,闲来读读不错


真的是好书,推荐大家一读。


本书的意义在于发掘中国传统管理之道的精髓,包括人生、社会、企业等等,很有启发性。


书末附有唐太宗的原文,真是字字珠玑,涵泳期间,获益匪浅!然而,本书的注释者似乎没有什么见地,所写的注释很小儿科。


能给人一些启迪,是做一个的大人物所必需的品质。


历史往往以汉唐并称,其实,就拿汉武帝的武功来说,远远比不上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文韬武略,灭突厥,征高丽,定西番,平定四海,一统宇内。
要做到这些,绝对需要高明的领导才能。所以这本书值得一读。
不过,建议,读原文,别读译文,译者翻译出来的文字,我读着味如嚼蜡!


李世民写的还可以,当然其中有些是我们平时有过经验的,但是后面加的乱七八糟的介绍就有些不自然了


古代人的思维,内容有些是无需通过阅读就能知道的常识,有些观点则比较落后
不过真实反映了李世民的心理活动


我觉得释译此书者实在是糟蹋了李世民的智慧。《帝范》被解释得一点风范都没有了,空洞无物。嗨,能看到完整的《帝范》原文算是收获吧。


百度些资料,任何人都能编凑着出这么本书。
不怎么样。


此书原文是经典,可经过译释人译释后成垃圾。我个人觉得吧!译释人你不是《帝范》本书中所说的那种人才,你怎么可能理解书中的意思!对于人如果你没那样的才能,你就是看千万篇那也没用。此书看过后我什么没看出来,原因只看原文不能完全理解。根据本人看过的其他古书,此书应该是:原文 注释 释文 举例 不要买等下一版再买吧


话中存治体 受益很多


原著确实写得好,其实现在所有的西方管理与此书都是同出一辙,是我们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够重视,总相信欧美的东西就是好的。翻译的就一般般。


看那文章的译文就不想看,怎么把“君”翻译成高级官员呢?这书是唐太宗写给他儿孙们看的。价格倒可以,他如果光是原文,不要翻译,我一定买


书不好,又薄,又小,实际书与网页上看的效果不一样,不推荐买


译文略有出入 整体来说 还行


学习中国帝王治国理政的实用宝典


非常喜欢古文部分,就是后面夹杂着太多的现代思想在里面,就没有看原文的纯碎感舒服。


写出了一个帝王伟大的一生。


我很喜欢哦!好好珍藏!


本书很好,挺喜欢的,好好好好!


书倒是好书,服务也很好,就是这一次的质量没有上次好!


实在是毫无价值,一点意义都没有,坑人的!


从这本书可以略微看到帝王是怎么“无日三省吾身”,也可作为为人处事的一些借鉴。


给同事他爸爸买的,他很喜欢这书很好的


伟大的大唐


正版,质量好,快递给力


装裱的不错


不错,书目介绍望更详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