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别样风情是中东

高秋福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高秋福  

页数:

333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到中东地区工作,访问那么多中东国家,同中东人士建立起那么多的感情联系。  每谈到这个话题,我就不由想起一位智者的名言:历史总是同人开玩笑。有时你想进入这个房间,结果却走到另一个房间。我原本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转行从事新闻工作,已是从一个房间误入另一个房间。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原来在黑非洲当记者,后来想转到英国或美国,未能如愿,偏偏来到异常陌生的中东地区。这是再一次从—个房间误人另—个房间。  那是1989年2月,我奉命踏上前往开罗的途程。新华社在那里设有一个中东总分社,统一组织和指挥设在中东地区17个国家的分社的新闻报道工作。在总分社任职三年,我走访了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国家,结交了不少当地朋友。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我参与组织和指挥了海湾战争及战后中东和会的报道,并在我国同以色列正式建交之前,三次衔命访问这个犹太国家,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做了一点投石问路的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或者说环境中,我对中东问题的复杂性逐渐有所了解。而越是了解,就越觉得事情复杂,越感到诸多问题令人迷惑难解。  “中东”是欧洲人创制的一个政治地缘称谓。从15世纪起,欧洲列强加强对外扩张。他们以欧洲为中心,将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称为东方。而东方以距离欧洲的远近又有近东、中东和远东之说。后来,欧洲以外的人也承袭了这种说法,视之为专门的地缘政治概念。

内容概要

  中东是欧洲人创制的一个政治地缘称谓,一般是指西起摩洛哥东到伊朗、北起土耳其南到苏丹的西亚和北非这一广袤地带。这里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战略地位重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就为中东问题的复杂性种下了历史的根苗。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光辉灿烂的文化,融会、吸纳了世界多种文化的精华,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同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宗教的纷争,从古至今在这里从未停息。这使中东文明呈现多姿多彩的鲜明特点。  中东各种矛盾的焦点现在集中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双方既有宗教与文化之争,更有土地与水源之争,导致一场又一场战争发生。这使中东成为现代世界武装冲突延续时间最长、至今仍无望解决的热点地区。  中东问题错综复杂,有时令人迷惑;中东风情别具一格,总是令人迷恋。也许正因为如此,中东那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就越发撩人。

作者简介

  高秋福,新华社高级记者、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1939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南开大学外文系本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从1966年起先后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职。1975年之后一直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和国际问题研究,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和副社长。  著作有国际题材散文集《多彩的非洲》、《那两方神奇的土地》;译作有《行吟集-南非诗人布鲁特斯诗选》、《百年心声-现代希伯来诗选》、《中国-以色列建交亲历记》、《新创世记》(与戴惠坤合译);主编有《中国驻外记者文丛》、《以色列文学丛书》等。

书籍目录

令人迷恋的中东(代序)山川篇苏伊士运河的悲欢红海水下世界奇特的死海跨越达达尼尔海峡阿拉伯生命之水玫瑰石城佩特拉不屈的马萨达两洲之都伊斯坦布尔废都的辉煌与凄怆阿卡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伊斯法罕半天下难忘卡斯巴风物篇阿拉伯枣椰树地中海沿岸的橄榄树黎巴嫩国树雪松撒哈拉沙漠玫瑰熠熠闪光的石头阿拉伯三角帆船阿拉伯单峰驼圣洁的清真寺波斯女性美掩盖在黑袍下撩起那层面纱来用肚皮跳出的东方舞巴格达街头的文人雕像政情篇巴以冲突中的“人口政治”黑皮肤的犹太人以色列当事人揭示中以建交秘闻绿色的向往他容人而为人所不容萨达姆的“精神遗产”战火中的两河流域文明有争议的沙特宗教警察恐怖气氛笼罩的沙特海湾国家的“沙漠民主”海湾国家靠外籍劳工养活怀古篇金字塔的魅力冲天耸立的方尖碑亚历山大图书馆兴衰之谜哭墙前的沉思拉结墓今昔死海古卷的发现与面世圣土上又一朵宗教之花吊特洛伊古战场中东的古罗马剧场到底是教堂还是清真寺?悠悠比布鲁斯追寻爱与美女神的行迹人物篇“中国戈登”毙命喀土穆“顽石”总理沙米尔佩雷斯的中国情奥尔默特一家与中国一个天生的叛逆者以色列诗坛失盟主巴勒斯坦名门斗士巴勒斯坦民族诗人达尔维什拉加卜再造“法老纸”丹青缘两次采访卡扎菲笔辣心慈的讽刺大师后记

章节摘录

  山川篇  苏伊士运河的悲欢  踏上苏伊士运河的堤岸,看着那滔滔流水,我的脑海中闪现这样一个问题:河床中流淌的到底是什么?一时间,历史的镜头和现实的场景竞相交叠,浮现出这样一个答案:既有昔日悲愤的血汗,也有今天喜悦的泪水。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北起地中海边的塞得港,南止红海旁的陶菲克港,全长190多公里。运河通过地中海和红海连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紧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这样的运河,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  埃及东北部是非洲和亚洲的接壤地带。早在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认识到在那里修建运河的必要性。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前1874年,埃及法老苏努塞尔特三世曾主持开凿运河,通过尼罗河及其支流把地中海与红海连接起来。这条“法老运河”开工仪式的画面,至今仍保留在埃及南方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正面的墙壁上。这是埃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可是,运河四周都是沙漠,狂风卷黄沙,这条运河不久就被阻塞。后来的埃及法老,还有入侵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都曾设法疏通,但没有成功,到公元8世纪竞完全毁弃。  现在的苏伊士运河,缘起于现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公元15世纪,葡萄牙人急于前往传说中“遍地是香料和黄金”的东方。他们发现了绕过南非好望角直达那里的新航道。但是,这条航道毕竟绕路太多,耗时费力。因此,后来的法国人和英国人都想寻找一条捷径。1798年,拿破仑进占埃及,指示部属对可能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地峡进行测量。1832年,法国外交官兼工程师费迪南·德莱塞普正式提出在这个地峡开凿运河。1833年至1837年,他在开罗任领事,极力接近并讨好埃及统治者,以“打通关节,成就大事”。1854年11月,他如愿以偿,从新任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那里获得开凿与经营运河的“特许权”。四年后,他发起成立主要由法国和埃及私人出资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1859年4月25日,运河的修建在现今的塞得港破土动工。河道的走向没有选取贯通地峡的最短直线距离,而是利用天然的湖沼洼地,将沿途的曼扎莱湖、提姆萨湖、大苦湖和小苦湖串连在一起。虽然河道出现多处弯曲,但却大大缩减了施工量。  我参观过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亚城的运河博物馆。那里保存的资料说,为开凿运河,公司从埃及各地雇佣了大量奴隶劳工。他们掘地全凭双手抡镐执锹,运土则全靠头顶与肩扛。他们终日劳作,忍受着政治胁迫、炎炎烈日、霍乱病痛“三重折磨与煎熬”。当时,埃及全国有人口500万,先后有220万人参加运河修建。运河原计划六年完成,但因气候条件恶劣,劳动工具简陋,历时十年才完工。为开凿这条水道,挖掘土石方7500万方,有12.5万埃及人因劳累而死。因此,博物馆人员说,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用双手抠出来的,用肩膀扛出来的,用尸骨垒砌起来的,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运河的开凿,使欧亚两大洲绕过好望角的航程缩短近万公里,是埃及继其古老文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又一历史性贡献。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别样风情是中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