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他的脚踪
2011-9
新世界出版社
查尔斯·M.谢尔登
黄瑞蔚
无
“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2:21)
本书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然而从诞生那天起直到今天,它所谈论的问题却依旧真实。正如世事变迁,人们行为的终极原则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19世纪的美国小镇,一位牧师因为在家中接待了一位垂死的流浪汉,内心受到极大冲击。他在牧师优越的位置上不禁思考,在自己生活的每个场景中“耶稣会怎么做?”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个跟随主脚踪的问题。此后各色不同的人也在感动之下,开始在自身的处境中根据耶稣教导的原则来生活,其中有报刊主编、巨额财产拥有者、天才歌手、大机构主管……报刊主编开始考虑是否要报道残酷的拳击比赛和带露骨描写的新闻,高级主管要考虑是否要隐瞒自己机构的犯罪行为,天才歌手要看待自己内心想一夜成名的动机。
“耶稣会怎么做?”如此提问,不是时髦,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生活真实、无可... (展开全部) “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2:21)
本书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然而从诞生那天起直到今天,它所谈论的问题却依旧真实。正如世事变迁,人们行为的终极原则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19世纪的美国小镇,一位牧师因为在家中接待了一位垂死的流浪汉,内心受到极大冲击。他在牧师优越的位置上不禁思考,在自己生活的每个场景中“耶稣会怎么做?”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个跟随主脚踪的问题。此后各色不同的人也在感动之下,开始在自身的处境中根据耶稣教导的原则来生活,其中有报刊主编、巨额财产拥有者、天才歌手、大机构主管……报刊主编开始考虑是否要报道残酷的拳击比赛和带露骨描写的新闻,高级主管要考虑是否要隐瞒自己机构的犯罪行为,天才歌手要看待自己内心想一夜成名的动机。
“耶稣会怎么做?”如此提问,不是时髦,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生活真实、无可逃避的复杂中,挑战无处不在。他们是如何顺应感动去克服各种困难,凭着信心抗拒世俗的潜规则,守住自己的承诺?有人又是如何屈从了环境压力,一直活在自责中?他们效法耶稣脚踪的行为如何对他们的每日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书中许多感人的故事中,故事亲历者们内心真实的挣扎一一披露。在现代世界的场景中,如此的感动和挣扎每一天还在许多人心中延续。究竟我们今天该怎样来回应心中的感动和现实中的真实,怎样来真正地跟随他的脚踪?
本书自1897年诞生以来,历久弥新,知名度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曾被列为世界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排行榜前十名。
查尔斯 ? M. 谢尔登(1857–1946)
美国牧师,曾主持堪萨斯州托皮卡教会。他所处的19世纪末的美国,正值产业革命兴起,大量失业使得社会动荡、人心无助。
由于忧心于当时教堂内的人数不多,谢尔登想出了一个主意,在每周日晚讲道时讲述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的结尾都会留有悬念。这些故事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提出一个问题:在面对各种道德抉择时,耶稣会怎么做。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了知道故事下一步会如何进展,去教堂的人数激增。1897年他将这些故事改编成小说,取名为《跟随他的脚踪》。
小说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至今已销售了3000多万册。20世纪末书中讲述的核心问题也曾在美国年轻人中再次受到关注。
出版说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版权页:他又考虑到,耶稣可能刊行星期日晨报吗?不管它是否赚钱,那并不是问题所在。事实上,星期日新闻报这么赚钱,如果不继续下去,将会直接形成庞大的损失。此外,订户所付的是7天的报费,现在他有什么权利消减他们所应得的呢?这个问题的确使他很为难,因为星期日特刊的停刊将牵连很多问题。这是头一次,使他几乎决定拒绝跟随耶稣所可能行的去行了。他是这报的唯一所有人,他怎么决定,事情就怎么进行,关于这项政策,也没有一个指导会议可和他商讨。可是当他坐在那儿,被那些将要被星期日特刊使用的常用素材所包围时,他得出好几个清楚的结论。而在这几个中间,有一个是决定借用该报的力量,很坦白地表明他的动机和目的。于是,他传话召克拉克和办公室里的其他人,包括少数在大楼内的采访员和领班,还有在排字问里的人(因时间还早,他们还没开工),都到发行室来。这是一间大屋子,大家好奇地进来,围着桌子和柜台坐下,诺曼说话时,他们都很专心地注视着他。“我请你们到这儿来,是要让你们知道我对新闻报将来的计划。我将做一些我认为必需的改变。我非常清楚,我做的一些事,别人认为非常奇怪,我希望在此能说明一下我做这事的动机。”他说出曾经跟克拉克说过的同样的话,他们也像以前克拉克一样呆视着他,脸上显出痛苦的表情。“现在遵照这个行为的标准,我又做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无疑地也会使每个人感到非常惊奇。”“我已经决定,新闻报的星期日特刊在下星期出版后就不再继续了。
《跟随他的脚踪》是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
无
应该是好书,阿爸给我推荐的书。
书不错,翻译得也很好!很轻,随身带随时阅读,还是喜欢纸质版的书!!!
基督徒必讀及效法。生命成長!
很好的一本书,引起很多的思考。惭愧!
阅完后,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一句话:如果耶稣处在我这处境,他会怎么做呢???受益匪浅!
一本很好的书,在那样一个变幻的时代,对人的爱心和信心都是一个挑战,但靠着耶稣基督我们得胜有余.
一部写于19世纪尾页的小说,摆下了一个跨越世纪的问题——耶稣会怎样做?试想如果报章杂志电视新闻,删掉所有不合圣经的报导,删掉所有不健康的广告,还能继续维系吗。如果一个人正身居要职平步青云,无意间发现了公司中严重的违法行为,要不要去曝光呢。如果一个人获得了一份巨额的遗产,将如何处理呢。如果一个人拥有美妙的歌喉,又要如何使用这份天赋呢。成书的背景正值美国产业革命兴起,大量失业使得社会动荡、人心无助。一群衣着光鲜的基督徒在教堂中唱诗,却对外面的世界表现出冬季一般的冷漠。但是一位衣衫褴褛重病在身的流浪汉的闯入打破了这个墨守成规的教会,他的向牧师的提问激起了书中的一个个主人公自问:“面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耶稣会怎么做”。这些人试着向神立下心志——在今后的一年中,自己的决定都要按耶稣的标准和教导,而不去挂虑在做下那个结论之后的结果将会如何。因为这样的一个决定,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以致到众教会,带出了一次福音和教会的复兴。而在他们忠于自己的誓言的同时,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变得起伏跌宕,阻力重重。人们不断地提醒:这样的做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跟我们一样,做一个普通的信徒吧。但是,因着他们对神的信心,因着他们与神的羁绊,这批人甘于经受来自社会,家人的各种拦阻。愿意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代价。
雅各书中这样说道:“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么。” 有些人来到神的面前是为了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平安,有些人来到神的面前是为了图一个人前的与众不同,有些人来到神的面前是因为从小就信者习惯了,可能对敬拜已经麻木,但又觉得与神有点交情总比完全没有要来的好。但这些远远不是神所希望我们所处的状态。每周我们都会在主日崇拜上念使徒信经。第一句就是——我信上帝。在使徒信经的演变过程中,最早的版本只有一句话,我信上帝。这是我们信仰的根基。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仅仅告诉别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存在着吗?远远不是如此,在拉丁文的原始文本中,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要信靠上帝。是在明白了上帝的属性之后向上帝回应,向上帝做出委身的心愿。是因着这种信靠而产生的顺服的心志,愿意让上帝来掌管我们,让上帝来改变我们,以他的心为心。
在这本书中有立下志向之后的兴奋与激动,有遭遇拦阻时的挣扎与痛苦,有走到人生岔路口时的迷茫,有明白自己使命之后的勇气,也有因自身的软弱而同神疏离的遗憾。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所有的经历与内心可能是似曾相识,也可能从未体验。但无论怎样,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每一个人有心寻求他的人,每一个对神的话语敏感的人将经历一次信心的浇灌,更新自己的生命。十字架的记号不是自己衣饰或者身份的点缀,而是每一个基督徒行路的指针,是每一个甘愿跟随,甘愿效法的宣告。这个记号,不仅仅世人看着,天父也在看着。
很好的书,读书会都应该读一读。
“耶稣会怎么做?”如此提问,不是时髦,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生活真实、无可逃避的复杂中,挑战无处不在。他们是如何顺应感动去克服各种困难,凭着信心抗拒世俗的潜规则,守住自己的承诺?有人又是如何屈从了环境压力,一直活在自责中?他们效法耶稣脚踪的行为如何对他们的每日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书中许多感人的故事中,故事亲历者们内心真实的挣扎一一披露。在现代世界的场景中,如此的感动和挣扎每一天还在许多人心中延续。究竟我们今天该怎样来回应心中的感动和现实中的真实,怎样来真正地跟随他的脚踪?
昨天,一整天都在看吴念真新作 《这些人,那些事》,能写出《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的创作人必定是说故事高手,他写的没几个是都市精英,大多是市井生活下的草根人物。那大概反映七、八十年代台湾的生活面貌,勾起的尽是我们熟悉的生活片段,起码是童年我们的生活场景。
1975年台湾校园出版《跟随他的脚踪》繁体版。校园主编告诉我,此书在台湾校园书房是少数的常销书,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忠实的读者。是什么让时空差异不构成障碍呢?
战后台湾的基督教教会固然在发展中,但像雷蒙城第一教会擅长演说的麦牧师、《每日新闻报》的社长爱德华•诺曼、放弃歌唱表演的温斯罗小姐,又或是继承大笔遗产的罗歇儿姐弟,大概都不是70年代台湾教会的特色人物。更准确地说,《跟随他的脚踪》中的主要角色都是一百多年前现代主义背景下、美国产业革命之时,富庶教会里尽是的安逸者和权贵之人。那个年代,教会的核心问题是不关心穷人的需要,对不公义的社会问题,如酗酒、对弱势群体的压迫采取姑息态度,信仰生活成为有钱与有学识者身份地位的社交网。
所以,当谢尔登在19世纪末出版《跟随他的脚踪》时,他在书中问:“如果是耶稣,他会怎么办?”他是向当时处在富裕阶层的信徒投下巨大的问题:假如教会都跟随耶稣,那会做怎样的决定?谢尔登在结束部分这样问道:“如果全城的教友都跟着耶稣去行,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谢尔登奇迹般的成功是始料不及的,《跟随他的脚踪》一共销售了三千多万册,成为除圣经与莎士比亚作品以外最畅销的书,甚至影响一百年后的WWJD运动。
七十年代,港台教会就是以关懷战后窮苦一代见稱,退守兩地的宣教士和本地牧者在贫乏年代照顾弱势社群,特别是缺乏家庭照顾的青少年。也就是这群青少年在学业有成后、事业成功之今天,面对跟随他的脚踪的困惑。
我必须说,读《跟随他的脚踪》不像看《这些人,那些事》那样窝心,但《跟随他的脚踪》却明显是有恩膏的作品。我们虽不是活在富贵教会中,但肯定比70年代的教会更接近主角们的生活。正如吴念真讲的也是过去的台湾。我们这一代已在浮光掠影中生活,今年我大学毕业二十年,身边不乏CEO和创业家的旧同学,我怀疑他们工作外谁也不关心了,那些都是过去时了。
港台教会处在急促的变革社会中,教会会众普遍是富裕的专业人士,少数教会更是精英权贵的英雄地。内地城市教会也开始涌现一批高级白领。我们这一代的核心问题是将精力全耗在工作上,剩下的心境全是逃离。退修会、出国出差、移民代替了进入本地社群去承担,在《跟随他的脚踪》中可看到的对社区里贫穷者的承担,夫复不再。中国教会最后会否也成为有体面者的乐园呢? 不是要对立贫与富,但主耶稣关心軟弱的人卻从不改变,对愈发富裕的教会,我们又回到警戒線上。
但我们相信生命中有些问题是超越文化的,正如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也是跨越时空的。对有心人,《跟随他的脚踪》绝对是直指问题核心之作品。
一切皆可消费。
以消费主义作为新的宗教,以各处的大商场作为消费者的庙宇。基督教也被作为消费品,教会的消费者,在一切的教会活动中只索取不付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可能会把参加崇拜聚会当成社交活动,把教会营会当成快乐假日,把敬拜赞美当成大众K歌……
这是黄幸平牧师文章中的一段话。和现在的世界相比,我们不得不说谢尔登先生所处的时代已经相当洁净了。而彼时的那句“耶稣会怎么做”,在现在的世代,就细微到不可闻了。
现在人求神迹、求异象、求神的祝福,却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做什么,十字架是什么。马太福音7章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书中那些宣誓要在做每件事之前问自己一句“耶稣会怎么做”的人,生活都产生了颠覆一般巨大的变化,有的甚至失去了名利、钱财、工作、家庭,作者在讲述了这些变化之后就嘎然而止,并没有写一个圆满大结局出来。但我们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其实天国已经进到了他们的心里,那就是平安喜乐,即使在苦难中,他们也有神的同在,这就是在地上最好的回报。
不明白的人什么都不要说,只要把自己代入进去静静感受,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用行为告诉我们,什么是十字架的道路,什么是通向天国的窄路。
阿们
感谢主!!孩子真是贪图安逸。。。差太远了
直指人心的作品
这书看的我是面红耳赤,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真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