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辽史

(元)脱脱等 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作者:

(元)脱脱等  

页数:

336  

字数:

335000  

译者:

李锡厚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 中国历史上的辽朝 公元10—13世纪初,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以契丹贵族作为统治集团主体建立的辽王朝,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契丹族自北魏始见于史籍记载。唐帝国衰落之后,契丹汗国兴起,于是继突厥和回鹘两大汗国之后,塞北各族再一次重新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辽还占有幽蓟地区,这样,就形成了与中原的五代以及随后兴起的北宋王朝对峙的局面。契丹兴起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王朝政令所及仅限于中原地区。后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一。宋太宗虽然灭了北汉,今山西地区归入了宋朝版图,但燕云地区却继续在辽朝统治下。依照宋太祖的标准,可以说北宋一代始终都未能实现“一统太平”。 辽宋分立时期,南北双方都以“正统”自居。北宋自称代表中国,辽这个先于北宋立国、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体的政权也同样声称代表中国。辽太宗“立晋以要册礼,人汴而收法物”,当后汉政权建立、他无法在中原立足时,“席卷法物,先致中京,徒弃山河,不少顾虑”。于是,据说是秦汉以来帝王的法物尽人于辽。辽朝用历代帝王法物装扮自己的统治,目的就是要证明它的统治具有合法性,代表“正统”。“故其朝廷之仪,百官之号,文武选举之法,都邑郡县之制以至于衣服饮食,皆取中国之象”。 当时由于南北双方实力对比趋于均衡,最终则达到宋辽双方相互承认。辽景宗保宁六年(974),涿州刺史耶律琮致书宋雄州孙全兴,建议通好,书云:“窃思南北两地,古今所同,曷尝不世载欢盟、时通贽币?”澶渊之盟订立以后,宋朝统治者也接受了辽朝“南北两地,古今所同”的观点,双方交换文书时互称南、北朝。于是,辽与宋就成了“兄弟之邦”。 唐朝灭亡以后,中原战乱频仍,使大批汉人北走塞外。虽然契丹统治者也乘中原内部混乱之机南下,但他们掠夺了“生口”及财货随即返回塞北。为安置汉族流民,塞外大草原上出现了星罗棋布的汉族居民点,这就是契丹统治者建立的所谓“汉城”和“头下军州”。契丹境内的汉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改变了塞外草原上单一的游牧经济结构,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这些汉人还为契丹贵族带去了中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 二 《辽史》纂修的经过 辽朝初年,庶事草创,当时还没有如同中原各王朝的史官制度。会同四年(941)二月,曾“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这当视为辽朝纂修皇室先世历史之始。不过,契丹本无文字,直至阿保机即位后,始创制契丹文字。因此,关于始祖奇首可汗的事迹,只能是得自传说,并无文献依据。辽朝真正有官方编纂的本朝历史,实际上是始于圣宗时期。这一点,现存的元修《辽史》有所反映。《辽史》有本纪30卷,太祖到景宗五帝享国77年(907——983),只占10卷。然而,圣宗一朝51年,却占8卷,而且篇幅则与辽初五帝的本纪几乎相等。这都是由于辽初并无完备的史官制度,当时没有留下多少文献的缘故所致。景宗乾亨初,汉臣室昉拜枢密使,兼北、南宰相,监修国史。至统和八年(990),他“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这20卷《实录》的内容,当包括了辽初五帝时期的史事。至兴宗时期,又诏萧韩家奴与耶律庶成等“录遥辇可汗至重熙以来事迹,集为二十卷,进之”。辽朝这两次修《实录》,都是追记辽初史事。道宗大安元年(1085),史臣又进太祖以下《七帝实录》,即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和兴宗的实录。这是见于《辽史》记载的辽朝第三次纂修实录。辽朝末年,耶律俨尝修《皇朝实录》70卷。这是辽朝第四次纂修立国以来历代皇帝《实录》。金灭辽后,耶律俨的《辽朝实录》稿本归金朝廷。金熙宗不仅读辽朝留下的史书,而且他在位期间还曾纂修《辽史》。此事先由广宁尹耶律固承担。未及成书,耶律固先亡,于是又由其门人萧永祺续成。耶律固与萧永祺都是契丹人,当时距辽亡不久,他们可能都通契丹文字。因此,他们修《辽史》不仅使用汉文文献,当时能见到的契丹文的文献,也一定都会加以利用的。这部《辽史》有纪30卷,志5卷和传40卷,纪、传卷数与今本元修《辽史》相同。书成后,未曾刊行。后至章宗时期又第二次纂修《辽史》,先后有移剌履、贾铉、党怀英及萧贡等人参与刊修,至泰和七年(1207)由陈大任完成,但亦未刊行。熙宗和章宗时期两度纂修《辽史》都未刊行,其原因多半是与辽末女真兴起的一段史事有关。女真原为辽朝属部,《金史》记载其初兴历史,多讳言其原本隶属于辽。因此,如何处理这段史事,金人是颇费斟酌的。 经宣宗南迁及哀宗自汴京出逃,金亡后,萧永祺《辽史》稿本已散佚无存,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稿本也均已残缺不全。元好问曾经言及此事说:“泰和中诏修《辽史》,书成,寻有南迁之变,简册散失。世复不见今人语辽事至不知起灭凡几主,下者不论也。《通鉴》、《长编》所附见及《亡辽录》、《北顾备问》等书,敌国诽谤之词,可尽信邪?”@袁桷《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列事状》所列当时搜集到的关于辽朝历史的遗书只有《辽金誓书》和《使辽录》等,且都是宋人留下的。 元朝修《辽史》时所能见到的辽朝文献的确非常有限,但却得以见到耶律俨的《实录》。据苏天爵说:“辽人之书有耶律俨《实录》,故中书耶律楚材所藏,天历间进入奎章阁。次则僧行均所撰《龙龛手鉴》,其他文集、小说亡者多矣。章宗初即命史官修《辽史》,当时去辽不远,文籍必有存者,犹数敕有司搜访事迹。其书又经党怀英、赵讽、王庭筠诸名士之手。章宗屡尝促之,仅二十年,陈大任始克成编。”既然天历问(1328——1330)耶律俨的《实录》已经人藏奎章阁,那么至正初年修辽史,肯定是见到了这部《实录》。 元中统二年(1261)和至元元年(1264)曾两度议修《辽史》和《金史》,南宋灭亡后,又议修《宋史》。元末至正三年(1343)四月,又诏儒臣分撰《辽史》,这一次,仅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至次年三月,《辽史》即草草告成。 如果从中统二年元朝开始筹划修《辽史》算起,直到最后成书,前后历时已达80余年。其间遇到的困难除了资料短缺之外,辽、宋、金三史“义例”即谁为“正统”的问题迟迟确定不了,则是更大的难题。汉族知识分子坚持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偏见,反对实事求是地对待少数民族王朝的历史地位问题。元朝统治者虽然主要依靠汉族士大夫纂修辽、宋、金三史,但他们的立场、观点却不可能与这些封建士大夫完全一致。元朝统治集团的主体是蒙古族,与辽、金王朝统治集团的主体一样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因此,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实际上对于元朝本身的正统地位也必有所动摇。不过,元朝本身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这一点与宋、辽、金三个王朝都不一样。他们最初是犹豫应当继承宋还是继承辽金的法统。由于利弊得失颇费斟酌,因此,直到元朝末年始确定辽、宋、金三史的编修各予正统、各系其年号。这样,元末至正四年(1344),《辽史》终于得以修成。 《辽史》是一部官修史书,由当时的宰相脱脱任都总裁,其下有总裁官,除欧阳玄和揭溪斯之外,还有铁睦尔达世、贺惟一、张起岩及吕思诚等人,他们都是知名当世的文人。而实际担当纂修工作的,则是廉惠山海牙、王沂、徐呙和陈绎曾等四人,由他们担任纂修官。廉惠山海牙是畏兀儿人,至治进士,曾任顺州同知,泰定元年(1324)入史馆。至正四年,预修宋、辽、金三史。契丹和回鹘有密切关系,阿保机之妻述律氏就是归化契丹的回鹘人,她的兄弟萧敌鲁及阿古只,都是阿保机的佐命功臣,分别被喻为阿保机的“手”和“耳”。回鹘文化高于契丹,在创制契丹文字之前,契丹也许曾经使用回鹘文字记事。因此,廉惠山海牙参与修《辽史》,对于理清辽朝早期史事及契丹与回鹘的关系,都会发挥重要作用。王沂先世为云中(山西大同)人,后徙真定(河北正定),元祜初进士,其六世祖,仕辽为户部侍郎。@沂本人曾任嵩州同知,至顺三年(1332)出任国史院编修官。而至正四年(1344)三月《辽史》书成之时,他在朝廷上知制诰、同修国史兼经筵官。他被选中参与纂修《辽史》,可能与其先世仕于辽因此熟悉辽朝史事有关。 三 《辽史》的主要内容及严重缺陷 辽金文献残缺不全以及南宋末年传世典籍缺乏,给元朝修史造成极大困难。现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此外还有国语解1卷。《辽史》修成后,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刻板印行,只印了100部,早已全部失传。元末和明初又有刊行,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辽史》,就是用元末及明初几种残本拼凑而成的影印本,虽有讹误,但仍优于目前所能见到的其他刻本。明代北京和南京两地国子监的刻本——北监本和南监本,清武英殿刻本(“殿本”),总的说来都不如百衲本。殿本据四库全书本改译契丹人名、官名,更是给读者造成极大的不便。因此,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取百衲本为底本,与其他刻本参校,吸收清代以来诸家校勘成果,同时还以本书的纪、志、表、传互校,再与其他史籍对校,是目前最便于使用的版本。 元修《辽史》基本上是对前述耶律俨及陈大任两家《辽史》稍加修定、编排,同时再以《契丹国志》、《通鉴》等书的资料补充而成。此外,关于契丹历史的文献,见于尤袤《遂初堂书目》者,有《契丹官仪》、《契丹机宜通要》、《契丹事迹》、《燕京会要》、《契丹实录》、《契丹疆宇图》、《契丹朝献礼物例》、《契丹志》、《燕北录》、《庆历奉使录》、《匈奴嗊知》、《北志》、《契丹须知》、《张浮休使辽录》、赵志忠《阴山杂录》、《契丹会要》等,共16种。其中多数已佚,存者如《燕北录》,已残缺不全。《阴山杂录》又称《虏庭杂记》,如今只在他书中散见数条。但元朝修史时,这些书都还保存完好。高丽编纂的《大辽事迹》、《大辽古今录》等书,今天也已不可得见,但当时尚存,因此《辽史》编者从这些著作中也征引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大体上说,《辽史》帝纪(除《天祚本纪》之外)及列传虽然记事简略,但其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多不见于他书记载。因此,《辽史》这两部分的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大量的契丹人物传,更是如此。此外,《营卫志》、《礼志》中关于契丹风俗、礼仪的记载,《地理志》中关于州县建制及社会经济状况的资料,也都是很可宝贵的。不过总的说来,内容贫乏和记载史事不完备仍是《辽史》最主要的缺点。 《辽史》内容贫乏及记事不完备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不能如实地反映当时的民族关系。辽王朝治下的人民,汉人占大多数,就是在其统治集团内部,汉人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然而《辽史》一书关于辽朝汉人的历史事迹却反映得很少。辽朝的汉人在其境内开发了种植业、商业及手工业,然而《辽史·食货志》中却缺少关于契丹境内汉人经济生活的明确记载。辽朝有一支数目庞大的汉军,但关于汉军之制,在《辽史·兵卫志》中也找不到明确的记载。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世往往误认为辽史就是契丹人的历史。 其次,《辽史》记事的不完备还表现为首尾欠缺。圣宗、兴宗和道宗三朝史事在《辽史》中记载较详,在此以前,因为尚无完备的史官制度,《实录》、《国史》都是后来追记和补修的,故记述甚为疏略。记载辽朝建立以前契丹史事的《辽史·世表》,完全是摘编《魏书》、《北齐书》、《隋书》以及《唐书》中的契丹传而成,且间有曲解。此外《辽史》中关于辽末史事的记载也混乱不堪。元修《辽史》“率据金陈大任等所修《辽史》为底本。大任《辽史》于辽末事迹,记述特简。元人乃于大任旧本之外,参取宋人记载,多所增补,其最要取材之一,即叶隆礼之《契丹国志》是已。《契丹国志》乃杂抄他书而成,天祚一代史事,实多袭辽末燕人史愿之《金人亡辽录》”。因为修史时未加认真核对,以至将原本是同一人者误为两人。《辽史》中称奚王回离保者实即《契丹国志》中之萧斡,然《辽史·天祚本纪》中二名并存,一似二人。类似这种混乱情况,不独辽末为然。此外,契丹人名、地名的异译被误为二人、二地的情况就更为多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元修《辽史》主要是因袭耶律俨的《实录》及陈大任的《辽史》旧稿草率成书,同时又兼采南朝记录。不同时代,再加上五代、宋人记辽事所用人名、地名多与前述二家辽史不同,编纂者不加核对,而是兼收并蓄,于是同人异名,被误为二人二事的情况即多有发生。从这样一部残缺不全、混乱不勘的史书反映出的辽朝历史,自然难免有过多的疑点。 元修《辽史》对契丹王朝作为“行国”的制度不甚了了。辽朝皇帝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在冬、夏捺钵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处理国政;在春捺钵钩鱼、在秋捺钵围猎,与各部族首领加强联系。这都是契丹王朝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辽史》在本纪中记载某月某日“如春水”,某月某日“清暑永安山”等等,实际上是表明编纂者并不了解辽朝皇帝一年四季都活动于四时捺钵。《本纪》之外又有《游幸表》记载此事,更误以为四时捺钵是“游幸”。《四库提要》以为《辽史》《本纪》与《游幸表》记事重复,其实,要害不在重复,而在于对四时捺钵地位的误解。 四 辽史研究的过去和现状 《辽史》成书草率,所以长期以来治《辽史》者多首先致力于对该书的校勘和补正。有的作文字校勘,有的则分别对地理、纪年、汉臣、方镇、艺文等内容进行订补。早年,治《辽史》最有成绩者,当数厉鹗。厉鹗字太鸿,钱塘人,康熙庚子(五十九年,1720)举人,作有《辽史拾遗》24卷。是书全面补证《辽史》,采摭群书,多至358种,为《辽史》纪、传、志、表各部分都补充了大量史料,仿陈寿注《三国志》的办法,有注有补,摘录《辽史》原文为纲,征引他书条列于下。成书后,初刻于乾隆八年(1743)。 清道光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首先自东南沿海入侵,紧接着,我国从西到东漫长的北部边疆地区也不断遭到蚕食。民族危机的严重现实迫使向来轻视实学的士大夫开始重视实际问题的研究,于是,道咸以后治边疆史地成为时尚,“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迨四夷,务为前人所不为”。史学大师王国维关于契丹及辽代史事的著作,运用近代科学方法将辽代史事的考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继承并发展了乾嘉考据学,用“二重证据法”解决了辽史上一系列重要问题。 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学者在辽史研究领域中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归纳起来,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方面: (一)经陈汉章、冯家异、罗继祖诸先生校勘,《辽史》已初步成为可读之书。诸家校勘成果曾分别著书刊行,今已为中华书局标点本《辽史》所吸收。 (二)由于金毓黻、罗福颐、陈述诸先生在搜集、整理辽代碑刻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扩大了可供研究者利用的辽朝基本历史资料的范围。金毓黻的《辽陵石刻集录》、罗福颐的《满洲金石志》和陈述的《全辽文》,都竭尽努力搜集了作者当时所能见到的辽代碑刻文字,并加以考释。近年向南又有《辽代石刻文编》、《辽代石刻文续编》,收辽代石刻文字,其中有许多是近年新出土而以前诸家未曾著录的。 (三)辽、宋并立160多年,双方聘使不断,构成这一阶段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张亮采和傅乐焕曾致力于宋辽交聘史事的研究。张有《补辽史交聘表》5卷,东北文献丛书本,1943年印行。傅作《宋辽聘使表稿》(载《辽史丛考》),开始更在张从事此项工作之前。《辽史》没有艺文志,在辑校辽代遗文的同时,缪荃孙为《辽史》作了《艺文志》,王仁俊、黄任恒等人又作《辽史艺文志补正》和《补辽史艺文志》。后都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五史补编》。谭其骧有《辽史地理志补正》,载《禹贡》1934年第一卷第二期。吴廷燮有《辽方镇年表》,辽海丛书本,1931——1934年印行。近年,蔡美彪、冯永谦、向南、阎万章等又根据新发现的辽代碑刻、墓志,对《辽史》的《公主表》、《外戚表》、《皇族表》等进行了补正。 (四)傅乐焕和姚从吾先生关于辽朝捺钵文化的研究,陈述先生关于契丹世选和汗位继承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辽朝政治体制及社会文化的特点。傅乐焕在《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等论著中,揭示了捺钵在辽朝政治体制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指出辽的朝廷不在中京,而在捺钵,首次正确解读了《辽史·营卫志》。他的论著,中华书局已于1984年结集出版,名为《辽史丛考》。姚从吾用西方社会学方法研究《辽史》及王鼎《焚椒录》所记载的道宗宣懿皇后《十香词》冤案,颇有新意。他的著作由其门人辑为《姚从吾先生全集》,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陈述在辽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契丹史论证稿》,1948年由北平研究院史学所出版,修改后易名《契丹政治史稿》,198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63年出版。 (五)近年来,蔡美彪先生关于契丹史事、漆侠先生关于辽朝经济的研究、以及史学界关于辽朝政治、地理等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蔡美彪等撰写的《中国通史》(第6册),在我国出版的同类著作中首次系统、详尽地论述了辽朝史事;漆侠和乔幼梅合著的《辽夏金经济史》,则是全面研究辽朝社会经济问题的开拓性著作。 以上诸家研究成果,都是我们从事辽史研究的重要基础。

内容概要

公元10—13世纪初,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以契丹贵族作为统治集团主体建立的辽王朝,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辽史》是一部官修史书。
《辽史》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一。 本书由张传玺等主持主编。

作者简介

作者:(元代)脱脱 等 译者:李锡厚 编者:宋德金 丛书主编:张传玺

书籍目录

卷一 本纪第一
太祖上
卷二 本纪第二
太祖下
卷三 本纪第三
太宗上
卷四 本纪第四
太宗下
卷五 本纪第五
世宗
卷六 本纪第六
穆宗上
卷七 本纪第七
穆宗下
卷八 本纪第八
景宗上
卷九 本纪第九
景宗下
卷十 本纪第十
圣宗一
卷十一 本纪第十一
圣宗二
卷十二 本纪第十二
圣宗三
卷十三 本纪第十三
圣宗四
卷十四 本纪第十四
圣宗五
卷十五 本纪第十五
圣宗六
卷十六 本纪第十六
圣宗七
卷十七 本纪第十七
圣宗八
卷十八 本纪第十八
兴宗一
卷十九 本纪第十九
兴宗二
卷二十 本纪第二十
兴宗三
卷二十一 本纪第二十一
道宗一
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道宗二
卷二十三 本纪第二十三
道宗三
卷二十四 本纪第二十四
道宗四
卷二十五 本纪第二十五
道宗五
卷二十六 本纪第二十六
道宗六
卷二十七 本纪第二十七
天祚皇帝一
卷二十八 本纪第二十八
天祚皇帝二
卷二十九 本纪第二十九
天祚皇帝三
卷三十 本纪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卷三十一 志第一
营卫志上
宫卫
卷三十二 志第二
营卫志中
行营
部族上
卷三十四 志第四
兵卫志上
兵制
卷三十七 志第七
地理志一
卷四十五 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卷四十九 志第十八
礼志
吉仪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二
礼志六
嘉仪下
卷五十九 志第二十八
食货志上
卷六十 志第二十九
食货志下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
刑法志上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一
刑法志下
卷六十三 表第一
世表
卷六十七 表第五
外戚表
卷六十九 表第七
部族表
卷七十 表第八
属国表
卷七十一 列传第一
后妃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
懿祖庄敬皇后萧氏
玄祖简献皇后萧氏
德祖宣简皇后萧氏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
太宗靖安皇后萧氏
世宗怀节皇后萧氏
世宗妃甄氏
穆宗皇后萧氏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
圣宗仁德皇后萧氏
圣宗钦哀皇后萧氏
兴宗仁懿皇后萧氏
兴宗贵妃萧氏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
道宗惠妃萧氏
天祚皇后萧氏
天祚德妃萧氏
天祚文妃萧氏
天祚元妃萧氏
卷七十二 列传第二
宗室
义宗倍
子 平王隆先
晋王道隐
章肃皇帝李胡
子 宋王喜隐
顺宗溶
晋王敖卢斡
卷七十三 列传第三
耶律曷鲁
卷七十四 列传第四
康默记
孙 延寿
韩延徽
子 德枢
德枢孙 绍勋
绍芳
孙 资让
韩知古
子 匡嗣
德源
德凝
卷七十五 列传第五
耶律觌烈
弟 羽之
耶律铎臻
弟 古
突吕不
王郁
耶律图鲁窘
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
赵延寿
高模翰
赵思温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七
耶律屋质
耶律吼
子 何鲁不
耶律安抟
耶律洼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八
耶律夷腊葛
萧海瓈
萧护思
萧思温
萧继先
卷七十九 列传第九
室昉
耶律贤逋
女里
郭袭
耶律阿没里
卷八十 列传第十
张俭
邢抱朴
马得臣
萧朴
耶律八哥
卷八十二 列传第十二
耶律隆运
弟 德威
德威孙 涤鲁
侄 制心
卷八十三 列传第十三
耶律休哥
耶律斜轸
卷八十五 列传第十五
萧挞凛
卷八十六 列传第十六
刘景
刘六符
卷八十七 列传第十七
萧孝穆
弟 孝先
孝友
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九
耶律庶成
弟 庶箴
庶箴子 蒲鲁
杨皙
杨佶
卷九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萧惠
萧迂鲁
弟 铎卢斡
萧图玉
耶律铎轸
卷九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耶律仁先
耶律良
萧韩家奴
萧德
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萧兀纳
耶律俨
刘伸
卷一百 列传第三十
耶律棠古
萧得里底
萧酬斡
耶律章奴
耶律术者
卷一百二 列传第三十二
萧奉先
李处温
张琳
耶律余覩
卷一百三 列传第三十三
文学上
萧韩家奴
李瀚
卷一百四 列传第三十四
文学下
王鼎
耶律昭
刘辉
耶律孟简
耶律谷欲
卷一百五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
大公鼎
萧文
马人望
耶律铎鲁斡
杨遵勗
王棠
卷一百九 列传第三十九
伶官
罗衣轻
卷一百十 列传第四十
奸臣上
耶律乙辛
张孝傑
卷一百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逆臣上
耶律辖底
子 迭里特
耶律察割
耶律娄国
耶律重元
子 涅鲁古
耶律滑哥
卷一百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逆臣中
萧翰
卷一百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逆臣下
奚回离保
萧特烈
卷一百十六
国语解

章节摘录

版权页:九月丁卯初一,女直军攻陷黄龙府。己巳,知北院枢密使萧得里底出任西南面招讨使。萧辞刺出使女直返回,女直复遣赛剌携书信前来报聘说:若能将叛人阿疏等归还与我,即当撤回女直大军。天祚帝亲征。粘罕、兀术等上书天祚帝,在表面卑哀之辞中,透露求战之意。此书信呈上,天祚帝被激怒,下诏有“女直作过,大军翦除”之语(意思是说女直反叛,辽朝大军一定要予以歼灭)。女直首领阿骨打聚众,以刀划破脸皮,仰天痛哭说:“当初与你们一同起兵,只因苦于契丹残忍,欲自行立国。如今契丹皇帝亲征,怎么办?除非人人拼死战斗,莫能抵当。不如杀掉我全族人,你们迎降,这样可以转祸为福。”诸军都说:“事已至此,我们惟命是从。”乙巳,辽军都监耶律章奴谋反,从前线奔回上京,阴谋迎立魏国王耶律淳为帝。天祚帝派遣驸马萧昱领兵前往广平淀行宫护卫后妃,行宫小底乙信持书信赶去报告魏国王耶律淳。当时耶律章奴先派遣魏国王妃亲弟萧谛里以其废立阴谋向魏国王游说。王说:“这可不是寻常小事,如果天祚帝退位,自有诸王当立,拥有选立君主资格的北、南面大臣不来,而是你这样一个小人物言及此事,是何缘故?”密令左右将萧谛里拘禁起来。不多时,行宫小底乙信等携带天祚帝亲笔手札来到魏国王耶律淳处,详细说明章奴等欲谋废立事。魏国王当即斩下萧谛里等人首级献给天祚帝,并只身骑马抄近道前往广平淀听候皇帝治罪。天祚帝待耶律淳一如既往。章奴知魏国王不接受他的废立图谋,就率部下至庆、饶、怀、祖等州劫掠,与渤海群盗结成一伙,其众多达数万,奔向广平淀而来,进犯行宫。顺国女直首领阿鹘产以三百骑兵一战而胜章奴,活捉与章奴同反的贵族二百馀人,一并斩首示众。这些贵族的妻子分配到绣院服役,或者分别给诸近侍作为奴婢,其馀得以逃脱者都投奔女直。章奴伪扮作使者,要投奔女直,为巡逻者所捉获,五花大绑送至行在,于市上腰斩,剖出其心脏献于祖庙,将其支解,分别在五路示众。


编辑推荐

《辽史》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辽史 PDF格式下载



里面介绍的人物很详细


虽然是古文译今文,但是能秉持学者的严谨,在不添加任何修饰语的情况下,把官修正史的译文翻得让人读起来非常畅快,真看出李老的功底深厚了。作为非专业人士,辽史看李锡厚先生这本足矣了。


以前,对这段历史知道的一知半解,一直都想多了解一些,“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以史为鉴”,读了后,不禁豁然开朗,拍案叫绝,价格也够便宜,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