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曲词发生史

木斋 木斋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09出版)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木斋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09出版)  

作者:

木斋  

页数:

24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曲词发生史》以一部学术专著的形式来专门探索词的起源发生问题,同时第一次系统提出词体并非起源于民间而起源于宫廷、词乐并非源于燕乐胡乐,而是新兴声乐曲子的产物的观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为一部精要的魏晋南北朝至盛唐的音乐史、乐府史、声诗史;下部分自李白词为开端,迄于温庭筠的词体写作。论证了在唐五代这个历史时期之内,曲词的本质属性乃为宫廷文化;曲词发生于宫廷,而由士大夫诗人为写作主体,唐五代曲词因此具有两大基本要素:其一,为其宫廷文化的特质,其二,为士大夫诗人的特质,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构成了唐五代曲词的基本矛盾运动,并贯彻于唐五代曲词发生的始终。

作者简介

木斋,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副会长;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韩国全南大学邀请教授。其《宋词体演变史》获得吉林省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等获得学术界热评,2002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连续播放其《唐宋词体的演进》(上下集)的学术讲座,2005年以来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完成《唐宋词体演变史》与《曲词发生史》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书籍目录

绪论 曲词发生史研究述评 第一节 词的界说 第二节 曲词发生史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章余论 第一章 论清商乐始于建安曹魏——兼论《燕歌行》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清商乐发端于曹魏与《燕歌行》的音乐属性 第三节 《燕歌行》与先秦燕乐的关系 第四节 《燕歌行》主题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六朝清乐和乐府诗的演进历程及其意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南朝清乐及乐府歌诗的特质 第三节 南朝艳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诗歌史意义 第三章 北朝隋代初唐燕乐及其演进历程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胡乐的兴起及其与隋唐燕乐的关系 第三节 隋代初唐的燕乐歌诗写作 第四章 著辞歌舞在初唐后期的盛行 第一节 隋唐之际音乐观念的演变 第二节 著辞歌舞的兴起 第三节 著辞歌舞的性质 第五章 盛唐的音乐变革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盛唐法曲的兴起第三节 盛唐宫廷音乐体制的变革 第六章 盛唐声诗和声诗绝句为词体发生的前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盛唐之后古风中的乐府和歌行 第三节 绝句与声诗 第七章 李白对词体的创制 第一节 李白词的真实性 第二节 李白的宫廷乐府诗 第三节 李白的宫廷歌诗写作 第四节 《清平乐》五首:李白的应制词创作 第五节 《菩萨蛮》和《忆秦娥》:借词体抒发个人情怀 第八章 王维李白在曲词写作上的分野 第一节 盛唐诗风的觉醒 第二节 王李之分野与王维不能成为词曲之祖的原因 第九章 中唐中前期文人词的渐次兴起 第一节 张志和 第二节 韦应物 第三节 戴叔伦 第四节 刘长卿 第五节 王建的宫词和曲词写作 第十章 白居易刘禹锡与元和长庆时期的诗词写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新乐府运动对词史发生的影响 第三节 白诗与中唐家宴乐舞 第四节 白居易曲词写作的发生史意义 第十一章 温庭筠为词体发生史初步完成标志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温庭筠倾力写词与李商隐不写词的原因 第三节 温庭筠乐府诗与飞卿词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飞卿词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通前为四十四曲存焉。”“至武后时,犹有六十三曲”,尝试比较隋文帝时代,将清乐置于七部乐时候的情况:“清乐歌曲有《杨伴》,舞曲有《明君》《并契》”,仅有三曲而已,歌曲仅有一曲,到武则天时代,距离梁陈时代日远,对清乐的整理搜集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进展,清乐毕竟是华夏民族之音乐,在江南,一定还会有很多流传,因此,得到六十三曲,其中有《白雪》、《公莫》等三十二曲、三十七首歌诗,有七曲“有声无辞”,有声无辞,不一定原本就无辞,丢失其辞也有可能。可知,清乐就其主体而言,乃是声乐演唱的音乐歌诗形式。“长安已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浸缺,能合於管弦者唯《明君》《杨伴》《骁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自是乐章讹失,与吴音转远。开元中,刘贶以为宜取吴人,使之传习,以问歌工李郎子。郎子北人,学于江都人俞才生。时声调已失,唯雅歌曲辞,辞曲而音雅。后郎子亡去,清乐之歌遂阙。”长安,为武则天年号(701~704年),说武则天晚年,朝廷不重视古曲,工伎浸缺,能合于管弦歌唱的清乐曲,仅有《明君》、《春江花月夜》等八曲了。从此,原有的曲目也开始讹失,讹失者,后者不够准确,以讹传讹,后者索性丢失,而且,由于对清乐古曲的不重视,原本应该采用吴音来演唱的清乐,也逐渐不会用吴音演唱。到了开元时候,刘贶提出,应该采用吴人,来使之传习。当时仅有一位名叫李郎子的人,会用吴音演唱,李郎子也是北人,是和江都人俞才生学的。以后李郎子亡去,清乐之歌就没有人会唱了。当时的清乐声调已经失去,只能歌唱雅歌的曲辞。


编辑推荐

《曲词发生史》是高校社科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曲词发生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