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年谱
2011-4
光明日报
李剑亮
278
无
《夏承焘年谱》以现代词家夏承焘一生经历为线索,叙述了他在30岁前后,从浙江严州九中调往之江大学,而后又到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高校任教的经历,从而展现他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与词学研究的成就,特别是他的成名作《唐宋词人年谱》的撰写、发表以及结集出版的过程。此外,本谱也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夏承焘的情感与婚姻生活,揭示了夏承焘与龙榆生、王季思、任铭善、蒋礼鸿、徐步奎等一代学人的交往活动。
李剑亮,1963年4月1日生,浙江平湖人。文学博士。先后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文系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等。已出版《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唐宋词汇评》(与吴熊和教授等合著)、《宋词诠释学论稿》、《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民国词的多元解读》等多种学术专著,并在《文学遗产》、《词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一、凡例 二、自述:我的治学道路夏承焘 三、正谱 1900年(庚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岁 1901年(辛丑清光绪二十七年)2岁 1902年(壬寅清光绪二十八年)3岁 1903年(癸卯清光绪二十九年)4岁 1904年(甲辰清光绪三十年)5岁 1905年(乙巳清光绪三十一年)6岁 1906年(丙午清光绪三十二年)7岁 1907年(丁未清光绪三十三年)8岁 1908年(戊申清光绪三十四年)9岁 1909年(己酉清宣统元年)10岁 1910年(庚戌清宣统二年)11岁 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12岁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13岁 1913年(癸丑民国二年)14岁 1914年(甲寅民国三年)15岁 1915年(乙卯民国四年)16岁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17岁 1917年(丁巳民国六年)18岁 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19岁 1919年(己未民国八年)20岁 1920年(庚申民国九年)21岁 1921年(辛酉民国十年)22岁 1922年(壬戌民国十一年)23岁 1923年(癸亥民国十二年)24岁 1924年(甲子民国十三年)25岁 1925年(乙丑民国十四年)26岁 1926年(丙寅民国十五年)27岁 1927年(丁卯民国十六年)28岁 1928年(戊辰民国十七年)29岁 1929年(己巳民国十八年)30岁 1930年(庚午民国十九年)31岁 1931年(辛未民国二十年)32岁 1932年(壬申民国二十一年)33岁 1933年(癸酉民国二十二年)34岁 1934年(甲戌民国二十三年)35岁 1935年(乙亥民国二十四年)36岁 1936年(丙子民国二十五年)37岁 1937年(丁丑民国二十六年)38岁 1938年(戊寅民国二十七年)39岁 1939年(己卯民国二十八年)40岁 1940年(庚辰民国二十九年)41岁 1941年(辛巳民国三十年)42岁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43岁 1943年(癸未民国三十二年)44岁 1944年(甲申民国三十三年)45岁 1945年(乙酉民国三十四年)46岁 1946年(丙戌民国三十五年)47岁 1947年(丁亥民国三十六年)48岁 1948年(戊子民国三十七年)491岁 1949年(己丑民国三十八年)50岁 1950年(庚寅)51岁 1951年(辛卯)52岁 1952年(壬辰)53岁 1953年(癸巳)54岁 1954年(甲午)55岁 1955年(乙未)56岁 1956年(丙申)57岁 1957年(丁酉)58岁 1958年(戊戌)59岁 1959年(己亥)60岁 1960年(庚子)61岁 1961年(辛丑)62岁 1962年(壬寅)63岁 1963年(癸卯)64岁 1964年(甲辰)65岁 1965年(乙巳)66岁 1966年(丙午)67岁 1967年(丁未)68岁 1968年(戊申)69岁 1969年(己酉)70岁 1970年(庚戌)71岁 1971年(辛亥)72岁 1972年(壬子)73岁 1973年(癸丑)74岁 1974年(甲寅)75岁 1975年(乙卯)76岁 1976年(丙辰)77岁 1977年(丁巳)78岁 1978年(戊午)79岁 1979年(己未)80岁 1980年(庚申)81岁 1981年(辛酉)82岁 1982年(壬戌)83岁 1983年(癸亥)84岁 1984年(甲子)85岁 1985年(乙丑)86岁 1986年(丙寅)87岁 四、谱后 五、参考文献
版权页: 1900年阴历正月十一日,我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温州有谢池巷,巷有春草池,相传为南朝谢灵运住宅,名谢池坊。六岁时即随大哥就读蒙馆,课余时间曾到布店学习商业。十四岁那年,我报考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当时签名报考共二千余人,体格淘汰后尚有千余人,考额只四十名。我以第七名的资格进入了温师。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个题目我觉得做得比较满意,因而这也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勤奋学习的种子。 温师的课目甚多,有读经、修身、博物、教育、国文、历史、人文地理、几何学、矿物学、化学、图画、音乐、体育以及英文、西洋史等十几门课程。我因为一开始就潜心于古籍之中,对于英、算等学科,常常是临时抱佛脚,采取应付的态度,绝大部门自修时间,都用于读经、读诗文集子。那几年,每一书到手,不论难易,比先计何日可完功,非迅速看完不可。我是一个天资很低的人,但我想,必须勤奋。因此,一部《十三经》,除了《尔雅》以外,我都一卷一卷的背过。记得有一次,背得太疲倦了,从椅子上直扑向地面。那时,我每天看书,从未间断。 1916年6月11日,在我的日记本上,曾有这么一段记载: 晚饭过与家人坐庭下,闲谈予家昔年事。父亲谓当十余年前,金选卿公设帐,予时方二三岁,头上生异疮,昼夜号啕,唯金公抱之庭外,见庭联即破涕为笑,且目注联上字,不少瞬。因大奇之,尝嘱告家人日:是子未离乳臭,即知如此,他日必善读书云云。噫!予生性驽钝,年已弱冠,而尚屑琐自牵,虚度韶光,视诸古人,既不能如终军之称缨,为国家建勋立业,又不能如李长吉之赋高轩,王子安之赋腾王,为文章见重公卿,乃上蒙现任虚许如此,实所不解。谨述之于斯,其亦以之当座右铭,勤勤来日,虽不敢望必达金公之言,希幸不致无闻于世与草木同腐焉也可。
《夏承焘年谱》是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无
夏先生的年谱,应该更高一步。看上去,有数十万·字,基本源于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可。但是,除了日记之外,没有其他的资料了吗?既然是做年谱,1965年以后的,著书人自己当收取资料,充实内容。提请著书者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