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宽恕
2010-4
人民日报出版社
陈漱渝 主编
520
无
《一个都不宽恕》199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初版。因当时跻身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陣即遭到盗版(起码有两种盗版本);又因为盗版书错字超标,遭到了某读书周报的酷评,使我精神物质两败俱伤。不料14年之后,本书又有幸得到修订再版的机缘,作为编者,自然会倍感欣慰。“一个都不宽恕”这六个字出自鲁迅遗嘱式的杂文《死》。鲁迅在留下七条遗嘱之后接着写道:“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间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显然,鲁迅素来不认同这种“勿念旧恶”的“恕道”,主张“拳来拳对,刀来刀挡”的“直道”。他认为人被压迫,且退让到无可退避之地的时候,反抗和斗争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同样在杂文《死》中,鲁迅谆谆告诫他的读者——“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这也就是说,宽容的对象中,不应该包括那种一方面贻害于人一方面又骗以“宽恕”美名的伪善者。鲁迅的上述主张,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吴越地域文化的明显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启示。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中庸》第十三章 的注文中提出过“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见解,被鲁迅引用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著名的战斗檄文当中。明末浙江籍佥事王思任所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这句话也使鲁迅十分欣赏,并因身为越人而引以为荣。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为鲁迅参与的历次论争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史料,也为研究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论争内容涵盖20世纪早期鲁迅和复古派、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左联内部的几次论争等等,论争人物涉及吴宓、章士钊、陈源、梁实秋、田汉、郭沫若、徐懋庸、顾颉刚、高长虹等。而论战起因,既有不同革命营垒的分歧,又有由误会引发的私仇等。
陈漱渝,男,祖籍湖南长沙,1941年生于四川重庆。1962年毕业於南开大学中文系。1976年4月调入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2001年任《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现任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兼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中
壹 与复古派的论争1 估“学衡”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 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 估“学衡” 《学衡》杂志简章 《学衡》弁言 中国文学改良论 评提倡新文化者 《吴宓自编年谱》(节录)2 批“甲寅” 鲁迅与章士钊的一场诉讼 答KS君 十四年的“读经” 从胡须说到牙齿(节录) 学界的三魂 “碰壁”之余 再来一次 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 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贰 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新文化营垒的分化:与现代评论派之辩 关于陈西滢 我的“籍”和“系” 并非闲话 并非闲话(二) 并非闲话(三)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有趣的消息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无花的蔷薇之三(节录) 粉刷毛厕 参战 剽窃与抄袭 “管闲事” 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上) 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 陈源致周作人 徐志摩致周作人 徐志摩致周作人 胡适致鲁迅周作人陈源叁 左联时期参加的三次论争1 “嘘”梁实秋 鲁迅参加“左联”的第一仗 我也来谈梁实秋 卢梭和胃口 文学和出汗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卢梭论女子教育 论批评的态度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资本家的走狗”2 撕开“民族主义文学”的假面 撕开民族主义文学的假面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不通两种 对战争的祈祷——读书心得 止哭文学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 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运动附录:反共文人的攻讦 二心集·序言(节录) “以夷制夷” 伪自由书·后记(节录) 准风月谈·后记(节录) 文坛上的贰臣传《国民日报》 解放中国文坛管理 如何突破现在普罗文艺嚣张的危机 鲁迅加盟左翼之动机 鲁迅卖狗皮膏药 呜呼“自由运动”竟是一群骗人勾当 鲁迅愿作汉奸 内山完造底秘密 鲁迅与托派3 戳穿“第三种人” 戳穿“第三种人” 关于杜衡先生的一篇回忆 论“第三种人” 又论“第三种人” 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 论“第三种人” “第三种人”的出路——论作家的不自由并答复易嘉先生 法国通信——关于文艺界的反法西斯谛运动藏塑舒肆 左翼文坛内部之争1 “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之辩 “醉眼”中的朦胧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十二日在社会科学研究会讲 《三闲集》序言 艺术与社会生活(节录) 死去了的阿Q时代 谈现在中国的文学界弱水 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的乱舞——答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除掉”鲁迅的“除掉”! 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阿Q与鲁迅 “眼中钉” 周伯超致鲁迅2 鲁迅与田汉之争 鲁迅与田汉 答《戏》周刊编者信(节录) 调和——读《社会月报》八月号 田汉致鲁迅 田汉致《戏》周刊编者信3 鲁迅与廖沫沙之争 廖沫沙误伤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节录) 倒提 论“花边文学”4 “两个口号”论争 人事纠葛下的一场论事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徐懋庸临终前后琐忆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徐懋庸致鲁迅 一封真的想请发表的私信 还答鲁迅先生 我所受于鲁迅的影响附录:《社会日报》上攻击鲁迅的一组材料 鲁迅将转变谷非张光人近况如何 《文学》起内哄 鲁迅茅盾暗斗 鲁老头子笔尖儿横扫五千人 读鲁迅先生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应为徐懋庸先生辩白的几句话 鲁迅笔下的二位西装大汉 梅雨以大义责鲁迅 曹聚仁致鲁迅伍 有关中西文化的论争 中西文化之辩 咬文嚼字 咬嚼之余 咬嚼未始“乏味”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熊以谦致孙伏园 我希望鲁迅先生“行” 可叹致柯柏森、熊以谦 为中国书打抱不平 真是偏见的经验 柯柏森致鲁迅 笨伯致孙伏园 瞎咀(郝广盛)致孙伏园郝广盛 重三感旧——一九三三年忆光绪朝末 “感旧”以后(上) “感旧”以后(下) 扑空 答“兼示”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陆 与高长虹、顾颉刚等人的短兵相接1 鲁迅与高长虹 高长虹和他的“月亮诗” 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 《走到出版界》的“战略” 新的世故 新时代的放债法 《两地书》原稿中的高长虹 鲁迅致友人信中的高长虹 给鲁迅先生 一九二六,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 给 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 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2 鲁迅与顾颉刚 鲁迅为何与顾颉刚势不两立 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 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 《两地书》(原稿)中的顾颉刚 鲁迅致友人信中的顾颉刚3 鲁迅与杨邨人 杨邨人和鲁迅的一场论战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青年与老子 伪自由书·后记(节录) 准风月谈·后记(节录)4 鲁迅与史济行 史济行和鲁迅的一场论战 史济行致鲁迅 续记
插图:我在二月四日的《晨报副刊》上看见式芬先生的杂感,很诧异天下竟有这样拘迂的老先生,竟不知世故到这地步,还来同《学衡》诸公谈学理。夫所谓《学衡》者,据我看来,实不过聚在“聚宝之门”左近的几个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虽然自称为“衡”,而本身的称星尚且未曾钉好,更何论于他所衡的轻重的是非。所以,决用不着较准,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弁言》说,“籀绎之作必趋雅音以崇文”,“籀绎”如此,述作可知。夫文者,即使不能“载道”,却也应该“达意”,而不幸诸公虽然张皇国学,笔下却未免欠亨,不能自了,何以“衡”人。,这实在是一个大缺点。看罢,诸公怎么说:《弁言》云,“杂志迩例弁以宣言”,按宣言即布告,而弁者,周人戴在头上的瓜皮小帽一般的帽子,明明是顶上的东西,所以“弁言”就是序,异于“杂志迩例”的宣言,并为一谈,太汗漫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文中说,“或操笔以待。每一新书出版。必为之序。以尽其领袖后进之责。顾亭林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其此之谓乎。故语彼等以学问之标准与良知。犹语商贾以道德。娼妓以贞操也。”原来做一篇序“以尽其领袖后进之责”,便有这样的大罪案。然而诸公又何以也“突而弁兮”的“言”了起来呢?照前文推论,那便是我的质问,却正是“语商贾以道德。娼妓以贞操也”了。《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中说,“凡理想学说之发生。皆有其历史上之背影。决非悬空虚构。造乌托之邦。作无病之呻者也。”查“英吉之利”的摩耳,并未做Pi。。fUt。,虽曰之乎者也,欲罢不能,但别寻古典,也非难事,又何必当中加楦呢。于古未闻“睹史之陀”,在今不云“宁古之塔”,奇句如此,真可谓“有病之呻”了。《国学摭谭》中说,“虽三皇寥廓而无极。五帝招绅先生难言之。”人而能“寥廓”,已属奇闻,而第二句尤为费解,不知是三皇之事,五帝和招绅先生皆难言之,抑是五帝之事,招绅先生也难言之呢?推度情理,当从后说,然而太史公所谓“招绅先生难言之”者,乃指“百家言黄帝”而并不指五帝,所以翻开《史记》,便是赫然的一篇《五帝本纪》,又何尝“难言之”。难道太史公在汉朝,竟应该算是下等社会中人么?
《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翻看书页,我们依旧能闻到80多年前文坛浓郁的硝烟味,可以看到以鲁迅为旗帜的文化新军和明明暗暗的论敌进行较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无
“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个都不宽恕”,字体太小。应该改进。
快递塘沽站服务非常好,冒雨送书令人感动!
先介绍背景,再是鲁迅的文章,再是论敌的文章。看过之后觉得梁实秋好讨厌啊。要是论敌的文章和鲁迅的文章按时间顺序排列会更好。
装订质量稍差。
鲁迅的思想非常深刻,非常复杂,要全面认识鲁迅,必须通过他和他的论敌的交鋒杂文来细细体味他的深刻、他的机智、他的幽默、他的失望、他的痛苦、他的无助、他的坚决、他的决绝、他的无情。
是帮中学生买的,拿到看了下,很不错
马上就开始看啦
本书初版于1996年,这是修订版。无论对当年读者,还是今天的读者,其间相距的14年还是太短,几乎感受不到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改变,也即是说,对封闭的心灵,这是一部来得太迟的书,在国家政治需求下神化了鲁迅近百年,现在我们可以借助本书编辑的双方论战文字,冷静而客观地省视事件本身曲直,品味细节,甚至还原一个更真实生动,更有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群像。
翻开书,鲁迅论战的硝烟味扑面而来,喜欢鲁迅,骂人都比较有艺术
孩子刚上初一,有些看不懂,等长大点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