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南沙探秘

斯雄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斯雄  

页数:

216  

字数:

23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也许只有真正出过海的人,才能领悟什么叫同舟共济。 我与思雄相识于海上。2010年4月,我们共赴祖国的南沙。 出远海对我来说不是第一次。2006年8月参加中美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已经有过乘军舰横跨太平洋的经历。这次到南沙,最初以为不过是小菜一碟,未料想出港不久就遇上浪涌,舰身左右、横侧、俯仰来回大幅度摇晃。这是南海给我们的下马威和当头棒喝。来势之迅猛,让我这个曾经横跨太平洋的人也领教到南海的厉害。 那天从中午到下午,我一直躺在床上昏睡。晚餐到了,也未能完全缓过来,只盛了一碗西红柿鸡蛋汤,其他食物看一眼就够够的了。 突然发现餐桌旁有一人身着便衣,身材不高,戴银镜,身材瘦削,在军人的世界里十分显眼。比着装和身材更显眼的是:他竟然端着盛得满满的一盘食物!在大风浪中航行过的人都知道,这时候最牛的不是你的军衔,也不是你的身材,而是当大家都愁眉苦脸面对食物、每人都只能象征性地吃上一点点的时候,你还能够在那里大模大样地狼吞虎咽。 能吃下饭,对在浪涌中航行的官兵来说,可是大本事呀! 有人小声告诉我:这位就是人民日报社的朱思雄。 共同出海的战友中,他成为引起我注意的第一人。 实事求是地说,思雄当时并没有狼吞虎咽。他后来回忆说当时也不太舒服,但“还能够吃得下”。这句话已经相当牛了。这就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虽然没有当过兵,没有出过远海,但似乎天生不晕船,天生是干海军、出远海的材料。 我们就是这样在南海的浪涌中相识,然后被南沙的美丽、被守礁官兵的艰辛震撼。 在永暑礁,大家惊叹蓝天碧海。在华阳礁,因为小艇搁浅,跳入海中推艇,与清澈透明的海水有了说不出亲切的肌肤接触,仿佛落入一个珊瑚礁组成的水晶宫般的世界。在赤瓜礁,碧水白沙之中什么羊脂玉,什么宝石蓝,什么祖母绿,都无法形容出礁盘与海水变幻出的让人瞠目结舌的色彩。不是身临其境,你永远想象不出大海在南沙珊瑚礁上将色彩演绎得如此丰富和夸张、给人的视觉冲击如此强烈和深刻。 与南沙美景搭配的,是古铜色的守礁官兵。在骄阳似火的南沙与官兵相见,一张张黑红的面庞无不汗水淋漓,一双双有力的大手无不热汗津津。与变幻莫测的风光相对映的,是伙食永远单调,时光永远单调;淡水永远珍贵,蔬菜永远珍贵。守卫这片美丽的国土,他们不知淌掉多少汗水、熬过多少寂寞时光、战胜过多少内陆难以想象的困难。当台风裹着暴雨黑云铺天盖地而来时,所有美景瞬间都会一扫而光,小小礁堡孤立无援得就像被整个世界抛弃。守卫这片遥远的国土,不知需要多么坚强的心理素质。 就是在美丽与艰苦并存、寂寞与责任交织之中,我们开始认识南沙和南沙人。 与其他人手里拿着相机、走到哪里照到哪里不同,思雄手里总有一个本子,走到哪里问到哪里,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从守礁士兵到运输舰的水兵,从编队各级领导和各“礁长”指导员,包括海军机关和总部参加远航的人员,他几乎一个不漏。思雄对我说:金教授,我先采访别人,你做好准备,最后采访你。我说思雄,我们平时交流那么多,不用专门采访了吧?他说不行,谈天是谈天,采访是采访。后来他真的来了,室内就我们两人,他摊开采访本,按照上面已经列好的一个个问题,我们两人一问一答,谈了很长时间。 思雄就是这样一个认真、执著的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上岛礁采访,当时他的采访是那样投入,以至忘记了集中返回的时间。登舰的小艇已经驶离礁盘很远了,大家才发现思雄没有上来。我们能看见远远的礁盘上有一个白点,那就是思雄,当天只有他穿了一件白色上衣。重新返回把他接上来后,我问他:你看见小艇走了,为什么就站在那里不向我们招手呼喊呢?他微微笑一下,想了想,又笑了一下,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礁盘上那个白色的小点已经成为一幅图像,至今仍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中。 现在,思雄的采访成果已经成书。 我相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不仅是一篇篇作者书写的文字,更是一篇篇作者以自己精神认识理解的南沙精神。 一位守礁的军官将传统歌曲《十送红军》改编成《十送南沙》,大家在礁盘上一起哼唱过,就以它作为本篇结尾: ……七送(里格)南沙,(介支个)浪之巅,踏浪(里格)披波,(介支个)神气闲,沧海横流,(介支个)是本色,咸雨腥风,皆靠边。今朝立业千秋功,亲人啊!虎踞南疆, (介支个)当家园。”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少将金一南 2011年11月30日

内容概要

  本书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我国广阔的海洋国土,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南沙群岛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作者以资深记者专业的新闻视角系统地梳理《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关于南沙群岛的报道资料,用客观真实的新闻史料,权威清晰呈现南沙问题的历史由来和与周边国家历史纷争的来龙去脉,反映我为保卫南沙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坚定斗争。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以亲临南沙的宝贵采访经历,深入报道驻守南沙官兵的真实生活,探索官兵的心路情感,描绘出一幅生动又真实、立体而感人至深的南沙卫士群像。
  本书既有对南沙争端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系统展现,又有对南沙群岛驻守官兵的近距离描绘,引导读者关注南沙、走近南沙,是唤起读者国防意识特别是海洋国土观念的厚重之作。

作者简介

  斯雄,本名朱思雄,湖北洪湖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编报纸、办杂志为主业,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兼及时评。曾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网评人”。著有《游方记》、《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香港回归十年志(2003卷)》、《平等的目光》等,中央电视台《亲历?见证》栏目为其拍有纪录片《双城故事:爱在他乡》。

书籍目录

南沙:我们神圣的领土
地理气候和地质构成
资源状况和战略地位
海洋气象观测站和岛礁现状
《人民日报》上的南沙群岛
第一阶段(1946一1959年)——声明
旧金山会议及对日和约
“克洛马事件”
南越昊庭艳集团的“主张”
第二阶段(1960—1979年)——论战
收复西沙
越南侵占我南沙岛屿
第三阶段(1980—1989年)——进驻
批驳越南的两个白皮书
胡耀邦视察西沙
建立南沙海洋观测站
第四阶段(1990—1999年)——搁置
南沙综合考察考古成果丰硕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5?13”事件
第五阶段(2000一2010年)——开发
民事化进程
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宣布美国将涉足南海争端
巡礁日记
守备部队守南沙
“战友再见、亲人再见”
准备上礁
到南沙是缘分
踏上永暑礁
最南端的哨卡一华阳礁
“欢迎来××旅游”
“南海第一哨”——东门礁
五彩缤纷赤瓜礁
南薰礁旁有沙洲
“蓝色生命线”
抓紧建设南沙
胜利返航
采访实录
南沙的“礁长”们
永暑礁“礁长”——刘堂:关注南沙,关注南海
华阳礁“礁长”——张卫:青菜少,辣椒补16l
渚碧礁“礁长”——甘文斌:航渡也是很大的任务
东门礁“礁长”——陈福文:做自己的心理医师
赤瓜礁“礁长”——陈如意:没有女朋友的“礁长”
南薰礁“礁长”——文先波:守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天涯守礁人
气象观测兵——李文波:驻防南沙,我已经习惯了
翻译兵——李明:争当无名英雄
军医官——曾华:礁上是“万精油”
炊事班长——王飞:调剂好伙食
油机班长——陈春雷:守卫好南大门,就是胜利
雷达兵——蔡攀:珍惜在南沙当兵的机会
邮政局“局长”——汪洋饶:以“祖国最南端”为骄傲
报务班长——黄河:为祖国站好岗
机电兵——唐伟平:上礁感觉跟回家似的
带兵的人
南沙守备部队政委——卢永华:与时俱进弘扬“南沙精神”
南沙守备部队副部队长——王明辉:抓好政治守礁
南沙守备部队参谋长——杨德生:南沙守礁,不是在那苦熬
南沙守备部队政治处主任——雷莲弟:南沙官兵都很坚强
守礁日记摘抄
海上换乘
永暑礁上过党日
紧急演练
南沙淡水天上来
南沙“救护神”
思念家但不贪恋家
礁歌选
《南沙卫士之歌》
《天涯男儿》
后记

章节摘录

1946年5月5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1948年6)1 15日与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El报》,代中共中央机关报。1949年8月1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出版至今。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其报道的权威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是毋庸置疑的。 这次去南沙群岛采访之前,我从互联网上搜索了有关南沙群岛的资料。在南沙期间,听说了很多与南沙有关的情况t回来之后,又看了几本有关南沙群岛的公开出版物,自认为对南沙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但是,毕竟有关南沙群岛的公开资讯还是有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讲南沙群岛问题多少还是有些敏感,即使我了解了很多情况,也不一定适合写出来。 于是,我想到检索一下《人民日报》有关南沙群岛的报道,希望从中受到启发。 检索的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从1946年开始, 《人民日报*对南沙群岛的报道相当全面,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与南沙群岛有关的重大问题。 南沙群岛问题,涉及中国主权,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在此问题上从一开始就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之前,中国政府就始终关注南沙群岛问题,通过外交等多种途径,就国际上与此有关动向,及时表明态度。之后,与南沙群岛有关的军事、外交斗争,基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出面,这些在《人民日报》上都有充分反映。 从《人民日报》对南沙群岛的报道来看,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1946--1959:~-)——声明:主要是两件大事,--~X4日和约和旧金山会议,有关南沙群岛归属问题的表述;二是1956年南越当局和菲律宾“狂人”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这期间,中国政府发表的外交声明,对南沙群岛主权问题,已经做了相当充分的阐述。 第二阶段(1960--1979年)——论战:中国从南越政权手里收复西沙群岛,对整个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都做了阐述,并与越南政府进行多次交锋和论争。 第三阶段(1980—1989年)——进驻:一是中国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委员会要求在南沙建立海洋观测站,随后进驻南沙各礁;二是中越之间爆发“3·14海战”。这期间,中国政府重点批驳了越南外交部有关西沙和南沙群岛主权的两个白皮书,以声明、备忘录和学术论证的形式,发表多篇长篇文章,对此做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权威的论述。此后的外交声明等内容,大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第四阶段(1990一1999年)——搁置:20世纪90年代,一是中国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二是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在美济礁发生“5·13”事件。此期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虽然得到一定的响应,但周边各国在南沙动作始终不断。 第五阶段(2000一2010年)——开发:所涉各方不再过多进行有关主权的外交争论,军事侵占也基本停止,而是转入推进南沙岛礁的民事化进程。 所有这些重大事件,《人民日报》都有涉及,并且都有充分的报道。可以这么说,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所有涉及南沙群岛主权的论争,在这之前,都可以在《人民日报》上找到相当全面和权威的阐述。 为了阅读方便,我把《人民日报》这60多年有关南沙群岛的报道,按时间段分开,以大事记的形式进行了整理,同时根据每一个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不同的特点,做了一点简单的分类,少数几个地方因为事件的相关性作了个别调整,但基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下来。为了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人民日报》上的一些重要报道和文章,我都尽可能地予以全文转载,在个别报道的后面,我作了一些相关资料的补充,以期读者可以更清楚了解南沙群岛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 通过检索《人民日报》上有关南沙群岛的报道,我们基本可以把握有关南沙群岛问题的产生、发展走向的脉搏,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定认识南沙、保卫南沙、开发南沙、建设南沙的决心和信心。 第一阶段:声明 1946年5月,正处于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都忙于战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Ⅸ波茨坦公告》,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收复台湾之后,立即组织以海军为主的力量,协助广东省政府,南下接管南海诸岛。1946年10月,国民政府任命广东省政府顾问麦蕴瑜为接收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专员,任命林遵为舰艇编队总指挥,率领“永兴”号猎潜舰、“中建”号坦克登陆舰、“太平”号驱逐舰、“中业”号登陆舰四艘舰艇负责进驻南海诸岛。12月12日“太平”号驱逐舰抵达太平岛附近海域,经登岛侦查没有发现岛上残留日军,麦蕴瑜和林遵等一行于当天下午登上太平岛。与此同时,“中业”号登陆舰也派员登上中业岛。12月14日,由麦蕴瑜专员主持,举行了接收南沙群岛的仪式,宣布太平岛、中业岛等岛屿归属中国广东省政府管辖,在太平岛上设立南沙群岛管理处,并派兵驻守在太平岛,正式行使管辖权。此前,当地渔民称太平岛为黄山马,称中业岛为铁峙岛,进驻后,遂以太平舰、中业舰为之命名。 1950年6月台湾当局曾将驻守太平岛的部队撤回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南沙群岛连同西沙、东沙、中沙群岛,属广东省管辖。例如,1950年8月3日《人民日报》第3版上的《广东省工作报告(1950年6月27日在政务院第三十八次政务会议上的报告)》署名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报告的第二段提到“广东全境,有大陆,有海岛如东沙群岛区、西沙群岛区、中沙群岛区、南沙群岛、万山群岛等区”。 P11-13

后记

有一些地方,去过一次,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南沙,就是这样的地方。 虽然每年三四月份是去南沙的最好季节,风平浪静,但晕船和高温、高湿、高盐的气候,还是让人感觉很难受。 我这次上礁,正好赶上换防,第92批下礁,第93批上礁,等于接触到两批守礁官兵。半个月的时间,我走遍了我军驻守的所有岛礁,见证了他们的换防和补给,先后采访了27位官兵。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南沙。 更有幸的是,一起同行的还有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少将,总参侯振山处长率领的一个调研组,还有这次已是第6次到南沙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资深摄影记者查春明,以及南海舰队某保障基地参谋长周晓力、某支队副支队长汤四明等,除了对他们的专门采访,更主要的是我们天天在一起用餐、上礁参观慰问,茶余饭后的聊天,主题基本离不开南沙,他们讲述的故事和对南沙、南海问题的见解,对我都有很大启发。 在南沙的日日夜夜,有激动,有激愤。在整理这部书稿的时候,这两种情绪都始终伴随着我,甚至也成为一种动力——就像我回来后所作报告中提到的,认识南沙、宣传南沙、保卫南沙、开发南沙、建设南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首先要感谢国防大学的金一南教授。在南沙期间,金教授始终充满激情,常常妙语连珠,举座皆惊,让我们同行的人深受启发和教育,我们也因此结下深厚友谊。当我提出要写一本有关南沙的书,希望他能帮忙写序时,他不仅大加赞赏,并欣然命笔,予以勉励。在发给我的短信中,他写了8个字: “南沙海清,战友情深!” 在南沙采访期间,南沙守备部队的新闻干事郭承清,一直负责组织联络,安排采访,帮忙拍照,相当细致周到,当然也非常辛苦,在此一并致谢。 书中的照片,大部分都是我在南沙采访期间随手拍摄的,权当图解说明而已。另有一部分是南沙军史馆提供的,还有一些是查春明大校和南沙守备部队的郭承清干事拍摄的,这些都在书中一一注明了。他们的这些鼎立支持,一定为本书增色多多。 书稿整理完成后,我特意请两位90后的实习生——首都师范大学的王爽和南京大学的龚雨露帮我通读了一遍,主要是请她们用年轻人的目光冷眼审视一下书稿的内容和体例。毕竟南沙问题,归根结底是国土观的问题,需要唤醒的是国民的海洋意识,而年轻人的觉醒,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南沙问题只是南海问题的一部分,却是最主要、最敏感的部分,在国际国内都有很高的关注度。至少现在看来,南海问题的解决,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作为热点问题的热度不会降低。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更多的人认识南沙、了解南沙,是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事。 2010年8月9日


编辑推荐

斯雄编著的《南沙探秘》全面真实的南沙资料,从外交、军事、法律的角度,深入解读南沙问题的历史由来和与周边国家历史纷争的来龙去脉,广泛收集与南沙问题有关的国际条约、备忘录、外交声明、白皮书等,汇成最为全面、系统、权威的南沙“百科”。客观深入的新闻视角,作为一名资深记者,亲自登临南沙各礁采访,从新闻的视角为读者带来与南沙最贴近、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展示我保卫南沙、建设南沙、开发南沙的现实状况。难得一见的南沙主题南沙问题全球瞩目,国人广为关注,国际纷争不断。因其敏感性,图书市场上难得一见,更突显本书的宝贵意义与价值。权威专家的隆重推荐,《苦难辉煌》作者、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金一南少将撰写序言,强力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南沙探秘 PDF格式下载



作为热血的军迷,了解南沙的前生今世,感慨万千啊,期待领导的大智大慧,收复南疆,不能再失去那一片海洋了


作者亲身根据自己到南海采访的亲身经历写成,很真实。


爱国的都建议看看!


速度非常快,非常满意


一直蛮关注中国的海洋,海岛,海军,特别是南沙·西沙以及那里的守卫官兵。希望还有更多,更全这一方面的书籍。


何时不再探秘了,也就强大了。


不过如果你是海权主义,关心国家发展的话,可以看看这本书。


发货快,下次还来


书的前半部分故事性不太强,只能说作为报刊文章的组编;而后半部分因出自直接采访与日记,有利于了解南沙的当前状况。总体上,在南沙状况极度缺乏报道的情景中,本书不失为了解南沙现状的眼前可以公开获得的最新读本。


写南海的书不多,本书前半本是报纸汇编,后半本是采访笔记。没有作者的观点和形势分析。


有D失望,不过又没什么书讲南海环境的


读完了采访部分,感觉跟着作者来了一次南沙游。体会到它的壮丽,以及南沙卫士的紧张生活——也是这一地区局势的紧张所致。作者所访每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所思所感都给出了一个角度让人体验到南沙的切实存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