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芦笋研究与产业发展

陈光宇 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陈光宇 编  

页数:

512  

前言

  序言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种植芦笋以来,面积不断扩大,到1995年一举跃为世界芦笋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贸易额最大的国家。这期间,我国芦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工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种植区域也不断扩大。据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芦笋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50万亩,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成功栽培芦笋的报道。芦笋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药用功效也正在为国人认识和了解,国内消费量急剧增加,芦笋消费已由出口一支独秀变为出口和内销各占半边天。  芦笋是一种泊来蔬菜品种,在我国大面积栽培的历史不过二三十年。由于原来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少数地区种植,并未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研究方面国家级科研机构也少有人问津。但芦笋以其高产值、高效益及高附加值很快就推广到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大部分地区种植,并成为当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好项目。芦笋产业以其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我国一些地方科研机构在芦笋种质资源收集利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加工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些新的生物技术如小孢子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航天诱变技术等正在大量应用在芦笋品种选育上,而一些传统的加工技术也在芦笋产品开发上得到很好的应用,芦笋茶、芦笋酒、芦笋饮料、芦笋酱油等新产品层出不穷。《中国芦笋研究与产业发展》汇集了我国芦笋科学研究、产业界及管理者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它的出版将大大促进我国芦笋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即将由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组织召开的“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第一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中国芦笋发展与战略研讨会”,将是我国芦笋产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此谨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相信经过广大芦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芦笋不仅可以做到产业规模世界第一,我国的芦笋科技也能成为世界一流。  后记  自2000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芦笋发展与战略研讨会以后,我们又相继于2004年和2008年在山东省日照市、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召开了第二、三届全国芦笋发展与战略研讨会。每一次会议的召开都对我国芦笋科研和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为了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芦笋产业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促进本领域学科的交流,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将于2010年9月在山西省运城市举办“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第一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中国芦笋发展与战略研讨会”。本书汇集了我国近年来芦笋产业技术研究与发展方面的近80篇文章,内容涵盖产业发展、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加工与贸易等领域,集中了我国芦笋产业领域广大科研、生产及管理者的智慧与心血,是我国芦笋研究领域第一部综合性著作。本文集的出版将促进我国芦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知识水平所限,错误或不当之处,恳请广大作者、读者予以指正。

内容概要

近年来,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我国一些地方科研机构在芦笋种质资源收集利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加工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些新的生物技术如小孢子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航天诱变技术等正在大量应用在芦笋品种选育上,而一些传统的加工技术也在芦笋产品开发上得到很好的应用,芦笋茶、芦笋酒、芦笋饮料、芦笋酱油等新产品层出不穷。 本书汇集了我国近年来芦笋产业技术研究与发展方面的近80篇文章,内容涵盖产业发展、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加工与贸易等领域,集中了我国芦笋产业领域广大科研、生产及管理者的智慧与心血,是我国芦笋研究领域第一部综合性著作。本文集的出版将促进我国芦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

陈光宇:江西宜黄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先后留学美国、新西兰、法国,获新西兰林肯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江西省侨联副主席,兼任农业部肉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定点监测(南昌)中心主任,中国南方航天育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
从事芦笋研究二十余年,为中国芦笋产业领头人。从国外引进第一批芦笋种质资源,建立了我国最为完善的芦笋种质资源圃。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性系杂交芦笋新品种“井冈70l”和第一个四倍体紫色无性系芦笋新品种“井冈红”。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及标准化的推广工作,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制定了我国三个芦笋行业标准,2004年由农业部颁布实施。在国际芦笋界有较高知名度,以特邀代表身份连续出席三届国际芦笋研讨会,并将主持第十三届国际芦笋研讨会(2013,中国)。2000年以来牵头组织了三次全国芦笋发展与战略研讨会,推动了我国芦笋产业走向科学和良性的发展道路,并被推举为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理事长。
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经历。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重大项目建设功臣”称号和勋章(2001)。建立了“电击法基因转移的能量理论”,并于2002年作为基础理论人编美国出版专著《Transgenic Plants and Crops》原理篇。作为首席专家主持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作为评估专家参与过世界银行农业投资项目,现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西分行聘为投资顾问,埃塞俄比亚政府聘请为农业项目专家。拥有中国专利四项,发明的《电脑速记》即“陈氏音速码”,获2002年江西省技术发明三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产业发展 中国芦笋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定位 办好国际芦笋研讨会做强中国芦笋产业 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 对我国芦笋栽培技术体系的评价与思考 山东省芦笋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山西芦笋产业调查研究 河北省芦笋产业发展概况与基本经验 热区芦笋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实施标准化种植促进芦笋产业发展 浙江省芦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林 河北省芦笋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山西芦笋业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对运城市芦笋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云南芦笋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第二篇 种植技术 绿芦笋大棚避雨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 无公害大棚芦笋高效栽培技术 武汉市黄陂区芦笋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永济芦笋产区肥力现状及施肥建议 土壤保水剂在芦笋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南方芦笋促成栽培技术 芦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平湖蘑菇、芦笋循环生态种植模式 平湖芦笋产业发展特色及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芦笋工厂化穴盘基质育苗技术 南方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南方风沙化土地种植芦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河北省有机芦笋发展及高效栽培技术 芦笋持续优质高产的技术探索第三篇 病虫害防治 芦笋茎枯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芦笋主要病害防治策略的思考 芦笋茎枯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利用研究 芦笋茎枯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药性研究 南京地区绿芦笋避病高产栽培技术 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治措施 10种杀虫剂防治芦笋甜菜夜蛾的效果评价 几种杀虫剂防治芦笋斜纹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 芦笋木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第四篇 品种选育及试验 芦笋的引进试种及发展 国产芦笋种子产业化技术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 DNA分子标记早期快速鉴别芦笋雌雄株 芦笋无性系杂交F1代新品种“井冈701”选育报告及栽培要点 京绿芦l号芦笋新品种选育 芦笋紫色新品种“井冈红”选育报告 不同芦笋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初报 芦笋两性株调查与初步利用研究 芦笋(F1)品比试验报告 “成长度”是绿芦笋采收和分级的重要形态指标第五篇 生物技术 芦笋SRAP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芦笋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芦笋品种Apollo离体培养再生过程中体细胞胚的发生 正交设计优化芦笋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条件的研究 雌雄芦笋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利用Photosh叩进行芦笋核型分析的研究 芦笋性别的化学鉴定研究 芦笋田间嫩茎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研究 芦笋(Asparagus Qfficinalis)雌雄株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芦笋近缘野生种兴安天门冬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研究 模式动物与芦笋产业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A.Qfficinalis L.and Asparagus dauricus Fisch.ex Link 芦笋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初报 CCC、B9和PP333在芦笋花培苗繁殖中的应用研究第六篇 加工与市场 中国芦笋加工的研究现状 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我国芦笋产业发展应对策略 现代芦笋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芦笋功能性产品的市场拓展策略及市场前景展望 芦笋采后品质变化及贮藏保鲜现状 出口绿芦笋保鲜技术要点 高氧和高二氧化碳处理对绿芦笋采后品质的影响 芦笋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芦笋不同品种、不同器官及发育时期原薯蓣皂甙含量的比较 不同贮藏方式对芦笋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芦笋复合饮料加工工艺和配方研究 芦笋汁流变学特性初探 绿芦笋饼干工艺优化 微波辅助提取芦笋老茎中黄酮的研究 CO2超临界流体萃取芦笋中熊果酸的研究附录 附录I 天门冬族野生种分类 附录Ⅱ 天门冬属 附录Ⅲ 芦笋菜谱图例 附录Ⅳ 芦笋生产图例 编后记 主编简介

章节摘录

  在工作中,我们首先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上下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核心组织管理体系,从区到各街乡镇场层层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农业、科技、财政、环保和工商部门参与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协调指导能力,理顺了整个基地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区农业局及相关部门为主成立了相关生产管理体系、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和监测监管体系,对整个基地进行全程的指导和全面的监控。在工作上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强化落实所有的技术措施,从而既保证了芦笋的高产和高效,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二是对所有的投人品进行认证,并设立了投入品的专营机构,没有认证的投入品不准进入基地使用,三是各基地严格控制污染企业的引进,保证了基地的空气和水源质量,四是按照街乡镇场划分了基地单元,各个基地也编制了地块编号,对各个地块的田间管理和采收严格监控。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细化了产业分工,明确了各个环节的努力方向。又以“绿色食品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原料基地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操作过程中,龙头企业承担着收购基地产品和加工绿色食品的双重任务,必须确保基地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因此实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加工产品原料质量,促进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另一方面,有利于产加销紧密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强化企业与基地种植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黄陂区所有芦笋基地均纳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各个基地消除了怕产品多了卖不出的想法,把心思都放在了增产保质上。龙头企业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开拓新市场,研制新产品,保证基地的产品能全面顺利地加工销售出去,新辰公司还积极同大专院校联合开发芦笋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仙参芦笋加工厂开发速冻芦笋及相关加工品。产业化的分工,促进了各个环节的协作,保证了各尽所能,最后做大做强黄陂芦笋产业的目标。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芦笋研究与产业发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