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解读现代货币

[美] 兰德·瑞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美] 兰德·瑞  

页数:

229  

译者:

刘新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由兰德·瑞编著的《解读现代货币》通过理论分析所得出的重要政策性结论可能听起来会令人感到惊讶。可以简述如下:在零通货膨胀的基础上保证真正意义的充分就业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这看上去应是一个可以追求的经济目标,但到了很多经济学家那里却变成了一个荒谬的诉求。那些自负的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们都不会欣赏这种一相情愿的期望。但是,如果本书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毫无疑问,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立即着手实现保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事实上,就像我将要讨论的,这两个目标有其紧密的内在关联:即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也能够同时促进物价稳定。

书籍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政府财政赤字
二、货币价值
三、货币政策
四、政府债券销售
五、就业政策
六、内生定价
七、概念定义
第二章 货币与税收:国定货币理论
一、引论
二、亚当斯密(Smith)论货币
三、克纳普(Knapp)与国家货币理论
四、凯恩斯(Keynes)的《货币论》
五、国定货币理论的晚近贡献
小结
第三章 货币史
一、符木与货币
二、古代货币
三、货币的贬值
四、一个假想的统治者
五、真实世界中的殖民统治者
六、美国:殖民者,审慎财政政策和联邦货币
小结
第四章 政府支出、赤字与货币
一、政府赤字与不兑换货币
二、赤字和储蓄
三、债券和利率政策
四、功能财政和债务负担
五、欧洲货币联盟和政府赤字
六、政府支出与外生定价
第五章 货币政策:目标利率制以及准备金不能随机决定的本质
一、货币政策:教科书的观点
二、美联储及其货币政策操作过程的简要说明
三、准备金市场的无弹性:滞后记账与同期记账
四、如果准备金不是法定要求的
五、货币乘数的秘密
六、水平主义:银行的业务经营
七、水平主义和垂直主义:一个综合
八、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协调
小结
第六章 就业政策与货币价值
一、政府充当“最后雇主”
二、公共部门基本工资(BPSW)与内生定价
三、作为缓冲储备的ELR计划
四、ELR、现代货币与政府赤字支出
五、相机抉择的ELR与“经济微调”
六、其他问题
小结
第七章 税收驱动货币的理论逻辑
一、简单经济
二、审慎的财政政策
三、价格和货币价值
四、政府债券
五、私人市场
六、银行体系的发展
七、准备金与中央银行
八、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九、银行货币作为国家货币的价值
十、国际债务
十一、哪种税收驱动货币?
十二、货币价值的再认识
十三、稳定价格的缓冲储备
小结
第八章 现代货币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利率目标制
二、政府支出的资金融通
三、国际资本流动与汇率
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墨西哥为例
五、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
六、关于中国的一些思考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如果我们加入政府部门,那么政府部门的赤字支出就成为居民部门的净(外部)储蓄(这里我们假设不存在国外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当居民部门的意愿储蓄量超过企业部门的意愿投资,政府支出就可以为居民户提供不意愿花费的那部分收入。在这个扩张的经济体中,居民户的总储蓄等于企业投资加政府赤字。假定有一个计划投资水平,一个政府支出水平,那么减税可以增加政府赤字继而增加居民实际储蓄量。如果居民部门一直在努力增加储蓄,并且储蓄量超过了企业部门投资和政府部门的赤字之和,那么更低的税收会产生更大的政府赤字从而使居民部门能够满足其意愿储蓄水平。(如果更加全面地考察,当我们允许政府部门处于开放经济条件下,那么总储蓄将会恒等于投资加政府赤字加净出口额。  从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如果私人部门的意愿储蓄水平高于投资水平,政府部门可通过赤字支出来满足“需求缺口”,居民户就可以按其意愿尽可能地储蓄。如果政府进一步减税,就会产生比意愿储蓄更多的真实储蓄,居民户就会增加支出(消费)直到收入和意愿储蓄上升到与真实储蓄(由政府赤字加投资创造)相等,而如果真实储蓄超过意愿储蓄就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这就是说,赤字可能出现过小(真实储蓄低于意愿储蓄)或者过大(导致真实储蓄超过意愿储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会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而第二种情况则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两种情况中,名义收入都会相应地调整直到意愿储蓄水平等于真实储蓄水平。  储蓄,只可能在政府赤字或贸易盈余(或二者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如果忽略国外部门,政府赤字对于公众愿意持有更多的净储蓄来讲则是必需的。如果政府部门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那么公众持有更多储蓄的愿望将无法得到满足,同时会给经济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直到真实收入降到足够低为止。真实收入“足够低”意味着意愿和真实名义净储蓄降至为零。  但是,还存在着两种复杂的情况。第一,与意愿储蓄不同,我们不能确定意愿名义净储蓄是否是收入的正比例函数。也就是说,当收入下降时,意愿名义净储蓄可能还会上升(例如:在经济衰退期,不确定性会增加,公众希望增加货币的持有量。与此同时,银行也希望持有更多的超额准备金)。这就意味着,当赤字规模过小时,可能会引发破坏经济稳定的螺旋式通货紧缩,而且这种通货紧缩还不能使真实名义净储蓄与意愿名义净储蓄之间的均衡得以恢复——除非政府在反周期操作中自动增加财政赤字(例如在衰退时期出现税收的自动减少和支出的自动上升)。  另一方面,如前所论,至少从短期来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购买资产或者通过贴现窗口贷出准备金的方式提供货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因财政赤字过小而引发的通货紧缩压力。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中央银行准备金的供给是自动增加的。这样,如果公众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中央银行可确保银行能够将存款转换为不兑换货币。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会为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规定一些条件。例如:中央银行需要抵押品(且只有在抵押某些类资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才会提供贷款),而且还可能强迫借款银行出卖资产或者至少停止发放新贷款。如果政府赤字规模太小,这种做法就会增加通货紧缩的压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解读现代货币 PDF格式下载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错误的信条,即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无法使人人都能就业的自然率,认为雇用社会上所有劳动者的想法显然缺乏深思熟虑。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让1/10的人口永久性地保持失业状态是“合理'的。如果这样的说法有人去相信,那只能说他是一个酗酒多年,满嘴胡言乱语的人。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告诉读者要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些看起来是明智的就是明智的,看起来是错误的就是错误的。我们试图向读者呈现这样一个结论:即新的就业政策可以使更多的人就业,而且显具成效,不包含任何隐藏的障碍。让失业者从事有用的工作,就像会显现的那样,会增加国民财富;那种认为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加福利会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经济上自我毁灭的看法是一种耸人听闻的论调。(Keynes1972)

凯恩斯在1935年1月1日致乔治.伯纳德.肖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认为自己写了一本具有革命意义的经济理论著作——其影响虽不可立竿见影,但是在未来的十年中——它一定会改变人们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历史证明凯恩斯说对了,这部著作(即《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于经济学理论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其影响几年后就显现出来。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凯恩斯的理论范式解体,并发展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只有很少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保留了下来。在某些方面,这本书进行的理论探讨是对凯恩斯分析的回归。


嗯这本书中的思想很有深度,极力推荐大家都读读,可以很好的了解一些货币理论的知识,让你可以用全新的批判性的视角看待我国货币政策。点一个大大的赞!


看了这本书,让自己对政府角色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系列四本书 我都很喜欢


上课参考教材,老师推荐阅读,希望受益匪浅


道理很好


自己也是搞这个研究的,看看这个作家的视角。


大致翻阅了一下,内容还没仔细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