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讲演录.第2辑

姚建宗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姚建宗  

页数:

290  

Tag标签:

无  

前言

思想的魅力在于其对社会事务的深刻审察与独特洞见,而并不在于其全面与周到的思虑,承载思想的语言媒介也许偏激,但其智慧的光芒却总是那么令人炫目;科学的理论无疑需要长期而系统的严格论证,但这种论证并非简单的证明,而恰恰必须是反思性的论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作为人类自身智慧的表征,思想和理论都既需要通过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展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确证自身的合法性,又需要通过这种公开的展示来影响和改良公众的社会观念、意识与精神存在状态。因此,思想的交流和理论的交锋,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都显得极为重要。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就是这样一个专门为当代法学学者提供充分展示其法律思想、论证其法学理论的公开的学术窗口与开放的思想论坛。“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始于2000年。那一年,由吉林大学法学研究所改制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Jurisprudence Research in Jilin niversity)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后又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作为教育部的重点研究基地和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应当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心、高质量咨询服务中心、高效率信息交流中心。显然,要成为这样的中心就必须大力推动和加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地处东北、地缘条件相对不利,在这种条件下,尤其需要高度注重学术交流。为此,我们策划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学术交流的常规项目,讲座乃是这系列项目中的一类。讲座又分为“当代法学名家讲座”、“海外法学学者讲座”、“法学理论青年学者论坛”、“跨学科学术讲座”。“当代法学名家讲座”是为国内(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著名法学家开设的,该讲座为法学名家提供了传播学术思想的舞台,为吉林大学尤其是法科学生和青年教师提供了接收名家思想、感受名家风范与魅力的机会。

内容概要

这本讲演集在逻辑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属于法治与法治国家研究,诸如李龙教授的“政治文明与法治国家”、周旺生教授的“在良法与恶法之间:中国‘笨法’考察报告”、张恒山教授的“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周永坤教授的“追求法律平等的基础”、沈国明教授的“法律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马长山教授的“看得见的市民社会与走进生活中的法治”;第二部分属于法律文化研究,诸如徐忠明教授的“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范忠信教授的“革命与政权合法性问题——中西革命观之比较”、张中秋教授的“输出与输入: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李贵连教授的“法治:晚清法律改革者的理想”;第三部分属于法律职业和方法研究,诸如朱苏力教授的“面对中国的法学”、孙笑侠教授的“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陈忠林教授的“如何让‘法律人’成为人”、陈金钊教授的“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第四部分属于部门法哲学和法理论研究,诸如郑成思教授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若干问题”、徐国栋教授的“财产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卞建林教授的“刑事程序法治的理念与现实”、米健教授的“现代民法学的几个基本误解”、张守文教授的“经济法学的若干前沿问题”、赵秉志教授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刑法改革中的人权保障”、张保生教授的“证据科学及其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姚建宗,男,1966年3月生,四川省通江县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哲学和法律社会学,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个人独立编著《法理学》教科书1部,参编其他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一、学习与进修简历
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4年至199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两次赴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进行专题研究与进修。
二、工作经历
1992年7月至1994年9月,在吉林大学法学院任助教;
1994年9月至1998年9月,在吉林大学法学院任讲师;
1998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0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评聘为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1年被评聘为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9年11月至2001年5月,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任副主任;
2001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任常务副主任;
2005年7月起,任国家“985工程”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2008年12月起,任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
三、主要兼职
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
吉林省法学会副会长
《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常务副主编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长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制委员会委员
四、主要论著
(一)专著:
1、《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专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法治的生态环境》(专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国法律与发展研究述评》(专著), 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4、《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专著型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二)译著:
1、《罗尔斯》(与高申春合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与孙世彦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三)主要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年第4期转载;
2、《学术自信、学术宽容及其他》,《湘江法律评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3、《论法律义务的结构、特征与功能》,《长白论丛》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存目;
4、《法律行为本体论论纲》,《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5、《法律效力论纲》,《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
6、《时代要求的理性选择:财产权的平等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增刊);
7、《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1期转载;
8、《法的哲学理解》,《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
9、《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检察日报》1997年4月28日“理论新苑”作“论点摘登”,《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存目;《新华文摘》1997年第8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7年第6期转载;
10、《制度、法律与经济发展:一个初步分析》,《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论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为法哲学申辩:法哲学研究提纲》,《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13、《法哲学批判与批判的法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存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4期转载;
14、《法律与发展研究:一个待开拓的领域》,《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5、《转换维度 拓宽视野——法学研究方法论变革》,《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
16、《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四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2期转载;
18、《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7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19、《科学批判与法哲学的发展》,《法学》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8期转载;
20、《如何进行法理学思考》,《湘江法律评论》(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法治的人性立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2、《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0年第3期转载;
23、《法治的人生态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6期存目;
24、《法治的多重视界》,《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4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5、《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卡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7期转载;
26、《法治的人文关怀》,《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7、《法治与良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9期转载;
28、《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法学》2000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10期转载;
29、《法治:符号、仪式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0、《法治与公共话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2001年3月13日“论点摘编”摘登;
31、《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司法官遴选:基本认识与框架设计思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
32、《略论我国法学教材建设的个性化改革》,《高教研究与实践》2002年1期;
33、《略论法治建设中的程序优先理念与制度》,《安徽法学法律评论》2003年1期;
34、《现实主义的法律权利观》(论文),《中国书评》(第三辑),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35、《权利思维的另一面》(论文),《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36、《略论法治建设中的程序优先理念与制度》(论文),《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3卷第1期;
37、《人权的历史与哲学基础》(论文),《清华法治论衡》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38、《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论文),《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第二作者;
39、《主题变奏:中国法学在路上》,《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40、《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法哲学的智慧》,《北方法学》2007年第2期;
4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引领法学研究》,《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42、《中国法律哲学的立场和使命》,《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43、《法律传统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另有论文40余篇。
五、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
1、2000—200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基金资助,开展“20世纪中国的权利研究与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课题研究工作,获资助20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正在准备结项。(项目主持人之一,与张文显教授共同主持)
2、2005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基金资助,开展“新兴权利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获资助10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正在结项中。(项目主持人)
3、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从事“法律思维、法律方法与法律教育”课题研究,获资助20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研究结项。(个人独立承担此项目)
4、2005年,接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重大课题“法律与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委托,作为其子项目“法律全球化问题研究”的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可支配资金50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正在结项中(子课题项目主持人)。
5、2007年,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当代中国人权法教学若干问题研究”,经费1.5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6、1994—1997年,获吉林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开展“法律与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获资助经费7千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已如期完成;(项目主持人)
7、1998—2000年,获吉林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开展“中国法治实践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获资助经费7千元人民币,此项研究也已如期完成;(项目主持人)
8、1998—2001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资助,开展“中国法治实践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获资助1万5千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已有一批成果发表,并已经如期完成;(项目主持人)
9、2000—2003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开展“法哲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获资助6千美元,此项目已有前期成果发表,研究工作已经结束;(项目主持人)
六、奖励与荣誉
1、2008年12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教育部、中国法学会等单位颁发的“百名法学家百场讲座”最佳宣讲奖
2、2008年12月《法治的生态环境》专著获第二届钱端生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3、200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确定的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2006年获中国法学会第五届“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5、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资助。
6、2005年《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成果,主要参与人)
7、200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8、2003年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9、2001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10、2001年,《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成果,主要参与人)
11、2001年,《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获吉林省第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12、2000年12月7日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项目奖励
13、1999年获中国法学会第二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14、1998年《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获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法学论文二等奖。
另有其它奖励16项。
七、联系方式: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法学院
邮政编码:130012
电话: 0431-85166051 (办)
传真:(86) 431-85166061
E-mail:yaojianzong@163.com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法治与法治国家 政治文明与法治国家 在良法与恶法之间——中国“笨法”考察报告 现代法治的基本观念 追求法律平等的基础 法律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看得见的市民社会与走进生活中的法治第二部分 法律文化 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 革命与政权合法性问题——中西革命观之比较 输出与输入: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 法治:晚清法律改革者的理想第三部分 法律职业和方法 面对中国的法学 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 如何让“法律人”成为人 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 第四部分 部门法哲学和法理论 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若干问题 财产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刑事程序法治的理念与现实 现代中国民法学的几个基本误解 经济法学的若干前沿问题 全球化时代中国刑法改革中的人权保障 证据科学及其理论体系

章节摘录

朋友们,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到吉林大学。我到这儿来已经是第三次了。吉林大学的学风很好。名家讲座影响很大,本人学识浅薄,谈不上讲座,只是随便谈一些看法。我讲的题目就是“政治文明与法治国家”。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大有很多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中之一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关于这个问题,江泽民也好,胡锦涛也好,先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我概括了一下,江泽民大概讲了五次,而胡锦涛讲了八次,可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他们讲话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讲了五个问题。第一个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二个,明确提出来三个文明一起抓,也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这三个文明要协调发展;第三个,明确提出要建设政治文明必须要与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相结合;第四个方面,深刻列举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最后一个问题,提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些特征。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不是偶然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一个自然科学家的角度,在1988年就明确地提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著名社会科学家高放于1991年在他的著作中就明确地提出“要把三个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支柱”。可见,政治文明对当代中国来说确实重要。不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这也不是偶然的,一百四十九年前,马克思于1844年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计划提纲”一文中提出了九条与政治文明有关的问题。

后记

本书之所以得以顺利地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密切合作与集体努力的成果。首先要表达感谢的是,各位法学名家慨然应允前来吉林大学奉献宝贵的思想财富。在这次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他们又在百忙之中认真阅读和审定了自己的讲稿,进一步提升讲稿的学术质量。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和研究生也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很多辛劳。刘雪斌博士承担了文稿整理和出版事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并认真校读了全书文稿。朱振博士和王奇才博士参与了文稿的编辑工作。2007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子林等同学承担了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工作,2009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苏航等同学承担了文稿校对工作。法律出版社教育分社丁小宣先生、陈慧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值此书出版之际,谨对上述各位同仁、同事和研究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讲演录(第2辑)》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讲演录.第2辑 PDF格式下载



老师介绍的书,拓展知识面,很有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