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出没风波里

陈夏红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陈夏红  

Tag标签:

无  

前言

致 谢 感谢江平教授的信任,将他晚年最重要的两本著作委托笔者完成:一本是他的口述自传《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另一本即《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为了这两本书的写作,江平教授多次接受采访,耐心并坦率地回答了我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 感谢吴未央学兄的大力推荐,使我有机会并荣幸地承担为江平先生作传的重任。亦诚挚感谢本书策划人赵旭东教授,为本书写作筹措必要的经费。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以下人士(按姓氏字母顺序)接受过笔者的采访:阿计(计伟民)、|蔡定剑|、陈光中、陈汉章、崔琦、邓辉、费安玲、冯钟骥、郭恒忠、韩良、黄道秀、黄进、江波、江伟珊、江伟殉、孔祥俊、李伯康、李桂芳、李曙光、李逸尘、刘程潜、刘兆兴、刘苏里、毛振华、穆谟、浦志强、邱海洋、王保树、王红松、王家福、王文杰、王涌、王泽鉴、申卫星、沈国锋、施天涛、孙国栋、孙兆晖、陶和谦、田耕、文海兴、魏振瀛、吴端民、吴敬琏、巫昌祯、解战原、肖峋、许建武、徐杰、严端、杨正彦、应松年、赵旭东、郑大勇、张晋藩、张守东、张思之、张青、张遵修、庄守经、周恒岐、周小明等。若非他们慷慨接受采访,提供涌、李文子、王俊秀、王小峰、孙国栋、许章润、徐家力、刘桂明、田文昌、俞梅荪、陈惠忠、赵红梅、宋振江、王才亮、王利平、冉瑞雪、赵威、李轩等。这本贺寿文集使笔者的采访工作量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顾昂然、刘桂明、郭银星、高浣月、刘智慧、刘泽巍、王旭、古川、牛晓飞等人亦提供部分采访必需的信息;杨学伟、杜平、姜丽丽、俞楠等人协助安排部分采访;张培坚、谢中华、赵晶等帮助查找、购买部分资料。 本书第一稿完成后,江平、赵旭东、郑导、孙东育等审阅全稿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张守东、孙国栋、阿计、俞飞、夏楠、赵旭东、李海艳等师友,百忙之中拨冗审阅第二稿全文,并提出宝贵的建议。本书的定稿即建立于上述人士的贡献之上。本书的讹误与错谬,全部由本书作者承担;但如果本书尚有可取之处的话,应该归功于上述各位。 在配图方面,江伟珊、江伟珉尤其是江平本人为本书提供大量照片。江宏景、萧三郎、艾群等朋友,亦给予大力支持。 在李嵩的推荐下,中国政法大学2010届毕业生游张军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帮助完成除江平外所有采访录音的整理工作。 法律出版社副总编吕山、编辑孙东育、郑导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大量劳动和心血。 李海艳女士陪伴我完成本书的写作。远在大沟寨村的家人,亦对我的写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这本书的写作耗时甚久,我甚至不得不抱憾缺席先父逝世三周年祭奠。 谨向上述人士致以诚挚的谢忱1 2011年6月25日于马斯特里赫特无忧壁

内容概要

  《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系2010年重磅好书《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姊妹篇,由《沉浮与枯荣》整理者陈夏红依据对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的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等的采访及其他文献资料,四易其稿而成。  两书相比,《沉浮与枯荣》重在“述”江平的人生经历,而《出没风波里》则重在“评”江平的认识与追求。倘若两本书结合起来阅读,《出没风波里》更能全面地给读者勾勒出“江平和他的时代”的轨迹,向读者展示江平“出没风波里”的一生。  《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亦收录了大量以往未曾面世的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陈夏红,中华人民共和国男性公民,辛酉岁立夏时节出生于沈河岸边大沟寨。一岁到四岁生病,五岁到七岁挨饿,此后在学校里入少先队入团入党,其间屡次考第一名,也屡次被老师开除。千禧年后流落中国政法大学,不求甚解,不学无术,不三不四。眼下隐居昌平军都山下舒云居,准备挣若干工资奖金,拟用来还贷款娶老婆买车买房,了此纸笔残生。近一两年关注近现代法学人物,一塌糊涂,仅此而已。

书籍目录

致谢 引子 一、青少年时代 生于忧患 家世 重视教育的家庭氛围 江平的兄弟姐妹 在大连 在北平 艺文中学 二、走向革命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考入崇德 民主的启蒙 爱在崇德 崇德点滴 保送燕京大学 燕大半载 抽调组建文工团 转战体育分会 选派留苏学法律 走向民主,通往革命 三、苏联西游记 江平的茫然 江平和他的中国同学 同学眼中的江平 罗马法与拉丁文 近距离看苏联 课余 禁令下的爱情 四、昙花一现 北京政法学院新来的年轻人 接待苏联法律代表团 “江平同志来校后工作表现很好” 两则署名为“平”的学术通讯 直击所有权大题 洞房花烛夜 对民法学教育的批评与反思 五、飞来横祸 北京政法学院的整风运动 江平的鸣放 划为右派 批判 处理 右派分子登记表 离婚 江平的苦闷 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放 北京政法学院的反右派状况 六、逆境 死里逃生的车祸 摘帽右派 教学榔头俄文钉 江平的困惑 四清运动 卖书避祸 再婚 在安徽 穷途末路 七、在延庆 绝处逢生 “五七”学校教英语 延庆中学教政治 生活不易 “这是你爷爷吧” 在延庆 “爸爸你敢打我?!” 诗书丛里觅快活 诗言志 回城 八、被“解放”的江平转机 与法学所失之交臂 改正 “我以为这辈子不可能得到改正” 400元的落实政策补助 调工资/137走出阴影 评为副教授 担任民法教研室负责人 冉冉上升的新秀 九、治校八年 担任副院长 新起点 从副院长到副校长 推动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 罢餐事件 管得最多的副校长 成立学生会伙食管理委员会 信息发布会 那时江平 生命之树常绿 木板房里的书记和校长们 担任校长 管得最少的校长 积极与学生见面 推动开通 支线公交车 没有专车的校长 十、永远的校长 毕业生动员大会上的演讲 毕业典礼 历史的回声 调回贺卫方 田园将芜胡不归 校长余波 江平先生与那些学生 1990年的毕业典礼 沉重的幽默 六十大寿 永远的江校长 十一、市场经济的法律思考 为民商法打开一扇窗 结缘罗马法 走出所有权的泥淖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走向法治 与经济学联姻 “江平教授有异乎常人的宏观视野” 十二、从法律到政治 “法治离不开政治” 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绕过、不可回避 普遍未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苏东波”的教训在于“三垄断” 人权是更硬的道理 宪政社会主义? 党权问题 十三、未尽的梦想 “走向法典化” 制定民法典的宏观思考 成为民法典起草小组成员 合同法先行 物权法破题与中止 一封公开信引发的争议 最牛钉子户事件 侵权法通过,民法典在望 十四、我师江平 仍作辛勤一园丁 江门子弟 江门札记 江平的教学理念与风格 十五、回报社会 “再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王泽鉴“共襄盛举” 基金设立很不容易 江奖的运作机制 走出法大 获得江奖的“幸运儿” 艰难的“法大诺贝尔” 江奖激励人生 十六、推动中国 为什么要呐喊? 孙志刚事件 为改革辩护 捍卫新闻自由 演讲天下 十七、80后江平 大病一场 八十大寿 心愿与遗憾:出版口述自传 结语 季卫东之问 江平和他的时代 江平的孤独 成功与失败 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 精神与风骨 最后的法学家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对于江平为什么不主动辞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认为江平贪恋官位的误解,但更多的人不这样认为。这里面,阿计的说法颇有代表性: 江校长有更大的空间和梦想,我始终觉得江校长不是恋栈不去的人。我觉得很多人对这一点有误解。 校长余波 江平的去职,也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一职出现空缺,由此余波不断。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一职,既是一个充满荣誉感的职位,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烫手山芋。 主持校务的常务副校长陈光中回忆道,“老江免职后,校长一职一直空着。司法部多次想找一个合适的校长,结果找不到。懂法律、立场坚定的老同志很多,但是他们也不敢来,这个局面不好应付。”据陈光中介绍,司法部甚至找到时任北大党委书记的王学珍。王学珍怎么表态?他说,我不当北大党委书记可以,甚至可以请求辞职,但是绝不调动,我哪里也不去。这是王学珍亲口告诉我的。王学珍是陈光中在北大上学时高一级的学长,这种说法应该可靠。 最后,陈光中以常务副校长名义主持校务至1992年5月12日,才由司法部推荐、北京市高教工委同意,被任命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此时,陈光中已经62岁。此后不久,肖扬担任司法部部长,提倡干部队伍年轻化、党政领导双肩挑,陈光中1994年4月即卸任校长,杨永林以党委书记兼校长的方式,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实际负责人。 江平先生与那些学生 江平即便退下来,但依然很关心那些学生。王俊秀在自己的文章中,列举了好几件江平关心那些学生的事迹: 现在大名鼎鼎的名律师浦志强当年是大钟寺送菜的,那还是江平先生给他推荐的。86级的学生干部李再顺和同学常说起江平先生推荐他到全国人大法工委,当时江平校长给对方的电话中说:“我现在退下来了,说话也不管用了,这里有个学生很不错,你们看能不能接收?”再顺在旁边听得快哭了。86级法律系4班的隋显斌后来南下广州做律师,有一天江平突然来登门看他,显斌说:“江老师,您来广州开会吗?”江平说:“我此行来珠海开会,想到你在广州,特地看看你生活得怎样?” 对于浦志强,江平关爱有加。浦志强告诉笔者:“1991年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那时候每次我去江先生家里,去了就问,吃饭还有钱吗?我说没了,他就一瘸一拐地进里屋,拿了一百块钱,还是两张五十的绿票子,说你先拿去吃饭。我一点都没有客气,拿了就走。”后来有一段时间,浦志强一直找不到工作,江平后来还托沈国锋,再辗转找人,介绍浦志强去大钟寺农贸市场做零时工,月工资一百五十元,浦志强坚持做了半年。

后记

尽管这本书经过四易其稿后杀青,但我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在我心里,这本书的书名后面还有“未定稿”或者“征求意见稿”字样。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假以时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或许我将有更从容的时间和心力与思考,来使得这本评述“江平和他的时代”的人物传记更加完美。 本书写作的依据,主要是对江平的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等的采访及其他文献资料。当然,正文中的引用并不全是录音原文,而由笔者在无损原意的前提下作了适当地编辑。另外,并非每个人的采访都被引用,绝大部分采访最后被用在这本书中的不足十分之一。取舍标准无他,唯行文需要而已。这是有必要向所有采访对象和读者交代并请理解的。 对于这本书来说,尽管所有事件都已是明日黄花,但我所做的,依然类似于记者的工作。与记者采访新闻相比,我更多是在采访历史。在这本书中,我通过不断地提问,把我获取的信息经过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即以新闻的方式告诉读者“江平和他的时代”的故事。 在写作前,我有一个雄心:想让这本人物传记既是文学的,也是史学的,更是法学的。但随着写作的深入,我发现这样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我对主题的驾驭能力。因此,写作的思路一再调整。坦率地说,到最后我已经无意于撰写一部江平的“全传”。我所能做的,是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工作,给读者勾勒出“江平和他的时代”的轨迹;向读者展示江平“出没风波里”的一生。至于江平的是非功过究竟如何,我想把作出结论的机会留给读者。 出于尊重读者的考虑,笔者在这本书写作中坚持如下原则:对于江平口述、笔者整理的江平口述自传《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引用。对于《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中着墨较多的篇章,尤其是江平的立法活动和学术研究,本书亦尽可能简略,甚至略过不提。一些涉及江平人生中关键事件而口述自传中已经引用过的文献和材料,除非必须,在这本书中原则上不再引用。 基于上述原则,这本《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与江平的口述自传完全是“姊妹篇”,两者差异非常大。倘若两本书结合起来读,“江平和他的时代”可能会更全面一点。希望这不要被您看成是在后记中插播广告。 基于行文流畅的考虑,再加上这本书本身亦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我并没有将文献出处以脚注形式标注,而是将文献题名尽可能插入正文中。书末附有主要参考资料目录,这也是我在整理江平口述自传时所参考的基本文献。 用两年时间完成两本书:江平先生和我合著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以及我独著的《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几易其稿,工作量不可谓不大,效率也不算太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两本书上。写作过程中,我的健康状况一度亮起红灯,甚至不得不进医院。这种超负荷的劳作,是人生中一种难得的体验。我非常珍惜这份体验。 也正是因为工作量大而时间有限,在我自己看来,这本书留下太多的遗憾:可能还有该采访的人未采访,可能还有该看的资料未细看,很多思考乃至对资料的选择,对传主的刻画都未来得及展开。到最后,写作纯粹变成和时间赛跑的体力活。 还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本《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注定会被“删节”、“修改”。尽管内心充满遗憾,但我依然希望有一天,这本书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献给读者,正如江平在其口述自传首发式上所讲,“这天应该能够来到,我也相信能够来到。” 在一个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的好书应该像“维基百科”一样,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亲爱的读者,我怀着谦卑而真诚的心态,随时期待您的鼓励、建议、批评还有更多的线索与素材。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fladaren@126.com。 这注定会是一本沉重的书,但我还是祝您阅读愉快。 陈夏红 2011年6月25日定稿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无忧壁


编辑推荐

《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亦收录了大量以往未曾面世的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出没风波里 PDF格式下载



资料综合


冲着江平买的


不说违心话 不做违心事 真难


出没风波里


江平是一个符号


歌德派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