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传统文学艺术赏析

齐从谦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作者:

齐从谦  

页数:

268  

前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学艺术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先人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  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要切实掌握好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了解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主动地接受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熏陶,如饥似渴地吸取其丰富的营养,努力磨炼和塑造优秀的人文品格,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才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不断发展昌盛的重任。  本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精神,我们作为一所以理工和师范类学科为发展重点的院校,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以“诚信、责任”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和“专、通、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全校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通识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广大学生在切实学好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做到“了解时事政策,了解科技前沿,了解经商管理之道,了解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适应性广、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为此,我们组织编写这本《传统文学艺术赏析》通识教材,并在全校学生中开设这门课程,作为我们贯彻和实践“专、通、雅”办学思想的一个具体环节。  全书共分为十章,各章的具体内容按照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的脉络组织、选材、整理加工而成,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上古神话传神州”,介绍上古以来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四大神话故事,即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第二章 :“吟风寄雅诵诗经”,赏介《诗经》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代表性作品,分析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辞赋乐府一脉承”,从楚辞、汉赋、乐府三个层面,向读者推介自战国时期至秦汉以来的著名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屈原的《楚辞》、《离骚》、《九歌》等不朽篇章。  第四章 :“细品唐诗识风雅”,优选了40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比较深刻地剖析了唐诗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水平;重点推介以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还扼要介绍了有关古体诗的格律基本知识,以帮助广大青年读者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常能力。

内容概要

本书是高等学校“专、通、雅”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二。全书共有十章,基本上按照中国古代以来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的顺序,从上古神话,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昆艺术,书画棋琴,园林刺绣等十大视角,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学艺术精华,以配合当前提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精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理、工、文、医、经、管、法各科大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水平的通识教学教材和参考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上古神话传神州 第一节 盘古开天辟地 第二节 女娲补天 第三节 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第二章 吟风寄雅诵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说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诗经》选篇赏析第三章 辞赋乐府一脉承 第一节 楚辞——高雅圣洁的诗篇 第二节 楚辞代表人物——屈原 第三节 楚辞作品欣赏 第四节 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第五节 汉赋 第六节 桑间陌上唱乐府第四章 细品唐诗识风雅 第一节 千古绝唱——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 第二节 山水凝逸兴,田园寄幽情 第三节 关于唐诗的格律 第四节 欲飘欲仙《黃鹤楼》,亦情亦景《鹦鹉洲》 第五节 诗坛四杰,李杜王白第五章 详解宋词通意境 第一节 词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横空出世苏东坡,山抹微云秦学士 第三节 南宋爱国词人的代表:岳飞、陆游 第四节 激扬跌宕辛弃疾,婉约清新李易安第六章 元曲杂剧入市井 第一节 元杂剧体制 第二节 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第三节 后期杂剧 第四节 散曲第七章 明清小说言世情 第一节 冯梦龙和“三言” 第二节 凌濛初与“二拍” 第三节 “三言”、 “二拍”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抱瓮老人与《今古奇观》第八章 丝竹皮黄扬国粹 第一节 昆曲——百戏之祖 第二节 京剧——剧中之王第九章 书画棋琴寓雅兴 第一节 书法与篆刻艺术杂谈 第二节 水墨丹青映口月——国画欣赏 第三节 方寸之间的“博弈”——围棋和中国象棋 第四节 文武七弦觅知音第十章 园林刺绣展胜景 第一节 建筑中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 第二节 针尖上的奇迹——中国刺绣艺术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而盘古却感到疲惫不堪。他仰视双手上方的天,接着又俯视脚下深邃的大地。他断定天地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他可以躺下休息,而不必担心天会塌下来压碎大地了。  于是盘古躺下身来,睡着了。他在熟睡中死去了。盘古是累死的,他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在睡梦中他还想着:光有蓝天、大地不行,还得在天地间造就日月山川、人类万物。可是他已经累倒了,再不能亲手造这些了。最后,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于是,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  盘古的头变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像巨大的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又圆又大又明亮的太阳,高挂天上,日夜给大地送暖;右眼变成了皓洁的月亮,夜晚为大地照明。他睁眼时,月儿是圆的,眨眼时,就又成了月牙儿。  他的头发和眉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洒满蓝天,伴着月亮走,跟着月亮行。  他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得万物生长;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他的肌肉变成了大地的土壤,筋脉变成了阡陌小径;他的手足四肢,变成了高山峻岭,骨头牙齿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血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和露;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灵,变成了鸟兽鱼虫。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虫鱼,天地间从此有了物质世界,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人间风光……  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拜的英雄。  中国古代的基本哲理中,就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说法。在盘古这个理想化的人物身上,恰恰体现出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关于“天人合一”的古朴哲理: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协调的,人类社会也应该是和谐的、持续向前发展的。  有关盘古的神话,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广泛流传。苗、瑶等少数民族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做自己的祖先。壮、侗、仫佬等民族也盛传盘古,把盘古看做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远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有壮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作为壮族聚居之地的桂林,竞立有盘古氏的庙宇,人们为之“祝祀”。可见盘古在古代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也是很受崇奉的形象。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传统文学艺术赏析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过于简单,目录挺好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