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建筑设计进阶教程

浙江大学建筑系二年级教学组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作者:

浙江大学建筑系二年级教学组  

页数:

147  

Tag标签:

无  

前言

  经过三十年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建筑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建筑教育也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国内传统建筑院校在建筑教育体系形成的初期,初步移植、借鉴和融合了国外一些著名建筑院校的教学方法和题目设置。但限于当时条件,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在对建筑学的整体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随着当代中国建筑界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国内建筑院校教师参与建筑设计实践机会的增多,应该说当代中国建筑教育已有条件孕育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近十年来,国内主流建筑院校均不约而同地进入教学体系改革的进程。  当代建筑学的潮流主要体现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反思与再发掘上。“二战”后,现代主义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并开始占据建筑学的主流位置。但在西方个性解放的所谓“后现代”潮流中,新一代建筑师对现代主义权威——理性/功能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建筑设计与理论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繁荣期。到今天,半个世纪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个反思和批判是现代主义走向成熟的必要调整与修正,而不是走向其反面。中国的建筑学还没有经历完整的现代主义积淀期,随着国内建筑学对现代主义认识的加深,应该承认,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当代建筑学的基础。比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空间的解放与艺术价值的发现,结构的合理,构造与材料表达的真实性与逻辑性,忠实于建设纲领和建造方法等。半个世纪的反思与批判,对当代建筑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不言而喻。这一有意义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传递到建筑学教育中来,比如对地域、环境的重视与尊重。现代建筑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方盒子,需要对地域文化传统、气候环境特性等做出相应的回答。建筑并不等同于工业设计,如汽车、飞机、家电等。建筑是与场地相结合的、与环境相融合的作品;建筑是历史的一部分,是环境的-部分。同时,建筑的原创性、建筑的审美发现是根植于地域,根植于场所的。  设计的科学化与逻辑性是初期现代主义精神的延伸,在当代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对设计业的深度影响、工业预制技术及其专业化分工、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设计的科学化日益成为当代建筑学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当代中国的建设规模和设计规模都是空前的。对于大规模的建造与设计活动,科学化的要求是紧迫的,也是必须的。最近几十年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是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之一,其本身也最直接地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节能,善待环境,应该成为当代建筑学的基本要求与出发点。  建筑学作为涵盖理工、艺术与人文的跨学科专业,其审美与价值取向是以艺术与人文为基础的,这是建筑学基础教育中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建筑学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分支,其劳动成果必然符合视觉艺术的普遍规律。形式美是建筑美的基本要求。建筑学不同于绘画、雕塑、摄影、影视、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视觉艺术,是具有自己独立和独特的艺术特征,这表现在:一是拥有超人的尺度和近人的使用特性,二是建筑空间是建筑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建筑拥有与环境共生、与时间同在的特质。一个建筑从设计到建造,往往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相对于艺术的时尚来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一个建筑的生命,往往大于50年、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建筑的生命周期可以用世纪的长度来标定。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其能够成为跨越时间维度和时代场所,凝结成群体记忆和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建筑艺术可以穿越时空获得永恒。

内容概要

“设计初步”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建筑设计的启蒙课程,长期以来,理工院校的建筑设计教学通常是按照建筑的类型而设计,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本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总结了浙江大学建筑系二年级教学组多年来的教学研究成果。书中阐述了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课程设置、设计初步训练,建筑设计评价、设计任务书及作业点评等,对相关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书适用于建筑、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既可作为教学参考用书,又适合建筑设计自学者使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建筑设计初步概述 第一节 理工类建筑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设计初步教学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设计初步教学的特点第二章 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 第二节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三节 基本表达方式 第四节 建筑设计中的交流第三章 建筑设计初步的课程设置 第一节 课程体系的构架 第二节 题目设立与时序 第三节 辅助教学环节第四章 建筑设计初步训练一——单体建筑设计 第一节 建筑形态生成 第二节 建筑空间构成 第三节 建筑功能、空间与形式第五章 建筑设计初步训练二——群建筑设计 第一节 群体建筑的整体性 第二节 群体建筑的协调性 第三节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第六章 建筑设计评价 第一节 设计评价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建筑设计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建筑设计评价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第四节 教学中的建筑设计评价第七章 设计任务书及作业点评 “茶室”建筑设计任务书 “咖啡屋”建筑设计任务书 “学生会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城市夹缝中的休闲会所”建筑设计任务书 “综合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任务书 “动漫电玩基地”建筑设计任务书 “独立式小住宅”建筑设计任务书 “三户人的居住共同体”建筑设计任务书 “两户人的居住共同体”建筑设计任务书 “培训中心——配套旅馆/业务楼”建筑设计任务书 “培训中心——信息楼/专家楼”建筑设计任务书 “帆船俱乐部”建筑设计任务书 “太湖生态教育培训基地”建筑设计任务书 “培训中心总图设计任务书”后记

章节摘录

  第四节 教学中的建筑设计评价  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建筑设计作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评价的内容。通常对设计作业的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设计题目的解答,二是设计成果的表达。从设计初步教学的特点可知,设计初步作业要求设计与设计表达并重。随着学习的深入,设计本身的权重将逐渐大于设计表达,成为设计评价的重点。其次是评价标准。众所周知,设计评价不存在绝对客观的标准,相对而言,众所共识的标准是——在满足基本要求的条件下,特点鲜明、个性突出的设计即是优秀设计。可见,设计评价不仅仅是树立样板,更重要的是提倡设计的创造性。  在教学体系中,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师担任。教师对学生设计作业的评价以分数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终结性评价”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也能了解别人的优点、特点、强项和弱点、缺陷,不足,并借此促使学生在后续的设计中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但是与“终结性评价”目的相悖的是学生往往更在乎分数这个结果,而忽视将其转化为“形成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设计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教学中的评价可分为如下阶段:条件分析、功能综合、总体布局、形态塑造、综合优化、设计表达等阶段。可以说“形成性评价”贯穿于设计的整个过程。同时,评价的原则也由单一原则评价和参照物评价逐渐转化为综合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为每一阶段设计提供了决策的依据,明确了下一步设计的发展方向,引导了思维发展的轨迹,促成了特定的设计成果。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设计作业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并在设计过程的“实战”中得到锤炼和提高。就此而言,“形成性评价”比之“终结性评价”价值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进程的发展,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课堂上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价”,并在得到教师的评价后再明确自己下一步设计的目标和方向,缺乏在设计过程中自主意识的“形成性评价”。对于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而言,设计进程中对教师评价的依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长此以往,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设计的创造性十分不利。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自主意识至关重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建筑设计进阶教程 PDF格式下载



很适合初学建筑设计的人。


非常适合学习参考 很棒的一本书


很适合初学者,对老师教课也有帮助啊


全新!正版!


图示案例多 受益匪浅


只是给个任务书,然后有学生作品,有老师评价。总体感觉还可以,起码对我这大一的新生有帮助。


适合大一新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