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中医昆仑

张镜源 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张镜源 编  

页数:

442  

字数:

359000  

前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它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奇迹。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一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字,10卷为1集,共15集;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浩浩汤汤,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2011年6月

内容概要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全书共15集,500余万字。这是一部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第十四集记载了徐景藩、吉良晨、吴定*、沈自尹、王孝涛、张灿呷、周仲瑛、强巴赤列、张代钊、李经纬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作者简介

  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是:组织研究攻克疑难病症,探讨研发中药及保健新产品,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国际合作,书刊编辑,展览展示,咨询服务。    张镜源,山东海阳市人,现任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曾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曾在陈毅、万里、谭震林、叶飞、张彦五位领导身边做秘书工作。离休后,立志在有生之年为中医药事业做些有益之事。在多方支持下,带领全体编审、工作人员用了三年时间,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弘扬中医文化的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以此献给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体魄康健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中医伟业。

书籍目录

徐景藩卷
耳濡目染秉家传兼收并蓄再拜师
初出茅庐逢机遇北上求学续深造
博采众家学不厌言传身教育后生
衷中参西补短长融会新知贯古今
殚精竭虑研脾胃 师古不泥有创新
临床疗效是根基深入科研求发展
大医精诚多奉献淡泊明志忠职守
饮食有节贵坚持养生有道保康健
吉良晨卷
医案实录与名医之路
创新脾胃肝肾理论
养生有道延年有术
治未病——中医的至高境界
太极拳、形意拳——武功之佳境
至刚至爱至仁之师——桃李满天下
吴定* 卷
沈自尹 卷
王孝涛 卷
张灿* 卷
周仲瑛 卷
强巴赤列 卷
张代钊 卷
李经纬 卷

章节摘录

徐景藩是长孙,祖父自然非常疼爱,从小教他认字写字,尤其是药的名字,如天麻、金银花、大黄、甘草等。闲时抱他坐在膝上,手把手教握毛笔、描红、写字。在他四五岁时,祖父出诊,曾几次带着他同去。祖父给病家诊病,他则帮着磨墨,看祖父开处方,向病家交代病情,嘱咐如何煎药服药、饮食宜忌、生活护理等。那时,徐景藩虽尚年幼,却能安坐静听,病家均夸:“这孩子文静、懂事、有礼貌。”祖父床前的便壶,一年365天都是他去倒、洗。祖父无声的教诲、辛劳和蔼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立志来日也要学习中医,做一名治病救人的良医。 父亲徐省三,自幼读私塾多年,后随父学医,子承父业。学成后逢农历每月二、五、八到相距7公里的始蚯镇童仁泰药店坐堂,早去晚归,往返的交通工具就是浙江绍兴特有的乌篷船。除坐堂以外,他还在家帮父亲写处方,看“小号”。“小号”就是那些经父亲出诊看过已有好转的病人。如看了重病、疑难病症,晚上就向父亲汇报、求教。这种家庭式的小型“病案讨论”,纯中医的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研讨,让经常在旁聆听的徐景藩耳濡目染,逐渐有所感受、感悟,无形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徐景藩经常练习毛笔字,翻阅一些中医药书籍。这种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为他后来立志学习中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岁时,徐景藩在离家咫尺的“绸业小学”上学读书。这是一所当地丝绸行业开办的子弟学校,师资水平较高。校长唐诵清,年近古稀,国学功底深厚,工于诗文。他亲自拟订每一年级的主要课程,所聘教师除规定的学历、资历等条件外,都须经他亲自面试。而唐校长本人也在五六年级担任部分国文课,并不定期地去各班听课,检查教学质量。由于教学质量高,学校在全镇享有极佳的声誉。祖父和唐校长素有交往,顺利地把徐景藩这个非丝绸业的子弟送进了这所学校。 徐景藩在绸业小学学习时,还有机会学习弹风琴,对音乐稍有入门,这也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他记得当时每个教室都有一架风琴,专供音乐课老师教学之用。他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技巧,并可以弹奏一般的歌曲。这对徐景藩一生的业余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直到现在,他仍在空闲时间弹弹琴,以陶冶心身。这都得归功于童年时代的基础。他常说:“启蒙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深秋,家乡吴江沦陷,全家人逃到坮蚯。在坮蚯大庙里,由浙江避难来此的老中医李继山先生办起了临时私塾,父亲便送徐景藩去学习。李老师对他稍加考核,认为他的语文程度可读《幼学琼林》,算是“高班生”。除每天教一段课文外,还教他《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等。他在短期内读完这些书后,受老师之命,开始担任初、中班的辅导任务。虽只3个月的时间,但他每天读书、背诵、练文习字,语文水平续有提高。后来返回盛泽,小叔父又教他读《论语》、《孟子》。1938年夏末,他再人淘沙弄小学五年级,两年后毕业。当时家乡没有中学,他只好自己补习《古文观止》、英文、数学、高中国文等。同时仍继续在家读医书、抄方、挂号。边学中医,边学文化。语文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扎实的古汉语基础,对他日后学习中医大有好处,使他终身受益。 1941年,徐景藩随父学医。父亲让他先抄书,把要熟记的部分用毛笔一字一字工整地抄在一张张“元始纸”上,最后装订成册。读的时候,用鹅毛管蘸上银朱点作标点。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练习毛笔字,打好学医的基础。二是良好的修身训练。写字笔笔无误,要求思想高度集中,心神宁静,戒除浮躁,摒弃杂念。三是诵学经自己亲手抄写的医书,容易上口背诵,学习效率高,以后经常温习,不仅温故知新,还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父亲给他规定了3年的读书进度。第一年学习中医基础。他读的第一本中医启蒙书是《雷公炮制药性赋》,按寒、热、温、凉、平性药,1个月时间读完。临证抄方时,父亲还会重点提示处方中的药物应用与配伍方法。这样做不仅加深了他对用药基本理论的理解,对用过的药物也能够牢牢地记住。接下来是读《汤头歌诀》。他采取“滚雪球”的方法,读后面,温习前面,并参阅相关注释,共用了半年时间。接着读李念莪的《内经知要》。该书条文精练,他用3个月基本读完。与此同时,还参考阅读《素问》、《灵枢》和《难经集注》等书。由于内容多,条文深奥,遇到难以完全理解之处,他就“囫囵吞枣”地先读下来,以后再慢慢“消化吸收”。这些经典著作,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年年学,年年有新体会。后来,他又读了淮阴陆慕韩著的《验舌辨证歌诀》和李时珍的《濒湖脉诀》等书。这样,算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中医基础学习,共花了约一年的时间。 P7-9


编辑推荐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14集)》,传主有徐景藩、吉良晨、吴定寰、沈自尹、王孝涛、张灿呷、周仲瑛、强巴赤列、张代钊、李经纬等10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中医昆仑 PDF格式下载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全书共15集,500余万字。这是一部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第十四集记载了徐景藩、吉良晨、吴定*、沈自尹、王孝涛、张灿呷、周仲瑛、强巴赤列、张代钊、李经纬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可查看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很重要依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