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王雪峰 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王雪峰 编  

页数:

382  

内容概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内容主要有:在中医辨证论治部分,增加了每个中医证型的辨证要点,以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每个证型的特点;增加了临床发病率有所增加的疾病如便秘、手足口病等,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新版教材还以目前公认的新的西医临床诊疗指南为蓝本,更新了教材中一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对一些疾病的中医证型,结合儿科常见病临床路径及重点专科等的临床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西医儿科学的传入及在我国的发展 三、中、西医融会贯通,创立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一、各年龄分期 二、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三、小儿体格生长 四、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五、呼吸、脉搏、血压 六、生殖系统发育 七、神经心理发育 八、变蒸学说 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小儿的生理特点 二、小儿的病理特点 第三节小儿喂养与保健 一、营养基础 二、婴儿喂养 三、小儿保健 四、计划免疫的实施 第四节儿科诊法概要 一、儿科病史采集的特点 二、小儿体格检查特点 三、中医望、闻、切诊与西医体格检查 第五节儿科辨病辨证概要 一、辨病概要 二、辨证概要 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第六节儿科治疗概要 一、治疗原则 二、小儿用药特点 三、常用中医内治法 四、常用中医外治法 五、常用药物外治疗法 第七节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临床常见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三、儿科液体疗法常用溶液 四、液体疗法 第三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新生儿分类、特点与护理 一、新生儿分类 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三、足月儿及早产儿护理 第二节新生儿黄疸 一、正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二、生理性黄疸的临床特征 三、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及常见原因 四、中医病因病机 一 五、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 第三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第四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学特点与相关检查 一、解剖特点 二、生理特点 三、呼吸道免疫特点 四、常用检查方法 五、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中医“肺常不足” 的相关性 第二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三节急性支气管炎 第四节肺炎 附: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临床特点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附: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五章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相关检查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二、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三、心血管系统常用的特殊检查方法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节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 附:法洛四联症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生理特点 二、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中医“脾常不足” 的相关性 第二节小儿口炎 一、鹅口疮 二、疱疹性口炎 第三节胃炎 第四节小儿腹泻 第七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相关检查 一、解剖特点 二、生理特点 三、泌尿系统疾病相关检查 四、小儿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与中医“肾常虚”的相关性 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肾病综合征 第四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检查方法 一、解剖和生理特点 二、体格检查 三、辅助检查 四、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中医“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的相关性 第二节癫痫 第三节化脓性脑膜炎 第四节病毒性脑炎 第五节吉兰-巴雷综合征 第六节脑性瘫痪 第九章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第一节儿童多动综合征 第二节多发性抽动症 第十章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造血功能及血液特点 一、小儿造血特点 二、小儿血常规特点 三、中医学对血的功能及生成的认识 第二节小儿贫血总论 第三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第四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一章内分泌疾病 第一节小儿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一、生理功能 二、小儿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与小儿“肾常虚”的相关性 第二节儿童期糖尿病 第三节性早熟 第十二章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风湿热 第二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第三节过敏性紫癜 第四节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十三章营养性疾病 第一节小儿肥胖症 第二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第三节维生素D缺乏病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第十四章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麻疹 第二节风疹 第三节幼儿急疹 第四节猩红热 第五节水痘 第五节手足口病 第七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八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第九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第十五章寄生虫病 第十六章小儿危重证的处理 第十七章中医相关病证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儿科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察指纹、辨斑疹、察二便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望神色望神色即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这是儿科临床上整体望诊的重要内容。五脏六腑之气,皆上应于面,而面部又是十二经络汇聚之所,故察面部神色,可了解脏腑气血的病变。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即人的生机和动态;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灵枢•平人绝谷》日:“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即神以阴精为物质基础,故又称“精神”。望神可以判断精气的盈亏,从而测知脏腑的功能状态、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望神应主要从目光的变化、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敏捷、躯体动作是否灵活协调等方面去判断患儿有神、失神等不同情况。目光炯炯,意识清楚,反应敏捷,躯体动作灵活协调为有神,反之则为失神。 望色主要是望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皮肤颜色分红、白、黄、青、黑五种,简称五色;皮肤的光泽是指皮肤的荣润与枯槁。色泽的异常变化,是机体的病理反映,不同的病色反映着不同性质和不同部位的病证。 正常小儿的面色,不论肤色如何,均应红润有光泽,略带黄色,或虽肤色较白,但白里透红,是气血调和、无病的表现。新生儿面色嫩红,也为正常肤色。若病邪侵入机体而发生了疾病,小儿的面色就会随疾病性质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1)面呈红色 多主热证。小儿面红目赤,咽部红肿者,多为外感风热;面红,伴高热,口渴引饮,汗多尿赤者,多为里热炽盛;午后颧红,伴潮热盗汗者,多为阴虚内热;夜间面颊潮红,伴腹胀者,多为食积郁热;重病患儿两颧艳红如妆,伴面色苍白,肢厥,冷汗淋漓者,多为虚阳上越的危重征象。 (2)面呈白色多主寒证、虚证。外感初起小儿面色苍白,无汗者,多为风寒外束;突然出现面色苍白,伴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者,多为阳气暴脱;面色淡白,面容消瘦者,多为营血亏虚;面白而虚浮者,多为阳虚水泛;面白而晦滞,伴有出血者多为气虚血脱。 (3)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小儿面色萎黄,伴形体消瘦,纳呆腹胀者,多为脾胃气虚;面黄无华,兼有面部虫斑者,多为虫积;面目身黄者,则为黄疸。若黄色鲜明如橘色者,多为湿热熏蒸的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多为寒湿内阻的阴黄。面呈枯黄色多为气血枯竭。新生儿在出生不久出现面目黄染,为胎黄,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区别。 (4)面呈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及惊痫。小儿面色时青时白,愁眉苦脸者,多为里寒腹痛;面唇青紫,伴呼吸气促者,多为肺气闭郁,气滞血瘀;面色青而晦暗,以鼻梁、两眉间及口唇四周尤为明显者,多为惊风之先兆,或癫痫发作之时。 (5)面呈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瘀证、水饮。面色灰黑晦暗者,多为肾气虚衰;小儿面色青黑,伴四肢厥冷者,多为阴寒内盛;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为血瘀日久所致;两颊黯黑者,多为肾虚水浊之气上泛。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三年制大专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教学使用,对中等中医药学校高职层次及中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教学亦适用,也可作为其他中西医儿科临床工作参考用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PDF格式下载



内容有点少,感觉现在的中医都教条化了,不是很好


帮朋友买的朋友说不错没质量问题


很好,很满意!物美价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