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
2011-11
新星出版社
商昌宝
352
无
当代作家群体为何如此口碑不好?他们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
如果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关注点自然要落在1949年以来“极左”政治所推行的思想改造这一历史现象上。
孟繁华就此总结说:“自50年代初期始,检讨之声不绝于耳,思想能力的丧失是20世纪下半叶知识界最令人震惊的景观。”
贺雄飞说:“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文人历来是统治者的工具,得意的往往是御用文人。尤其在20世纪下半叶,反思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中国文人的表演,我们不难惊醒地发现:中国文人是一群缺钙的软体动物”。
事实表明,这个群体在历史转型的大考验中交出了一份令人困惑、失望以致绝望的答卷。从当事人的众多事后回忆和“忏悔”的文字来看,在当年的“改造——检讨”运动中,确有那么多的人是真诚的,真诚到坚贞不渝,至死不悔。当然,“假诚”的自然也有,但却少之又少,且大概都深埋于泥土里,以致不知道还能不能重见天日。但不论真诚与“假诚”,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持续的思想改造后,他们基本放弃和丧失了独立思考以及担当社会良知的使命,甚至欣然成为委身于权力的工具和“文奴”,扮演着“帮忙”、“帮闲”及“帮凶”的角色。因此,道德失范、人格堕落、价值迷失等现象演化为作家们的生存常态,与整个社会一起进入一种欺人与自欺、整人与被整的模式中,并一直延续和潜伏下来。既如此,这其中有一些关键问题就需要提起注意,即“五四”以来形成的虽不算多却也不算少的现代文人群体,在1949年后思想改造的大环境中是如何生活、思考和工作的?
他们在检讨交心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他们的检讨是如何影响到文学的?
导致他们检讨并最终完成思想转变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都是学界需要也应该做出回答的。
商昌宝(1973
~),男,吉林敦化人。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职于延边大学多年,2005年考取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学者李新宇教授,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任职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曾先后在《二十一世纪》、《鲁迅研究月刊》、《文艺评论》、《扬子江评论》、《粤海风》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导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本文的目标、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检讨:特殊时代的文化现象
一、检讨的内涵与溯源
二、思想改造与检讨浪潮
三、检讨的文化意蕴
四、检讨书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反动作家”:在检讨中退场
第一节 朱光潜:思想的折戟与学术的转向
一、时运不齐:检讨之先河
二、命途多舛:向“人民”投降
三、退却中的“防守”
第二节 沈从文:在沉默中“谦退”
一、“雨未来,风满楼”
二、转行:被动中的主动选择
三、在沉默中检讨
四、经受住实践检验
第三节 萧乾:两栖思想的重创
一、归来的“未带地图的旅人”
二、十字路口的选择
三、“带上地图的旅人”
四、在“阳谋”中被流放
第三章 “进步作家”:在检讨中转化
第一节 巴金:在主动与被动之间转向
一、生活的转变
二、欣然接受改造
三、在颂歌与遵命文学中
四、说真话与补写检讨
第二节 老舍:在积极紧跟中迷失自我
一、并非艰难的选择
二、思想转变的必然
三、顺应时势,自觉检讨
四、“做的”比“说的”好
第三节 曹禺:“摄魂者”的舞台人生
一、新、旧角色的转变
二、渐入戏境
三、戏我两忘
第四章 国统区左翼作家:在适应与不适应中检讨
第一节 夏衍:在“惑”与“不惑”之间
一、在“左”与“右”的漩涡中
二、“足以为训”三、在“未死”与“方生”间
第二节 茅盾:尴尬人的尴尬境遇
一、尴尬的角色
二、尴尬的遭遇
三、评论、创作两尴尬
第三节 胡风:“误入歧途”与悲怆之旅
一、在被动与主动之间确定角色
二、在“两条战线”中艰难迈进
三、退却:“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自我批判与暴力清场
第五章 解放区作家:反复检讨为哪般
第一节 丁玲:由高峰跌入低谷
一、从两种心境中走来
二、两种角色的倾情演绎
三、在个性与党性的两难中
第二节 赵树理:“方向作家”的受挫
一、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
二、问题的根源
三、找不到方向的“方向作家”
四、守不住的“农民启蒙”
版权页:二、问题的根源1.理论上的差异赵树理的实际创作与“赵树理方向”之间的差距,说到底是其通俗化文艺思想与《讲话》之间的差距。回溯历史,赵树理的文学通俗化思想早在1930年代那场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论争中就已经确立了,这一点他在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期间接受记者荣安访问时曾确认过,他说:“在十五年以前我就发下鸿誓大愿,要为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写点东西。”事实也如此,赵树理在确定通俗化的理想后,就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鼓词、快板、杂文、诗歌、民谣他都有涉猎。特别是在1939年任《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山地》的编辑后,他将这种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以致产生他的报纸“贴到哪里读者就挤到哪里”。的“盛况”。此后,他在编辑《人民报》副刊《大家干》和《新华日报》隶属的通俗小说《中国人》及副刊《大家看》中又延续了这种风格。几年下来,他已经写下几十万的通俗文字,为自己通俗化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有了这些文学实践,在民族形式论争的背景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通俗化理论。他认为,通俗化“不仅仅是抗战动员的宣传手段……还得负起‘提高大众’的任务……它应该是‘文化’和‘大众’中间的桥梁,是‘文化大众化’的主要道路”。为此他指出,通俗化的首要任务在于普及文化,所谓普及即是“人的普及”,而且应“普遍普及”。同时,他也强调,通俗化不是通俗文艺,也不仅仅是利用旧形式和“迎合大众,迁就大众”。通俗化的另一任务是提高大众。
《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
无
收到商老师大作了,感觉很赞。反省与检讨是知识分子的必要素质,做学问的基础。给老师赞一个。
记录了那个时代作家以致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思想改造时的心理历程,堪称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思想史,绝对历史现场呀。
书中论述的东西看似都是和现实关系不大的“文学史”,实际上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反思,而这些反思是今天我们中国人更加需要的。商老师是一位根正苗红的优秀人民教师,他的眼光往往能超越政治,反应客观事实却不拘学界定论,正是“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研究五十年代文学,如果单纯地从文学的角度出发,那些书可能真如有些汉学家说的,是**文学,但五十年代文学是遗产,是能够影响我们当下文学及社会的重要遗产,我们不能用**两个字就把这些东西掩埋。商宝昌兄的书,从政治学、心理学、思想史的视野中,让我们看到过去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寂寞。值得向大家推荐该书。 袁洪权
研究了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把最重要的一些作家都包括了,很有参考价值。
感觉还是李新宇的序言写的好。
这本书确实选题很好
书没的说,虽然没看见,肯定有启发。现价稍贵。陕西飞远一般还可以,但是这次老不接电话,联系不上
商老师的书,必须支持,等有时间看了仔细看。
非常不错哈o(∩_∩)o
包装很精美,很给力
公正客观深度广泛
书真的不错哦。值得一读。
看了一点了 很好的书
老师的书支持一下。当然这本书也很好,值得一看!
检讨,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建国后作家们几乎每人都做过各种各样的检讨,文学的转型跟作家的转型密切相关,而他们的检讨无疑是他们的转型也即文学的转型的呈现方式。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角度。
很喜欢这本书,坚决买下。
从未关注过检讨文学,别开生面。不过更多是史,与文学无关。
是本很好的书,推荐推荐推荐~~~~
这是我们老师写的,非常好啊,虽然有点专业感。
早就买了,看了第一遍之后感觉很值得,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东西,买了肯定不亏。300多参考数目细看有些像推荐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