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串联

雪屏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雪屏  

页数:

253  

字数:

24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大串联是文革记忆的标志性事件,那个时代的青少年是从大串联开始走向社会、认识人生的。主人公石磊从北京→大同→延安→成都→遵义→贵阳→韶山→郑州→北京,如此这般转了一圈又返回了起跑线,这既是《大串联》的地理路线图,更是蕴含着人生成长的“在路上”的轨迹。这些中学生在回到“起跑线”的时候大都创痕累累,有的甚至于中途失踪,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的伤害。然而,在另一面,他们又是以“入侵者”的角色来进行大串联的,对当地的破坏不言而喻。几十年后,六十岁的主人公再次重走串联路线,对十七岁的那次大串联,进行了反思和了结。

作者简介

  雪屏
  天津人,祖籍沧州,现居北京。一生大致生活轨迹是,上学,上班,上医院。一九七九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带我去阿尔泰》、《后刺青时代》、《两个人的旋转木马》、《深度忧郁》、《敲敲门》、《废墟》、《南门脸》等十余部,另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

章节摘录

  我以为是的还他一个是,  我以为非的还他一个非,  我以为应该这样办的,  或以为应该那样办的,  便自己打定一个主意或态度。  ——邹韬奋  1  倘若不是为她,我绝对不会登上这辆列车。我知道上了车就下不来了,我也知道不上车,恐怕这辈子我再也见不到她了。月台上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感觉,反正我感觉似乎毛主席昨天接见过的五十万名红卫兵都聚集在这里了。等我挤上这一趟去西北的车,我的裤腰带都断了,只好拿背包带临时扎上。我的伙伴们在十二号车厢,见了他们,我才后悔,我只背了个军挎包,装了毛巾、裤衩和袜子,外加上五块钱、六斤全国粮票,而他们人人都扛着个铺盖卷。看我来,他们都盯着我的蓝裤子,偷偷笑。  他们都很纳闷,见我单枪匹马,脸上都露出疑问的表情:家辉呢?家辉是我们这次大串联的组织者,偏偏就他迟迟不见踪迹。我告诉他们,家辉不能来了,他家昨天夜里被抄了,他爸他妈也被押走了,他得照顾他的俩妹妹。我从裤兜里掏出红卫兵袖章,家辉叫我把这个上交,他不想因为他,而给红卫兵脸上抹黑。  原来学校最大的红太阳造反总部组织了一个大串联队伍,可是要想参加,附加条件太多,还要经受种种的考验,过了关才有资格。比如他们会叫你打你最好的朋友俩嘴巴,或是给某个他们不喜欢的老师的脑门上写上一条标语,如果你的父母被揪出来了,他们甚至会让你押着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游街……  他们这是故意刁难人,家辉说,我们不吃他那套。  更不要说你参加了他们大串联的队伍,一道上少不了给那几个头头拎着包,当他们的勤务兵,他们会拿你当狗使唤。干脆,我们自己单独组织一支大串联的队伍,跟那些混账王八蛋分道扬镳,我们做自己的主人,家辉说。我第一个举双手赞成,江晓彤是第二个,杜寿林本来就是我的跟屁虫,他是第三个。至于谁来当这支队伍的领导,老办法,抽扑克牌,双数赢,单数输,结果,江晓彤的手气壮,头一张牌就是红桃圈,最大,就只好由他冲锋陷阵,而我们跟在他屁股后面摇旗呐喊。  整个车厢,连行李架上和座椅下边都堆满了革命小将,我只好戳着,还只能一只脚着地,金鸡独立。尽管遭罪,但是每一双眼睛都闪烁着漆黑的光芒,我们大多是头一回坐火车出远门,幸亏不要路费,戴个红袖章就能畅通无阻。江晓彤咬着我的耳朵问,你的裤子是谁的,我说是借的,他就笑,我回手给他一巴掌,我知道他是别有用心。昨天接受检阅的时候,我站金水桥东头,半截腰尿憋,又怕我中途离开耽误事,结果把裤子给尿湿了,给我的这些伙伴儿留下个把柄,总拿我找乐。列车启动了,人们都把窗户打开,将身子探出去,跟月台上的人们招手告别,不管认识不认识。车厢的后头,有两拨人开始辩论,一拨是北京大学的,一拨是清华大学的,他们在争竞聂元梓和蒯大富谁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表现得更勇敢更坚强,许是因为地方小,无用武之地,才没动拳头。江晓彤说他一点儿都不佩服聂元梓和蒯大富,他佩服北师大的谭厚兰,也许是我因为不像他那么有雄心壮志吧,就含糊过去了。我知道背地里他总练习演讲,跟列宁一样,一只手揣在兜里,一只手指点江山,不过,齿音字太厉害,他是前年从白城转来的插班生。挨着我的杜寿林一直注视着窗外,谁都不理,保持着与世隔绝的状态,可是,我仔细一端详他,却发现他在啪嗒啪嗒地流眼泪。我问他是不是舍不得他妈妈,他说他没有妈妈了,我说那么你就是舍不得你爸爸,他说他也没爸爸,我就奇怪了,问他究竟舍不得谁,他说他舍不得离开北京。江晓彤很轻蔑地哼了一声,指指车厢的前头,叫杜寿林看看人家,从打上车就拉歌,一首又一首,慷慨激昂。我这才注意到,那是六七个梳小辫的女生,一边唱一边打拍子,很是飒爽英姿,一点儿都不恋家。其中一个梳着大辫子的女生,粉脸上一边一个酒窝,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她,她也梳着大辫子,也一边一个酒窝,只是她比面前的这个女生的眼睛透明水润。我一直疑惑:她为什么悄然离开我,而且一句话一张纸条都没留下?这似乎是一个秘密中的秘密,我只有找到她本人,才能解开这个谜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生死朗读》导演 斯蒂芬·戴德利


编辑推荐

  ■大串联:一段我们曾经刻意遗忘的历史  ■40多年前文革记忆的标志性事件  ■红色年代激情泛滥的侵略性青春  ■如果忏悔没有意义 如果记忆无法抹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串联 PDF格式下载



时代悲哀


想知道的历史


作者签名书不错,就是字体小点,读起来有点累眼睛


才收到,还没看!!!!


常听家人说起,终于买了一本


以后细看。


虽然还没有看完,但前面已经看过的部分写的不错,相信后面的会更精彩!


帮同事买的,挺好的!


老三届当年大多都参加了大串连.


买时没注意,到手看是小说类,便有了些失望。那个时代,纪实、重现,才会更有真实感,现场感,比创作更让人思考!


这本书挺好的~推荐!!


首页签名的,不错


不应忘记的过去~


书的外形与实际商品页的感觉有些不一样,但总体上是还可以的,刚买卖到手,还没有细看,找个时间慢慢品读,也许可以发现其中好处,下次看完再来评论一翻吧。


因厂家发错,所以给我发的也是错的,非签名版


当当啊当当,同样的错误你要犯几次啊,又是没签名的,彻底无语了


一段很多人都刻意遗忘的历史


jhfhgd


了解下那段岁月。


给家里。。朋友买的他非常喜欢谢谢


红色 大串联


  
  
   雪屏:《大串联》,新星出版社,2012年4月,两日阅毕:
   47年前,“文革”大幕拉开,其中“大串联”风行全国。对于今日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那个年代印象似乎更多留存于整体宏大叙事层面——诸如历次政治运动、著名人物,而对于当年的年轻人来说,印象似乎只有模式化“文革小将”形象了。这些对于企图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来说,过于僵硬、过于宏观。
  
  
   新星出版社给《大串联》的上架建议是:畅销小说,其封面设计:正面黑红字体互相交织、醒目刺激,背面则是是“文革小将‘们高举手势、笑逐颜开、手持宝书的经典造型,这在当年到处可见的宣传画及人物装扮,如今有时会成为商家营销的一种特色仅供人们消费那个年代留存的符号。不过,在我看来,这因故事性而被编辑划分为小说的书,可能更是作者对于”大串联“这一事件的文学回忆录。
   基本上,本书有着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当黎彩英、杨东升、江晓彤、尤反修、杜寿林、杜亦、郑建国与石磊踏上行程之后,北京→大同→延安→成都→遵义→贵阳→韶山→郑州→北京的空间转移就成为线索,这展示着他们作为学生到各地串联的所见所闻所感。事实上,这个线路并非设计,而是多出随机、就近、无奈的选择,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充斥着阶级斗争的氛围,这一路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出身决定论盛行的年代,派系斗争越演愈烈,混论与武斗相生,人人自危,对家庭、社会人际关系造成极大恐慌。这一群青年,自身群体内部也有着政治生态,出现过江、黎、石相继带头,群体或分或合的聚与合。那个年代,首都、红宝书、军装等因素常常能成为一种话语的标志,但也成为相当一部分满足私欲的工具与符号。他们的离合与他们能否在与其他串联队伍或当地造反派融洽相处密切相关。同时,作者在每一小节后安排了自己重走当年串联路时的所思所想。这正体现这作者的独特笔法,将重走时的人事物与当年相对照,同时交待相关人物的命运结局。另一线索,即作者与秀园关系的暗线,正如作者开篇一句”倘若不是为她,我绝对不会登上这辆列车“,结尾再写上”秀园的死,象征着我的带着虚幻色彩的童话结束了,我开始走向成熟“,前后呼应,加之叙事中不断涉及自己与秀园的回忆与想象,构成了一条相对隐晦的线索。
   相对而言,明线更多串联全篇,串联与重走当年路相互对照,正是表达作者对其回顾、反思的意图。当年一腔热血,”大串联究竟带来了什么“,给社会层面所带来的由串联学生视角呈现,给串联学生带来的由其人物结局与他们之间关系、对”大串联“态度来展示。
   对于石磊而言,当年的那些路人逐渐模糊,一起串联的那几个,三个死于癌症、一个死于车祸、一个被双规,自己则深深陷入”串联“的创伤而不能摆脱,书里说”恰恰是我十七岁的那次出行,叫我知道了人的内心深处蕴含着那么多深不可测的黒暗层面,几乎想都想不到——这一发现,居然影响了我的一生“。
   与大串联相伴的词汇是:文革、阶级斗争、红卫兵、红宝书、语录、武斗、破四旧、上山下乡等深刻影响现代中国的符号或事件。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建国后政治意识形态及政治运动,而是深刻并将继续影响近代与现代中国的诸如——宪政、法制、民主、人权、科学。
   这不仅仅是本小说,沉甸甸的,是那个年代的分量。


  《大串联》这本书是我在京东扫书屯书的时候看到的,简单的读了下公开部分的文字,就被吸引了。昨天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兴致对着吵闹的电视机和电脑,就从书堆里翻出了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把我的思绪从烦躁和虚弱的身体中抽离,让他得到片刻的喘息和休息。
   果然没有失望,我从7点半开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半夜12点了。我本来是读多少算多少,要在11点之前休息的。但是却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忘却了身体的疲惫和病痛带来的折磨,只顾着精神上的享受了。这本书一节历史一节现在的穿插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线是主人公青梅竹马的爱情。一节历史讲述40多年前的那场影响全国的大串联的人、事和景,一节讲述40多年之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的人、事和景。描述40多年的大串联的时候,作者的文字年轻的就像是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的日记,而转眼间就是40多年后,一个六十岁老人的文字。把读者在这两者之间来回折腾,就像是过山车一样,一会是青年时代的懵懵懂懂,对世界的迷茫和彷徨;一会是四十多年后,已到六十岁的坦然和看穿世俗的睿智。不但还原了那段很多人刻意忘记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人性的丑恶,群体性的盲从,以及时间的残酷,同时都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看完之后, 感慨颇多,尤其是作者的文风随意在青年和老年之间的切换,让我认识到自己文字的幼稚和随意。写下这些话,不敢妄称评论这本书,只是谈谈自己的感悟。 2012年12月4日于剑桥园
  


  在厦门机场,晚点2小时的等待里面,从来没有折扣价格的机场书店里面,一堆28元的图书中,我寻找到这本书。一开始以为是那些堆积如山的是人尽知的文革历史图书,随意翻阅了几页,竟然掏钱买了下来。这是一本有关1966—1967的少年的游记,以及40年后的重走那段人生路的记忆。最直接、平铺直叙的浅浅揭开那段几乎被官方刻意的忘记的历史。不知道为什么还在有人为那段时间摇旗呐喊,歌功颂德,即使目前的中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是那时的中国更加混乱、更加危险和更加没有人性、民主、权利。有人要远离政治,有人自认不懂政治,但是只要是人类社会,你怎么能脱离政治。所以关心政治不仅仅是关心这个国家,更加是在乎于你自己。《大串联》不过是记录了那个岁月的一点点伤疤而已,更多的记忆在人为的、刻意的去忘记。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那些红色的歌曲在某地大声、反复、招摇的唱诵着,不仅仅是长江边的某个城市,而是在很多的地方、很多的脑海里面,被无意识的或者被有意识的利用,成为某些人发财或者平步青云的资本。那个时代的少年,现在已经逐渐衰老,很多人正如石磊所记录的那些人一样,无法面对,无法回忆,刻意忘记。又有不多的过来人、或者受害人在最底层的去为那个时代追讨青春、生命、尊严,但是又有几个人记得他们,有几个人在帮助他们呢?老舍投入未名湖的刹那、北京某学校女校长躺在殡仪馆的孤独尸体、国家主席在开封的最后一夜、被取下肾脏的女反革命、河南那个水库决堤的第一天、那个被陪绑死刑的小女孩......无数的迷雾最终在历史中被遗忘,还是在未来警示未来?


  雪屏平铺直述的文笔似乎并不出彩,吸引我的是那些故事。每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所讲述的故事都可以引人入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这些不同的故事,和旅行是一样的道理,会让我们更好地更多地在有生之年了解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可以让我们去领略和认知那些位于不同空间、时间的世界,那些我们今生再也无法触碰,无法感受的世界。
  
  文革时期的天崩地裂,全国政治的混乱,文斗武斗的激昂,都是现在的我们这一辈人无法切身体会的。即使我目前身陷囹圄,即使我目前身处险地。
  
  主人公石磊,可能是很多处于那个混乱年代青年的代表了,他对什么造反批斗并不热衷,大串联的目的也只是想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更为关键的是找到一个人。而每到一处,参与到各种批斗中的惨烈景象却与他想看到的想要寻找的大相径庭。
  
  现实和梦想,差距不仅仅是一步之遥。尤其是在当今的世界更是如此。
  
  石磊,其实何尝不是现在的大多数人,走出校门,奔向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如校园里描述的美好,而是血淋淋的惨烈画面。于是自我封闭,不愿面对。可是别忘了啊朋友,书中给我们留下的希望,就是那么一辆去往遵义的火车,让书中的石磊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世界。
  
  我们也可以,让我们在青春的站台上找到那开往光明的火车。车上的每个人都会对你说。
  
  上车吧,错不了。


  孩子,穿梭在文革的丛林里
  
  ——读雪屏《大串联》
  
  秦少油
  
  
  
  8年前,逃避军事化管理校园时,我曾和石磊一样,搞过大串联,为期2天。当时怀揣80多元,3碗泡粉,一场录像,以及一个通宵的网吧费,就让我与付特、周振宇、万勇、余xx5弹尽粮绝。不得不返回临川郊野的中学。继续我们当时所谓暗无天日的备考日子。那时,刚刚学《中国近现代史》,不禁相当身亡红卫兵大串联的浪漫和激情。
  
  
  
  现在,我终于读到了这么一本红卫兵串联小说。找到了一个串联小青年——石磊。
  
  
  
  石磊是《大串联》一书的主人公,也许还是作家雪屏的自况。他的这部小说2012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也许是巧合,和电视剧《知青》居然几乎同一时段推出。前几天上海的《东方早报》还刊登了梁晓声先生的访谈,称不能夸大知青的浪漫。文革,好像重新成为一个话题。青少年呢?也许正被人忘记呢!人们只是指责教育体制,却很少看到意识形态那看不见的手。
  
  
  
  不过,在我2004年的串联经历,和石磊所见来说,大串联实在是一件让年青人感到既刺激又紧张的事情。16岁的石磊,从北京出发,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要把革命的种子,神一样的语录普及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参观西安古城墙,游览云冈石窟,远眺长沙橘子洲……今日看来,就是一段神奇的自助游。只是在这一段旅途里,石磊见识了人心的险恶,看到了友谊的脆弱。这本没有什么错,但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来说,毕竟,太早。
  
  
  
  太早懂得做人道理,要么飞黄腾达,要么淡了名利。石磊是后者,所以他的经历尤其刺激,因为他的心得像过山车一样。而他的大串联私心目的也确实更多,他是为了寻找一个他暗恋的女孩秀园。文革是表象,大串联是表象。属于年青人的,注定只有浪漫的爱情和激情的岁月。
  
  
  
  讲到爱情,我也渴望在我的串联生涯中遇到,然而不幸很短。石磊不一样,他和尤反修,江晓彤,杜亦,黎彩英等人一道,其中不少男女懵懂的情愫在。哪个少女不怀春,可惜,雪屏太过于老气了,太重视说理了。把自己说成坚贞不二的爱情圣男。这是我所不喜的。
  
  
  
  这帮人,到处偷鸡摸狗,找革命队友,接待站打秋风,搭便车。路上碰到不少更为激烈的红卫兵。在重庆,在四川,在武汉,大规模的武斗就像原始社会的血拼,丝毫没有人情的味道在里头。
  
  
  
  这是少年的冒险,惊心动魄,甚至于危及自己的生命。好像丛林行走的野兽,少年没有正确的指导,没有了善良的念头,起初是为了探索世界,最终却只是为了生存。那股冲天的热血终于埋进黄土。石磊这批人,甚至于在文革之后,选择沉默,选择遗忘。
  
  
  
  究竟是怎样的冒险,怎样地爱情,让人选择遗忘呢?
  
  
  
  黎彩英,北师大毕业,纯洁的,却有极强的领导欲,串联时被众人抛弃,下乡后,到云南被老头搞大肚子,一辈子就在云南山村终老。
  
  
  
  尤反修,对石磊有好感,但终于和别人结婚,此后遗忘了那段往事。
  
  
  
  石磊,为寻找秀园踏上征途,最后见到了人性的许多黑暗。
  
  
  
  江晓彤,曾经的红卫兵领导,但在武汉革命大誓师,眼见石磊被抓,无动于衷。
  
  
  
  这一路上的黑暗有哪些呢?朋友的妻子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出卖了最可宝贵的朋友。被抛弃的寡妇为了一己私仇,揭发前夫私生活的罪恶。长沙一教师,抱着自己的老婆孩子,拴上哑铃,自沉湘江。
  
  
  
  孩子,穿梭在丛林,见到了让他惊恐的一切。世界——探索出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副样子吗?
  
  
  
  幸而,世上总有善良的人在保存着人性微弱的灯火。就像黑魆魆的森林里那忽闪忽闪的萤火虫,指引着我们继续温暖自己那颗坚硬而冰冷的心。
  
  
  
  一路上,“大串联”的石磊遇见了一个被村主任强奸的上访妇女,那妇女曾给他刻骨铭心的忠告:标语不可信,如果一个地方说坚决打击盗窃抢劫,要小心,说明这个地方治安很有问题。第二个忠告是,要敢于赌咒发誓,这是成功的阶梯,虽然你无须兑现。
  
  
  
  这两个实际的忠告,终于厚黑,石磊终于也没有学到。可是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究竟因此而诞生了多少黑暗的心脏,谁知道呢?
  
  
  
  路上偷人家的玉米,蹭别人的饭吃,对着贫穷的地主后代大师拳脚,抛弃生病的队友,参与老乡会的械斗……这样的冒险,最后剩下什么呢?
  
  
  
  也许什么都没有,是遗忘。人们对于不愉快的记忆总会习惯性忘记。不过,那些参加过红卫兵大串联的孩子,黑暗的心脏究竟还有多少在2012年的今天作恶呢?
  
  
  
  《大串联》,一本图书年代的青少年冒险故事!没有丁丁历险记的梦幻,而只有人性善恶丛林的游走。也许是地狱之旅,也许是饥饿之旅,也许是催熟的过程。孩子,穿梭在文革的丛林,只剩早熟!而早熟,不一定好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cd1ac01010hlp.html


  文\Shirleysays
  
  北岛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未来,关于爱情,关于环游世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在雪屏的小说《大串联》中,我们听到了少男少女梦碎的声音,他们十七岁,走在大串联的路上。
  
  老爸今生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上大学时就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北到西藏、新疆,南到云南、海南岛。那时以搞串联的名义,坐火车不要钱,甚至路上还能遇上好心人管饭,他说。或许在1966年离家出发去串联的人们,多半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行动的目的意义,就像小说中的石磊他们,领略名山大川、革命圣地成为唯一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当然,寻找秀园,是石磊沾满荷尔蒙的小秘密。
  
  《大串联》透过一个十七岁少年石磊的视角,描述了一队少年人在大串联路上的所见所闻,他们的足迹以北京为起点,经山西、四川、贵州、湖南和湖北一线,再现了那个颠覆一切、破坏砸烂的时代里,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个横断面。小说采用现代派的复式结构,一条主线以线性叙述为主,描绘少年们串联沿路的遭遇,另外一条辅线以老年石磊重走串联路为契口,寻访的旧人与串联中遇见的人和事遥相呼应。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背叛”,人生路上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不是说忘就能忘的。何况,在滚动的历史车轮面前,人作为个体,显得何其渺小。除了顺应,别无选择,在良心与道德的拷问之下,我们听到人性底线轰然倒塌的声音,雪屏想要记录的正是特定时代里,人们内心的悲凉与身不由己,从十七岁到六十岁,社会变迁,仍然祈望人性美好,那样世界才会美好。
  
  同样是书写青春情爱,与雪屏以往的作品相比,本书与众不同的格调显而易见。如果说《带我去阿尔泰》和《每个葡萄架下都有一只狐狸等着》写的是少年不识愁之味的为爱痴狂,那么《大串联》中石磊为秀园的终身未娶,守身如玉所表达的却是童话般的纯洁梦境,他用爱情祭奠十七岁的青春。秀园死了,他的梦碎了,童话也就结束了。人生,其实也不过是一场童话,一场梦。
  
  不知从何时起,雪屏在写作语言上不再追求雅致,而是特意去找那么一点点“俗”,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在一堆具有时代特色的“语录天天读,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语言中,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犯什么歹了?”,会让人觉得一群外表装扮老成,内心却青春萌动的少年们活灵活现在站在我们面前。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别人模仿不来的,就像他的《南门脸》。
  
  书中塑造的人物是鲜活的,像颇具心计的江晓彤,得权便得势的黎彩英,以及在爱与痛边缘挣扎的石磊。背叛与出卖,无疑是本书中触及次数最多,也是人性劣根层面最淋漓尽致的表达。在小说的结尾出现的曹大哥被朋友妻子告发的一幕,让我们重新思考,那个时代带来的不仅是物资匮乏,更残酷的是道德底线的全部沦陷,精神家园的一片荒芜,还有伴随石磊终生的噩梦、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感。
  
  《大串联》只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缩影,一个渺小个体的人生重述。尽管雪屏说,“忘却也是人的本能之一”,但是,有些记忆沉浸在骨髓里,是抹不去的DNA。
  


  对于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发生的那场运动,我们该如何评价呢?仅仅看大串联这一历史事件,对和错,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其对当时参与这一历史事件个体来说,对错各有其说吧。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串联耽误了那一代人的青春,给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危害。但是当时那些参加串联的人通过大串联也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玩的不亦乐乎啊...只能说我们都是被整个时代所左右的,当时喜,现在想想又悲了而已。


  得知我在看《大串联》,朋友们自然地聊起了文革的话题。
  有个说法是:当今中国各个阶级、各个层面都在反思文革对中国的影响,它的破坏力完全强于内战,而关于它的思考也会影响所有的后来人。
  我对政治的敏感度向来很低,所以不喜欢聊这样的话题。一来说不清,二来什么也解决不了,说有何用?
  
  正如雪屏写《大串联》,故事中的角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少年,在那个懵懂的年龄恰逢文革,从此走上了不归路。他和他同龄的青年们投身到了当时的火热运动中,在上窜下跳的串联中,不知走过了多少公里路程,喊哑了多少次嗓子,批斗了多少地主和富农,摧毁了多少房屋及田园,当然更不可回避间接和直接地造成了多少冤假错案,导致了无数生命的惨死。而后,他们在残留的岁月中假装已经忘记了这段时光,但真理、良知、理智却无时不刻地刺激着他们脆弱的神经,蚕食着他们剩余的生命岁月……可他们什么都无法改变了!
  为此我深深地感觉愤怒,愤怒于《大串联》中窥见的一点点细节和真相,那已足以让我痛彻心扉!即使40多年前还没有我,即使身边没有人提起,但那段历史,可以被忘记么?
  
  石磊,书中那位性格软弱、但极其善良的少年,他的十七岁充满了热烈的激情,他和两三个好友因为不想沦为大串联队伍头领的“勤务兵”或“当狗使唤的”角色,于是组建了自己的串联队伍,从北京奔赴“毛主席最需要的地方”。那是什么地方,他们其实并不知道。反正火车停到哪,哪里都有某个富农或者地主,他们就整装出发,怀揣红色小本子对当地人进行“彻底的教育和改造”。伴随着这一次长时间离家的伤感和彷徨,他们见证了祖国山河的美丽与平和,是怎样在势不可挡的阶级斗争中变得满目疮痍;农民无法正常劳作,商店被打砸而相继关门;太多“有罪”的人被批斗和羞辱、折磨,直到自杀;公报私仇的事件时时发生……
  为什么人们看到的不是想象的样子?为什么毛主席允许他的指令被执行得如此令人发指?
  石磊迷惑了,但他不敢问也不敢想,曾经一心想做红色革命中的有为战士的信念,也在自己被误解和毒打中彻底崩溃了。
  
  那是一个混乱裹胁暴力的年代,泛滥的激情最终沦为洪水猛兽。所到之处家园不保,人畜灭亡。到底有多少中国人屈死、冤死、惨死在文革中?到底有多少曾经善良和胆怯的人举起了刀枪、彻底疯狂?你知道吗,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少?!
  我们能说他们是刽子手吗?他们难道不也是受害者吗,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内心的阴暗突然被激发,似魔鬼降临人间,无一幸免。
  那,又该惩罚谁呢?是什么让信仰变得成狂妄,是什么纵容事态走向失控,又该由谁来赔偿那一代人失去的芳华、生命,以及重建这个民族最基本的廉耻和道德?
  
  石磊在他六十岁时重走当年走过的路,那些曾经遇到和曾经相助的人都老了、死了,或者根本无从查询,仿佛就没有存在过。他说他不是在赎罪,只是由此走向成熟。但我不认为他已成熟得足以解脱、足以释然,因为他仍然无法面对过去、也无法理解现在。在当今更加令他无所适从的快节奏生活里,一切都显得没有亲情和耐心,他只能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尽力不要和陌生人相见。
  
  不敢正视过去,更无法面对现在,如此的彷徨叫人有种揪心的疼,又这样疼痛的何止是石磊一个呢?
  历史可能会掩藏真相,但它经不住真理的诘问、岁月的洗礼,最终会在某一天某个时辰为我们昭然揭示。我们期待着这一刻的来临,并坚信真理会战胜蒙昧。
  只是,可怜了那整整一代人啊!他们曾经那么神采飞扬、活力无限,他们渴望做命运的主角,却不知为何被烙上永远的罪的图案,永远沦为了生活的龙套……


  一直就很想看关于那个年代的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在看,是要揭露,还是美化,揭露能到什么程度,美化又能到什么程度。在这样不良好的心态下看了这本书。
  就像腰封的一段文字一样: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
  每个人看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立场,对于那段历史不管你是站在大众的角度加以谴责,还是像《生死朗读》的导演斯蒂芬·戴德利一样怀抱怜悯,都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关于历史,我首先想要知道的是真相,较为客观的真相,政客之外的真相。
  但是就有这么一些情况,使得文字不能尽可能的真实。但是如果还有这样题材的书,不管是美化了多少,扭曲了多少,我还是会看,我愿意在各种添加物之间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即便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真相。


  怀旧之旅
  评《大串联》
  
  对于文化大革命,我只有道听途说的份了。文革期间,曾祖父害怕被批斗上吊自尽,爷爷戴上了挨批斗的帽子,记得小时候他给我看过他双手歪歪扭扭的手指头,告诉我那是被人用子弹夹在手指头中间,然后用绳子将手指死命靠紧“靠”出来的。爷爷还告诉我,罪魁是当时村里的革委会领导,我印象中他住在供销社附近,成天喝酒醉醺醺的,让人无法生出恨意;只有像爷爷那样曾经遭受他折磨的人,才会愤愤地点他、骂他。我开始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确实摧残了包括爷爷在内的一大批人,其中的很多人诸如村里的那个醉鬼,不愿意甚至害怕回忆那段历史。这本《大串联》的作者年轻的时候自我评价是“懦弱”,在晚年却勇敢地坦露自己的心声,为我们揭开那个时期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以革命为借口的迫害,亲情因为政治立场不同遭到毁灭,等等。
  
  大串联应该是在文革领袖的直接关注下,年轻的红卫兵们特有的活动了,小时候听三公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参加大串联了,红卫兵集体上北京,一路上免费吃喝,免费坐车,到天安门还看到了毛主席,三公的自豪之情流露于表,那时候的他应该也属于“很纯很天真”的年代,在“革命斗争”结束后,三公返回到原岗位,直到退休。大串联的顺利,可能留下的都是美好,可是在这本《大串联》中的作者,确实经受了与其他红卫兵不一样的经历: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开始批斗了他认为不应该批判的人,后来辗转南下,又被稀里糊涂当了罪犯,最后才一路颠簸保持全身返回北京,一路的折腾竟让他的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从17岁到60岁),他一直不敢去回想那段串联的故事。
  
  事实就是事实,终究要去面对的。作者的坦然也成就了这一本《大串联》,他一方面回忆17岁的大串联之旅,回忆那时候的人和事;一方面夹杂着60岁的怀旧之旅,讲述曾经和他串联的人如今的状况;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总让人多出几分世间的无情和人间的无常。能够大胆地去面对那段历史,已经属于一种勇气;对于事实的揭露,也是一种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地坦荡。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历史告诉我们,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实践,都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且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考验。这个道理全国人民都懂得。因此,我们对未来抱有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怀旧之旅,只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路不再重蹈覆辙。
  


人生路上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不是说忘就能忘的


石磊对秀园朦胧的爱情,象征着美好事物。主人公对初恋的坚守,寄托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谢谢,可这是我惧怕的题材。。。


谎言时代的英雄,在崇高中背负着希望,却恰恰造成了毁灭


你说中国人从文革中都学到了什么呢?进步了还是停顿了?或许麻木了,对自身以外不再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只关注自我,道德底线一再突破,难怪“石磊”六十岁了反而活得和十六岁一样累!
当政者腐,万恶之源。


一个倒退的年代,无比黑暗的时代,人性的所有黑暗面在那段时间全部彻底呈现。所有美好的东西全部要被摧毁。和父亲说起那个时代,他只说,我根本不想再提那个时候的事情!


只是,可怜了那整整一代人啊!他们曾经那么神采飞扬、活力无限,他们渴望做命运的主角,却不知为何被烙上永远的罪的图案,永远沦为了生活的龙套……
——————————
恰如现在对二战纳粹罪行的翻案,大多数血迹都粘在普通人手中,而非真正极权机器的中心“元首”或者“主席”。我们诚然可以将一切罪过推到一个或两个已死的人甚至一个集体(哪怕这个所谓的集体是我们这个国家10%人口的集合)上,而忽略自己在一个恐怖的集体无意识中所客观犯下的罪行,事实上,又有哪一个人可以在噩梦中脱身而出呢?
值得反思的不仅仅是一个主义或者一个党派,一个罪大恶极的元首,或任何一个漩涡中的个体,更值得反思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种族甚至全人类如何串联在一起走向通往毁灭的单行线。


能发我一份吗?


其实 文革的悲剧 早早的在它发生之前20年就开始酝酿了 难道不是么?
绝不是一个领导人或者几个帮派决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
还是
命运决定性格
中国
中国人
文革
文革后
……


有人说,离真实还是有点远。对于我们无从知道。就像石磊他们以为作风不检点的搞破鞋的女人都是妖媚的泼辣的,可是当他们看到真的被冠以破鞋的是一个一脸沉静的女子。到底离真实有多远。那个激情泛滥的年代,到底疯狂到何种程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