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范愉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范愉  

页数:

416  

内容概要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由导论和三个部分组成:导论概括阐述了本项目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及结构。上篇为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建构的理论研究,分别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与理论证成、纠纷解决与社会和谐、权利救济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善治等不同角度为本项目主题奠定理论框架。中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当前社会各种纠纷与纠纷解决中的现状和问题。首先,根据大量数据对当代中国诉讼及纠纷解决进行了全景式的量化分析;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农村土地纠纷、城市社区治理和物业纠纷、商事仲裁的实际运作及转型、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与校园纠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篇着眼于我国当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与完善,针对非诉讼程序立法、司法机关在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行政调解等机制的完善以及群体性侵权案件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由范愉编著。

作者简介

范愉女。汉族。出生于1953年8月,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纠纷解决研究中心(DRRC)主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等校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比较法学、纠纷解决。以及比较司法制度和比较民事诉讼法等。主要研究成果有:《非诉讼纠盼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分别获2008年钱端升法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以及司法部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及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非诉讼程序(ADR)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ADR原理与实务》(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司法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03年;《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l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译著《比较法》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有关法理、比较司法制度、纠纷解决等方面的论文(包括英日文论文)近百篇。

书籍目录

导论 纠纷解决研究:方法与课题
 一、我国纠纷解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纠纷解决研究方法论
 三、分析框架及理论体系
 四、课题及最终成果
上篇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建构:理论框架
第一章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与理论证成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念及其建构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证成
 三、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证法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种创新解释
 四、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特点
 五、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目标
第二章 纠纷解决与社会和谐
 一、和谐的内涵及求“和”的价值观
 二、东西方的纠纷解决文化及差异
 三、当代社会思潮演变
 四、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五、和谐社会的治理与纠纷解决
 六、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几个悖论
第三章 权利救济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救济的概念与方式
 二、权利救济及其机制
 三、权利救济与纠纷解决
第四章 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善治
 一、善治解读
 二、法律局限性的克服与治理之困
 三、纠纷的正当解决是善治的推动力
 四、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善治
中篇 当代中国纠纷解决机制实证研究
第五章 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
 一、诉讼数量的增长与GDP的关系
 二、可能的解释和衡量诉讼量分流的指标
 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分流中的作用
 四、司法政策的作用
 五、法院的公信力对诉讼量的影响
 六、总体分析:纠纷分流到哪里去了
第六章 农村土地纠纷的形势及对策
 一、问题和方法
 二、农村土地纠纷的数量和类型
 三、农村土地纠纷成因分析
 四、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努力与困境
 五、农村土地纠纷解决的对策思考
第七章 社区治理与物业纠纷解决机制——以北京市为基点的调研与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二、“北京物业小区业主自主治理能力调查”分析
 三、“北京市物业小区治理调研”分析
 四、个案分析:美丽园案
 五、物业小区治理与物业纠纷解决机制
 六、司法解释
第八章 我国仲裁机构现状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二、问卷回收情况与样本代表性分析
 三、问卷反映出来的仲裁机构现状
 四、讨论:“国家一社会”框架中的仲裁机构性质问题
 五、结语
第九章 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解决
 一、劳动监察制度实证考察
 二、影响劳动监察制度解纷功能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三、劳动监察制度纠纷解决功能的优化
 四、结语
第十章 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二、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的确立
 三、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的运行实践
 四、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的功能
 五、背景分析
 六、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
 七、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与高校自治
 八、问题、对策与前景
 下篇 对策与建构
第十一章 非诉讼程序法的建构——以《人民调解法》为例
 一、非诉讼程序法的概念与历史
 二、我国现行非诉讼程序法体系
 三、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
 四、个案分析:《人民调解法》的制定
第十二章 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
 一、诉前调解的兴起及背景
 二、诉前调解与司法社会化
 三、诉前调解与司法能动主义
第十三章 行政性解纷机制与行政调解
 一、行政调解与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
 二、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及制度设计
 三、行政调解的困境及重构
第十四章 集团诉讼与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处理
 一、集团诉讼的概念与司法实践
 二、侵权集团诉讼
 三、大规模侵权事件的非诉讼处理——三鹿奶粉案解析
 四、侵权法与集团诉讼
参考文献
附录项目成果目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四、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毋庸置疑,今天,在社会治理、资源分配以及纠纷解决机制、程序的设计中追求和谐,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向。尽管传统文化仍然会对具体的制度设计、途径的选择和社会主体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并不必然成为中国人实现法治的精神和实践障碍。 法治不仅是一种现代社会治理的理念,也是由具体的制度、实践、观念(法律意识)、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体制;同时,法治又是通过这些理念和制度由此达到的理想目标和社会秩序,法治的理想应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是有序、稳定和合理的,同时充满了差异、分歧、矛盾、活力和发展的契机。法律、法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本质上是法与秩序的关系,法律本身意味着规范和秩序,以建立、维护和发展法治秩序为宗旨。因此,法治意味着对权利(义务)作出界定、保护和制约;意味着守法和依法办事,意味着对动乱、混乱、战争、暴力以及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与统一、稳定、协调与和谐本质上不可分离。然而,“和谐”本身又是对法治秩序的一种质韵规定和描述,其基本要求是: 第一,和谐意味着公平与正义,法治秩序应该是以内部的和谐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强权与压制之上的。也就是说,应该通过一套民主的、开放的体制,使各种利益和意见能够平等、自由地表达和交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的博弈达到相对的协调和平衡,形成良好和公平的规则,建立相对公正的秩序,实现和谐的状态,而不是以剥夺、压制或简单的多数强制达到和谐与统一。无论是政治问题、利益之争,还是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都可以通过民主的程序和协商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一致和公正。 第二,和谐意味着有序和高效,维系社会和谐主要应依赖于社会主体的共识与向心力,而不是单纯依靠成本极高的外力、强制力(力度)和技术手段,也不是依靠弱肉强食的实力较量。制度和秩序内部的凝聚力应明显高于其内耗和破坏性力量。为此,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包括执法与守法的机制与社会环境。社会成员应该对这一机制的各种制度、程序、组织机构、理念和政策持基本认同的立场,愿意积极促进其不断完善和改革,而不是以消极或反抗的态度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腐蚀、规避、抗争与挑战。


编辑推荐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证法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善治等论证,体现了当前我国纠纷解决研究的理论水准,作出了学术贡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PDF格式下载



当论文材料用的,范愉是多元化纠纷的权威人物!


范愉新作,推荐


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专著,经导师推荐的,还不错,


还没来得及详细阅读,感觉专业人士看的,物流很快,服务较好


范老师的书写的很好


质量好。但内容还木有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