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价值理论重构与市场规律探析

原玉廷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原玉廷  

页数:

226  

内容概要

  本书收集的足作者关于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第一篇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复合价值论”的理论命题;第二篇对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市场运动的主体、基本范畴、基本矛盾、基本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出市场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三篇在对我国市场化进程做出总体判断的同时,提出完善市场经济的政策建议;第四篇以制度变迁和机制创新为视角,对我国土地市场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城市土地管理实行“三权分离”等改革主张。
  

作者简介

  原玉廷,男,1953年生,山西省河津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就读于山西省教育学院、厦门大学、西北大学、中央党校。现任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应用经济学首席学科带头人、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主任。曾任山西省教育学院政治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汾西县剐县长、山西省教育学院科技处处长、太原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社会兼职: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山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近年来主要从事土地制度建设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10多项。曾获得山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主编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研究》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和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分配·权力与和谐社会》(副主编)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和山西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经济问题前沿》教材建设与研究性学习获山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篇价值理论重构
 第一章劳动价值论:亟须拓展的研究空间
  一、劳动概念有待进一步扩展
  二、使用价值概念需要重新认识
  三、价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四、货币形态的发展有规律可循
  五、价值规律的表述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二章价值规律:需要澄清的理论疑点
  一、是价值规律还是价格规律?
  二、价格是否总是围绕价值波动?
  三、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否相等?
 第三章价值与价格:有待深化的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的前人对价值和价格的论述
  二、马克思价值学说的贡献与缺陷
  三、关于价值理论的两点补充
 第四章价值流失:区域交换中的价值测算
  一、价值流失:假定条件和特定含义
  二、价值流失的种类
  三、价值流失的原因及其后果
  .四、价值流失的测算方法
 第五章复合价值论:物品效用与劳动耗费的辩证统一
  一、劳动价值论:由具体综合走向抽象单一的学术路径
  二、效用价值论:针对劳动价值论提出的价值学说
  三、复合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整合
  四、复合价值论的理论框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二篇市场运动规律探析
 第六章市场发展演变规律:四次大回环
  一、第一次大回环:部落际市场→部落市场→区域市场
  二、第二次大回环:区域市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
  三、第三次大回环:国内市场→世界市场→自由竞争市场
  四、第四次大回环:国内垄断市场→国际垄断市场→国家垄断市场
 第七章市场主体:企业、家户与政府
  一、企业与家户的关系
  二、企业与企业的关系
  三、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四、市场内部的主体关系
  五、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第八章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价格
  一、价格范畴的复杂性及其变化规律
  二、价格范畴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三、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首推机制
  四、价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九章市场运动的基本矛盾:供求矛盾
  一、供求矛盾的地位与作用
  二、消费品市场的供求矛盾
  三、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矛盾
  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
  五、金融市场的供求矛盾
  六、技术市场的供求矛盾
 第十章市场运动的基本功能
  一、市场的价值实现功能
  二、市场的利益调整功能
  三、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四、市场的刺激诱导功能
  五、市场的财货集散功能
  六、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
  七、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八、市场的自我完善功能
 第十一章市场运动规律体系
  一、市场客体发展变化规律
  二、市场主体发展变化规律
  三、市场载体发展变化规律
  四、市场机体发展变化规律
  五、市场机制运行规律
 第十二章市场化进程: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动态
  二、我国市场发育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对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总体判断
  四、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具体分析
  五、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
  六、市场化程度的国际比较
  七、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展望及建议
 第十三章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一、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二、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
  三、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几个问题
 第十四章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种理论思路
  二、现代产权理论
  三、公司治理结构
  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
  五、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六、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四个突破”与“七项措施
 第十五章股票市场的建设历程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变化
  三、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分析
  四、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十大趋势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综合调节系统
  一、宏观调节主体的层次、功能及特征
  二、宏观调节的主体结构及“三层双向调节系统”
  三、“三层双向调节系统”的传导机制及功能
  四、建立三层双向调节系统的意义
 第十七章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缺陷及完善
  一、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两个阶段、三大转变
  二、城市土地管理体制运行:现状与缺陷
  三、城市国有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与完善
 第十八章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一、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与变革
  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问题和缺陷
  三、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重塑与收益分配格局的界定
 第十九章城市土地管理:“三权分离”与土地收益分配
  一、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依据:马克思地租理论
  二、城市土地“三权分离”与土地收益分配
  三、绝对地租归中央人民政府
  四、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归地方人民政府
  五、平均利润归城市土地的投资者
 第二十章农村土地市场建设:问题与对策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市场的特点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必要性
  三、农村土地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五、农村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
  六、培育农村土地市场的思路与对策
 第二十一章城市土地市场建设:供求与价格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二、城市土地的供给: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
  三、城市土地的需求: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增长
  四、城市土地市场
  五、城市土地价格
 第二十二章城市土地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一、城市土地所有制变革:产权界定与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使用权的出租和转让
  三、城市土地市场化建设:土地储备与招标拍卖
  四、城市土地经营: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规范运作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供求关系的复杂性  供求关系是从商品使用价值中派生出来的价格因素。供求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供给的复杂性。供给的复杂性主要来自供给的规模、供给的结构和供给的方式。  首先是供给的规模。供给规模大小取决于四个因素:(1)自然资源状况。自然资源丰裕或贫瘠对于供给规模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自然资源丰富,产品可供量较大,否则可能较小。(2)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决定供给规模的主要因素。生产方式越先进,商品可供量越大,否则,越小。(3)资金规模。资金规模是指一定时期用于商品生产的投资总额。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资金规模越大,商品供给量也越大;否则,越小。(4)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生产的技术构成。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从而商品供给规模也越大;否则,越小。供给规模的大小,对商品价值的波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社会有效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规模越大,价格下跌的幅度越大;否则,越小。  其次是供给的结构,供给结构是指一定时期社会所能提供的各种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一方面由产业结构决定;另一方面受消费结构制约。供给结构的直接形式是产品结构。由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而供给结构或产品结构呈动态走势。然而,无论其如何发展变化,几乎每次演化或调整都与价格调整相伴随。新的价格体系的确立,既可以认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  最后是供给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商品供应,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是各不相同的。迄今为止有两个方法:一是指令性分配,二是通过市场交换。一般来说,计划经济多采取指令性分配,而市场经济多采取市场交换。无论是单一的指令性分配还是纯粹的市场交换,其价格都是比较统一的,而指令性分配和市场交换交替使用或同时运用,势必造成价格混乱。这种混乱不是客观必然,而是人为造成的。我国目前经济秩序的某些混乱,不能说与供给方式改革的失误毫无关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应将供给方式改革作为重点。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价值理论重构与市场规律探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