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研究

陈和 等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和 等著  

页数:

137  

字数:

150000  

内容概要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研究——企业理论的新视角》扩展了“进入权”内涵,将“进入权”扩展为企业的治理机制和长期的制度安排机制,并对企业家是否给予员工进入权以及给予进入权的程度进行了数学推导。在此基础上,运用关键性资源理论,初步构建起一个以“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的关于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治理模型,并将HCIF的治理归纳为“企业家通过控制企业事前的关键性资源的进入权从而协调企业事后的关键性资源所有者”。

作者简介

  陈和,1979年生,安徽马鞍山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现代产业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产业经济,在《中国工业经济》、《新华文摘》、《南京社会科学》、《改革》、《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学报》等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广州市白云区民间智库成员,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口、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及多项政府、企业横向课题。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书的贡献与创新
第2章 综述
2.1 对HCIF之前的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的简要回顾
2.1.1 对企业发展历程的回顾
2.1.2 对企业理论的回顾
2.1.3 对公司治理的回顾
2.2 HCIF的兴起与挑战
2.2.1 HCIF的兴起
2.2.2 重新审视人力资本
2.2.3 HCIF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2.3 拉詹和津加莱斯的回应:“关键性资源理论”
2.3.1 对企业理论的回应
2 3.2 对公司治理的回应
2.3.3 关键性资源理论的意义
2.4 来自“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
2.5 小结
第3章 关键性资源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对“进人权”的扩展与模型构建
3.1 企业关键性资源的构成与演进
3.1.1 资本家
3.1.2 工人/普通劳动者
3.1.3 企业家
3.1.4 经理/管理者
3.1.5 核心雇员
3.2 “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3.2.1 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3.2.2 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途径
3.3 关键性资源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对“进入权”概念的扩展
3.3.1 拉詹和津加莱斯的贡献与局限
3.3.2 对“进人权”内涵的扩展
3.3.3 对何时给予进入权的判断
3.3.4 子模型分析
3.3.5 一般模型
3.3.6 HCIF的治理
3.4 小结
第4章 模型的运用:一个HCIF并购的视角
4.1 HCIF并购出现的问题:人力资本流失
4.2 进入权与HCIF并购,
4.3 HCIF并购模型
4.4 HCIF并购出现的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公司制下的HCIF的治理研究
5.1 HCIF的治理模式分类
5.2 给予进入权的方式
5.2.1 直接给予进入权: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
5.2.2 赋予人力资本自主权:一种变相的进入权
5.2.3 增加进入权:职务晋升
5.2.4 对“进入权”通道的疏通
5.2.5 对未来的进入权:长期契约
5.3 公司制HCIF治理中的问题
5.3.1 职务晋升存在局限
5.3.2 两种激励机制发生冲突
5.3.3 市场/行业因素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合伙制下的HCⅢ治理研究
6.1 为什么仍然存在合伙制.
6.2 合伙制存在的必要性:人力资本与专业服务的特性分析
6.2.1 人力资本
6.2.2 专业服务业的特点
6.3 合伙制的本质
6.3.1 内部人控制
6.3.2 无限连带责任
6.4 关键性资源理论
6.4.1 “晋升或走人”机制
6.4.2 利润分享机制
6.4.3 关键性资源理论的解释
6.5 “进入权”的局限:基于合伙制的视角
6.5.1 两种激励机制的冲突
6.5.2 同事监督的困难性
6.6 小结
附录:从三国故事看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治理(三部曲)
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研究 PDF格式下载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研究:企业理论的新视角 》一书的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陈和副教授。本书将“关键性资源”的进入权扩展到人力资本的激励上来,并从“进入权”给予的角度分析公司制与合伙制HCIF如何实现人力资本的治理与并购,从而力图打通关键性资源理论与激励的内部关系。书中最后部分中的三国比喻,写的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