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童话

季红真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者:

季红真  

页数:

385  

前言

我们的童年 莫言 早就听说季红真写了一部小说,心中充满了期待,但一直没能见到庐山真面目。现在,这部洋洋五十万言的小说终于摆在了我的面前,一鼓作气读完,诸多感想,拥堵心头,一时不知该从何处谈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季红真就以滔滔江河般的文章,在批评界扬名立万,之后几十年,著述不断,高论迭出,近几年又进入高校,教书课徒,这样一个人物,到底能写出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我想不仅仅是我,许多人会与我一样,心中充满了期待。 就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一做梦总是回到童年一样,季红真这部小说写的也是童年之梦;就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作家拿起笔来,总是好写“文革”记忆一样,季红真这部小说写的也是“文革”记忆;就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的童年梦总是噩梦一样,季红真这本小说里记述的也是童年噩梦;就像关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少年,依然会有卑微的欢乐一样,我们这些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人,也都曾体验过一种带有几分邪恶意味的欢乐,这部小说中那些少年们与我们一样。他们就是我们。 小说中的主人公于思虽然是个男孩,但他实际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合。虽然这部小说发生在一个很像长春的北方城市,但这个小说中的城市代表着中国所有的城市,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如此众多的人,却在一个人的导演下,扮演着几种类型的角色,上演着差不多同样的戏剧,这实在也是一个奇迹。 季红真是批评家,但这部小说证明她也是一个很好的作家。她描写环境的能力,营造氛围的能力,塑造人物的能力都是一流的,尤其是描写小孩子那种细微的心理和生理感觉时的准确,更令我自愧不如。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经常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经历,那个于思,就是我啊,尽管我生在农村,他生在城市,尽管我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是知识分子。 季红真在这部小说里写了很多好人,如于思的父母,于思的邻居李家伦和他的女朋友楚冰。她还写了很多的好孩子,如会拉琴却早夭的小丹,红颜薄命的罗伊洛,于思的哥哥于省。她也写了一些坏孩子,一些坏人;但这些坏人在季红真笔下都是可怜的、令人同情的;那些坏孩子,虽然干了一些坏事,但却都带着几分可爱。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季红真这部小说的贡献就是把对人的宽容、同情和理解,贯彻到小说的字里行间。也许,这也才是那个时期人性的本来面貌。 “文革”爆发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当时的儿童,如今已进入白发苍苍的老境,读《童年》不由地忆起童年,尽管“往事并不如烟”,但也有“神马都是浮云”之感喟,我们的童年时代已成为历史,而我们也即将成为历史人物。 这只是读《童年》的一些凌乱感想,不敢充序啊!

内容概要

  《童话》由季红真编著。
  一条寻常的街道,划开大学区与市民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群相安无事地和睦相处。十岁的于思和他的伙伴们无事忙地欢享着童年。然而,平静的生活一夜之间混乱不堪起来:学生们不上课了,大人们不上工了,“好人”遭遇迫害,“坏人”颐指气使。哥哥离家追求真理,他爱慕的女孩成了别人的女朋友;自己的小伙伴一个个夭折,剩下孤单的他茫然无助;暴力、死亡、乱伦、背叛、告密、侮辱和损害、青春和鲜血……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文革”乱世中,于思和他的伙伴们过早地进入了成人的世界,完成了这一代人特殊的成人礼。
  《童话》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希望孩子们也喜欢。但愿爱听故事的人欣赏故事,喜欢思想的人理解思想。

作者简介

  季红真,1955年2月生于浙江丽水。当过农工、印刷工,毕业于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出版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等十种,获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1988年当代文学研究奖”等9项。

书籍目录

序言 我们的童年 莫言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后记 故事来找我 季红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 他又一次看见了那座红房子。它坐落在一片土岗上,被树木包围得密密实实的。雾气太大,离得又远,他看不真切那栋房子的全部,只能隐约看见几个圆锥形的红色屋顶,紧紧地挤在一起,下面只露出一小截暗红色的墙。那房屋的形状有些像古代的城堡,又像是用积木搭起来的。他很想到那房屋里去看一看。他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看见这栋房子了。他呆呆地望着那屋顶,过了好长时间。 他想或许可以找到一条路,通往那座房子。于是,他试着走进树林。林子很密,长满了灌木丛。他刚用双手分开树枝,树枝立即像墙一样合到一起。他一次一次地分开树枝,树枝一次又一次地合拢,像水像风一样不可分割。脚下有许多草藤绊着,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好不容易拔出一只脚,另一只脚又被缠住了。抬头再看那红屋顶,已经毫无踪影。没有办法,他只好退回原处,这才又看见远处那红色的屋顶。仍然被树木包围着,仍然被雾气缭绕着,远远地看不真切。他有些着急,想在林子里再探一探,或许可以找到一块树木稀疏的地方。突然,一阵巨大的声响,惊得他浑身发抖,他觉得整个天地都随着这声音抖动起来…… 一 于思睁开眼睛,发现屋里只有自己一个人。看看墙上的挂钟,时针指在一点钟。两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外面响着雷声,天阴得厉害。爸从外面搬了这座钟走进来,放在书桌上,还碰碎了一个陶土的罐。爸对他说:“这是给你买的,要上学念书去了,别迟到。”一点钟,是他每天上学的时间,应该到学校去了。他急忙爬起来,穿上衣服,去找自己的书包。走到书桌前的时候,他发现桌上有一小堆爆米花。这才想起,今天下午老师要去开会,学校不上课。吃过午饭的时候,爸从他的黑色人造革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纸包,一边把里面的爆米花倒在桌上,一边对他说:“下午你睡觉,睡醒了就吃爆米花,在家里玩儿,别出去疯跑。” 一股慵懒突然传遍全身,他重新躺到床上,闭上眼睛。想再看一看那座奇怪的红房子。可是,不但房子看不见了,连树林山冈田野,还有缭绕着那房子的云雾也全都看不见了。他心里有些懊丧,顺手去摸桌上的爆米花,抓起一把,一颗一颗地扔进嘴里。不大一会儿工夫,一小堆爆米花就被他吃完了。他不知道应该再干些什么,不由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分针才走了三个格多一点,要等到它再走五圈,六点钟的时候,哥哥放学回来才能把门打开。家里一共有三把钥匙,爸、妈和哥每人各一把。只有他们当中的一个回来开了门,于思才能出去玩。想到这里,他烦躁起来,觉得自己在这屋里已经关了一千年。窗外传来打镲的声音。他爬到窗台上,把脸贴在窗玻璃上朝外望,脸上凉丝丝的很舒服。他看见收破烂儿的老郝头儿,推了一辆排子车从街东头走过来。走几步,就停下车子打两下镲,那镲的声音很清脆,勾得他心痒难熬。看看挂钟,分针慢慢地才又走了一个格。 不能在屋里再待下去了,他觉得脑袋发涨,快要爆炸了。他推开阳台的门,在放杂物的角落里翻出一根绳子,熟练地把绳子的一头系在阳台的扶手上,另一头扔到阳台外面,顺势往下一滑,落在一楼小坏家的鸡窝上。听着不大不小的一声响,鸡窝被踩塌了。这一切正巧被对面楼里的老范太太看个清楚,老范太太是吃斋念佛的人,一辈子不管闲事,长这么大还没有和人吵过架。她急忙把老花镜戴上,低下头顾自纳鞋底,慌乱中锥子扎破了手,一滴血染红了包鞋底的白布。 于思吃了一惊,镇静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两条腿被埋在砖石堆里。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扒开碎砖头和干泥巴,抽出脚来。他知道闯祸了,如果被告到妈那,准得挨一顿胖揍。他急急忙忙拍了拍身上的土,朝楼后跑去。他跑得很快,直喘粗气。直到终于走不动的时候才停住脚,发现自己正站在广场旁那栋古怪的小灰楼跟前。 一阵琴声从小楼里传出来。于思高兴极了,觉得小鸡儿有点痒痒,而且传到背后,连耳朵都跟着痒了起来。他跳过矮墙,绕过密密匝匝的玫瑰丛,走到那小楼的窗户前。一股暖烘烘的香气,从窗户缝隙里飘出来,他觉得头有点晕。他踮起脚,眼睛刚好够着窗玻璃。透过白色的窗纱,他看见一个又瘦又小的干巴老头儿,穿了对襟的白褂子,正在弹一架大木琴。边上的茶几上点着一炷香,香烟绕着圈升起来,在房间里飘散。小老头背后的墙边立着一个黑红色的木架子,弯弯曲曲的格子里放着几件奇形怪状的青绿色铁家伙。他知道那是青铜器,是爸告诉他的。小老头儿的两只手像两只鸡爪子,皮绷得紧紧的,上面有青筋蹦起来。长长的指甲拨着琴弦,发出像流水一样的响声,小老头儿的胡子便随了那流水声微微地抖动起来。 于思认识这小老头儿。他姓罗,是教授,也是爸的老师。去年爸生病的时候,他还拎着一只鸡来看爸,爸管他叫罗老。那琴他也知道,叫筝。有一次,于思随哥到他们学校去玩儿的时候,在校乐队的活动室里看见的。那天在那儿弹琴的是罗老的女儿,叫罗伊洛,是哥的同学。她很瘦很瘦,也很美很美。一条大辫子一直垂到屁股上,脑门儿上还有一排头发帘。小金的姐小桑也留着那么一排,她说那叫刘海儿。罗伊洛好像老在发愁,眉毛拧在一起。偶尔笑起来的时候,脸上还有一对小酒窝。于思老是觉得那两个小坑里,会有水流出来。直到他的后脑勺被一个又黑又棒的人使劲拍了一下,他才吓得把眼睛移开。小老头儿的手抖了一下,抬头看看窗户。于思急忙把头低下来,直到琴声又响起来,他才又抬起头。流水的声音急了,像一条大河在哗哗流淌。许多年以后,于思仍然记得这流水的声音,这声音使他想起那座奇怪的红房子。 屋里多了一个人,罗伊洛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进来。坐在一把椅子上,手里捧了一杯茶,看她爸弹琴。她穿了一件大襟的粉红色小袄,照得本来白得没有血色的脸,也粉扑扑的。于思有些奇怪,罗伊洛和哥是同学,哥上学去了,她咋待在家里?正想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罗伊洛起身去开门,进来两个人。一个是街东的许娘,她专门给人做衣服。于思跟妈到她家去过。那是两间又矮又黑的小屋,有一半在地底下。回来的时候,妈说,许娘人好,给人做衣服从来不贪料子。另一个人是许娘的儿子,是北方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是著名的诗人。好像叫什么哲。对,叫许亦哲。于思记得在大学的新年联欢会上,他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其中有一句是“春天是母亲的笑容,荡漾在青山绿水之间”。于思听不太懂,问哥:母亲的笑容怎么会在青山绿水中?哥笑着说:“这还不懂,是比喻。”还有一句是,“党啊!祖国啊!我是你怀中的赤子。”于思问哥啥叫赤子,哥笑了,说就是光屁股的孩子。许亦哲长得挺好的,上嘴唇上已经长出一层小绒毛,咋也和光腚的孩子对不上号,于思觉得他傻得可笑,那么大人了,还说自己是光腚的孩子。 罗伊洛突然红了脸,站起来用手捏着辫子,来回晃着身子,眼睛看着地。许亦哲也低着头,手里拿着一本杂志,来回摆弄着。罗伊洛朝西屋说了一句:“妈!许娘来了。”罗老的老伴从西屋走出来,应声道:“呦,你们来了,怪稀罕的,快坐下。”许娘说:“不了,您要的旗袍给您做出来了,您试试,看可身不?”说着顺手从胳肢窝底下抽出一个花包袱抖搂开,拿出一件黑色的长褂子。那衣服有点发亮,于思想这大概就是绸子。罗老太太把衣服接过来,拉着许娘进了西屋。罗老也站起来进了东屋。许亦哲结结巴巴地说:“伊洛,这本《寸草》杂志送给你,里面有我写的一首小诗,写得不好,请多提意见。”罗伊洛接过书,并不看,顺手放在桌子上说:“我不咋懂诗。”一阵风刮过来,砰的一下把门给撞上了。于思吓了一跳,屋里的两个人也吓了一跳。东屋传出罗老拉得很长的声音,那声音亮堂劲道儿,好像不是从那个干瘦的身体里发出来的:“伊洛——”罗伊洛答应道:“干啥?爹。”罗老的声音透着严厉:“为什么把门关上?”罗伊洛的声音很轻,还带着点撒娇地说:“哪儿呀,不是我关的,是风吹的。”许亦哲的脸更白了,抬头看了一眼东屋,匆忙把那本杂志拿起来,然后又哆嗦着放下,脸上一下子红起来。 于思觉得他的样子很可怜,也很可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一下可把罗伊洛吓得够戗,冲着窗户大叫:“谁,谁在那?”于思赶忙朝矮墙跑去。只听得咔嚓一声,腿上疼了起来。他顾不上揉,一口气跑到街上。看看后面没有人追来,这才停下脚步,低头看腿上的疼处。裤子被玫瑰枝条扯开了一个大口子,腿上也划出了一道大口子,有小血珠沁出来。他用手抹去血珠,用力揉了揉腿,觉得不太疼了。只是裤子破了,妈看见肯定要责问,说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挨打,这使他有些沮丧。反正也没有办法了,管他呢!他顺手从路边抄起一根小棍儿,摇摇晃晃地数着石头往前走。

后记

故事来找我 季红真 这是一部成长小说,一部特殊年代中少年们命运与经历的浓缩。故事都是听来的,感觉是自己的。人物故事发生在天南地北,却把环境设定在东北,因为那里的文化与人物特色鲜明,最适宜传奇的生长;那里的语言质朴生动,举世无双,最接近福科所谓的原始存在。 环境是一条普通街道辐射出去的街区,勾连着繁华的都市与乡村,也因此而重合了最原始的文化与最现代的文明,使历史由不同信仰与口音的人物们演义出来。民间的记忆是所有故事叙事的心理基础,人物多数是普通市民,还原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便是笔者最大的心愿。不幸与幸运都是历史魔杖的非理性作用,偶然性操控着所有人的生命轨迹。我没有反思历史的雄心,只是写下我的疑惑,绝大多数人都不坏,为什么就发生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我以这样的方式,祭奠所有童年的朋友,也祭奠自己莫名其妙、混沌的少年时代。人物塑造如鲁迅所谓的“杂取”,但心理的逻辑则力求普遍的真实,理解所有人行为的心灵奥秘,说明我潜在地具备他们每个人的素质,如果处于那样的特殊情境,保不准我也会那样做。因此所有的人物都是我自己,或者说都是我孕育出来的孩子,我爱他们每一个人。 这样的街道在全国到处都是,从最小的乡镇到最大的都市,都有这样灰扑扑的街道,自然形成大同小异的格局,集中居住着文化遗民一样的手艺人,他们的生命故事最具有传奇性,边缘的处境与被遗忘的命运,都使我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因为我早年的同学不少来自这样的街道里不规则的房屋中。而大学则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遍布于所有的大城市,形形色色的知识者背负着不同的思想背景,集中在这样整齐规划、平地拔起的空间中。我熟悉这样的空间,也熟悉这些空间中的各色人等。像海市蜃楼一样的思想被物质化,而时间形式也由此累积起历史的各种孑遗。在一个城乡结合部、居民来源成分复杂的街区,最适宜观照浩劫中的各种精神现象,而对于民间思想的特殊兴趣,也是我构思的重心所在。 “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一场浩劫,就像所有的浩劫一样,是一次文明的毁灭。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次文明的毁灭,自然灾害、战争、瘟疫都是它极端的形式。而我只经历过这一次,所以只能以它为想象的场景,思考人与文明的关系。本书的叙事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到一九六九年大规模的下乡结束,前后三年正是这场浩劫最混乱残酷的岁月,这一次文明毁灭的方式也因此而特色明显。在所有的毁灭中,都有三种人是最倒霉的,女人、孩子和知识分子,体质决定了他们是永远的弱势群体,需要文明的制度保护。拿破仑在一次撤退中说,’让学者和驴子走在队伍的中间。这很人道,在轻蔑中还有保护的动机。而“文革”中的知识分子则连这样屈辱的保护措施都没有,他们被赤裸裸地推向前沿,遭遇所有的磨难,承担所有的危机。女人则是永远的牺牲品,以身体而遭遇人性的罪恶,以母性的本能而自愿献祭。动乱中的孩子则几乎是自生自灭一样的存在,最体现生命的脆弱。然而,动乱也使民族的脊梁在毁灭的废墟中凸显出来,而且是超越阶级、阶层与性别的,使断裂的历史重新接续与延展。这也是一代人特殊的成人礼仪式,在混乱的反叛中,以自己的方式完成文化的认同,自然地成长出理性的思维。 在这部以成长为主线的小说中,所有的人都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但是死亡并不仅仅是悲剧的性质,也是解脱与升华,是消弭仇恨的精神超度,中国人所谓人死为大,是具有宗教意味的生命信仰。非正常的死亡是动荡时代的普遍现象,当生不如死的境地成为所有人的现实,死亡就是追寻幸福唯一的逃亡之路。何况民间原有关于来世的想象,对死后世界的希望是抗拒残酷现实的情感力量。特别是那些偶然逝去、生命戛然而止的孩子们,他们几乎就是我前半生不可磨灭的创伤记忆,每一个人都有原形,甚至每一种死法都有真人真事的根据。我以后设的叙事探寻他们死亡的意义,以及他们对于死亡明确或无意识的理解。但不是哀辞,是迟到的送别,也是祝祷所有新生的特殊方式。因此这不是一部悲观的死亡之书,而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新生之书。 本书是以一个无事忙的男孩子的视角,观察、倾听、体验动荡时代的世界人生,因此也是一部男人之书,是我所理解的男人之书。对成人世界的好奇,是孩子们参与历史的基本动机,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男人的历史,我们所谓的文明也是父权制度的文明,男孩子和文明的关系,是每一代人都要面对的基本情景,因此就是历史不断演练循环的形式。虽然是写一时一地的生命故事,但是推想所有的时代大致如此,成长因此成为永恒的人性问题,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故采用了九章九节的结构,九九归一是中国人归纳循环的基本形式。“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机缘,使一代人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时间形式的混乱则使他们有可能观看到丰富的人间戏剧。所有的人物既是演员又是看客,既有着善良的本性,又承担着人性的弱点,在一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中,被文化偏见导演着生命不可避免的悲剧。于思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是终于练习不掉柔软,在别无选择的命运中,只能以逃避的方式寻找彼岸。认同的危机是所有人成长中最基本的心理症结,男人尤其严重,只有在与现实的心理疏离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门,宿命的意味因此而超越了时代与血缘和社会关系等等具体的因素,具有精神归宿的必然。当然,这是我的自我期许,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我心里也没底,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贯穿长达十年的写作日程。 能够写成这样一本书,应该感谢一生中所有信任我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隐秘毫无掩饰地展露给我,使我获得丰富的素材,有了花木可以移栽嫁接,所有的人物故事便以新的面目获得想象的生命。特别是那些调皮的男孩子,他们最真实生动地呈现了男性本真生命的基本奥秘。作为最好的听众,我从来没有打过小汇报,因此而精通熟悉他们所有的“劣迹”。尤其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家人,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先生,是我地方志和口语的顾问。儿子的出生激活了我封存的童年感觉,叙述和他一起成长。这部男人之书中处于背景中的所有母亲,都使我感同身受。因此这部男人之书的潜在文本是一部母亲之书,是我献给所有母亲的颂歌,她们在毁灭中承受着种种的苦难,却以深厚的底色和土地一起包孕承载着文明的基础,使每一次毁灭之后,重构与新生成为可能。 臧永清先生的魄力使这本放了十几年的书稿得以面世,成为一个跨世纪的叙事现象;张晶女士以她的认真仔细校看了所有的文字,在此一并致谢。 2011年尾记于和平里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季红真是批评家,但这部小说证明她也是一个很好的作家。她描写环境的能力,营造氛围的能力,塑造人物的能力都是一流的,尤其是描写小孩子那种细微的心理和生理感觉时的准确,更令我自愧不如。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经常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经历,那个于思,就是我啊,尽管我生在农村他生在城市,尽管我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是知识分子。 ——著名作家 莫言


编辑推荐

《童话》是一部成长小说,一部特殊年代中少年们命运与经历的浓缩。是以一个无事忙的男孩子的视角,观察、倾听、体验动荡时代的世界人生,因此也是一部男人之书。 《童话》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希望孩子们也喜欢。但愿爱听故事的人欣赏故事,喜欢思想的人理解思想。在这部以成长为主线的小说中,所有的人都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但是死亡并不仅仅是悲剧的性质,也是解脱与升华,是消弭仇恨的精神超度,中国人所谓人死为大,是具有宗教意味的生命信仰。非正常的死亡是动荡时代的普遍现象,当生不如死的境地成为所有人的现实,死亡就是追寻幸福唯一的逃亡之路。何况民间原有关于来世的想象,对死后世界的希望是抗拒残酷现实的情感力量。

名人推荐

季红真是批评家,但这部小说证明她也是一个很好的作家。她描写环境的能力,营造氛围的能力,塑造人物的能力都是一流的,尤其是描写小孩子那种细微的心理和生理感觉时的准确,更令我自愧不如。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经常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经历,那个于思,就是我啊,尽管我生在农村他生在城市,尽管我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是知识分子。 ——著名作家 莫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童话 PDF格式下载



包装很好,书也很好,物流超快、、、


值得看哦!谢谢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大力推荐


描写了文革年代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以儿童视角记录了一个孩子身体成长过程中所见到的一些事情,但不能归类为成长小说,到结尾主人公也没有精神的成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