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

陈可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1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

陈可  

页数:

304  

Tag标签:

无  

前言

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也许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将艺术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让自己彻底地消失在作品的背后,视私生活为“绝对珍贵,不可让渡的地方”;另一种则愿意在作品之外,以文字或别的方式披露自身的经历与认知。通常说来,前者更具精英主义的作风,主体本身的匿名状态也为其作品留下更多联想的空间;不过,如果在后者的行动中并无自恋与轻率的成分,那就要另当别论。“写自传是可以让人摒弃虚荣、推进自我认识的工程”,这是苏珊·桑塔格在评价一位波兰诗人的散文集时说过的话,而陈可的这本书显然含有这样的自我诉求,书里的文字如同她的插图一样,来得恬淡、细碎、稚拙,有别于她绘画艺术中浓郁的童话色彩。不过,在这些她自称“流水账”的记述之中,一点儿也不缺乏明晰的脉络、生动的细节和抒情的涟漪。这并非要证实或炫示她个人的文学才能,而是出于一种反观自我的内在需要,以及对纯真时光的眷念,对诸多人事的感恩式铭记:“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看见路边闪亮的贝壳、石子儿、玻璃球……就忍不住弯腰捡到挂在臂上的篮子里,但篮子底下似乎有个大洞,捡到的东西不停地漏下去,最后可能两手空空,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一路遇见的人,发生的故事,才是人生的珍宝。”当一个人回忆自己的童年与少女时代,其结果就会是:书中有太多的第一次。是的,第一次具体的疼痛(三岁前被啄食的鸡伤到了手指),第一次明确的记事(傍晚的灯光球场,敏感的视觉禀赋),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春情萌动,第一次做展览,第一次作品拍出高价(感觉“像一个暴露在舞台强光下的演员”),第一次去看巴塞尔博览会(“想想艺术家劳神费力,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从巴塞尔的一处市集挪到另一处,不禁很悲哀。”),第一次感受到父母老了(成年人的责任突然来到肩上,该对童年说再见了)……所有的这些“第一次”都像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推开的门,将一个在童年的小卧室里、面对一盏地球仪式样的台灯陷入幻想的小女孩,不断领往现实深处。“在人进入社会(Gesellschaft)的时候,就等于进入了外国”,对于陈可来说,2005年迁居北京显然构成了一道生活与创作的分界线,因为这意味着她真正脱离了以家庭和方言保障着亲密感的地域,去征服陌生的领土;她对自我状态的描述是,“以前的朋友相距太远,北京的川军都是长辈,本地的年轻人组织不适合我加入,总而言之,是彻彻底底的孤独”。这种状态被转化为了“工作室强迫症”,在那间位于酒厂的工作室里,她度过了许多的孤独时光,不停地画画,不停地反刍置身于北京这一巨大的艺术和生活旋涡里受到的种种冲击,并且,在变化之中重新确认自我的定位。在这里,她也见证和亲历了当代艺术狂欢节式的高潮及其回落,而她对艺术本身的专注始终超过了别的考虑,以至于她在书中坦陈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种解脱感,“对于我来说,熙熙攘攘的访客们绝了迹,每周末的赶场活动也停止了,可以没有打搅地在工作室创作。下雪的时候,沏壶茶,看外面的雪景,我甚至有些感谢这场危机,带来这样难得的清静……”同样,在她的书中,她并不避讳与代理画廊之间的摩擦,这种摩擦一度使得合作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和星空间的合作虽摩擦不断,却奇怪地坚持了下来”。追究其原因,这种坚持仍然要归之于在本土草创的艰辛中珍惜“一起成长的机会”;所有这些个人往事点滴会聚而成的记载,都折射出了我们这个疯狂的、进退两难的,但最终也许会被定义为无与伦比的年代。“我们爬上卡塞尔的一处高地,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把眼前一棵大树的剪影清晰地勾勒下来,活脱是我最喜欢的德国画家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所描绘的景象。时间在这儿以蜗牛般的速度,慢条斯理地向未来挪去,愈发显得北京的变化速度惊人。”这是她从他者的世界作出的回眺。这样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我们共同的感受,它不仅涉及两座城市节奏之间的区别,也是整个欧洲与中国的对比性写照。相较于前者的那份与空虚接壤的安宁,属于我们的是尘土飞扬、混乱险恶而又充满活力的环境—事实上,阅读一个身边的人的回忆性文字,会使我们不期然地回想起自己的历程与年代的变迁。尽管陈可更为年轻,可是,在阅读这些内容之后,你会发现,“代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明显—这个时空里的“巨变”在为我们一起感知。同时,那些始终如同底色般敷积在我们世代习俗或风气里的“不变”的东西,也依然可辨,至少是对我而言,从她所描绘的那个背唐诗、练书法的幼时身影里,分明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闪动着,并且,可以感知到源自传统的文化质素并没有消失殆尽,而是酵母般蛰伏在我们的心底,迟早都会孕育出一些东西。陈可在这本书中的插图所采用的丰子恺式的笔调,正可以归根于这种集体记忆的延续……“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这是她过去创作的一个系列绘画的标题,用在这里作为书名似乎再合适不过了,其中的那个“你”,无疑包含着多种的解释—“你”,首先意味着艺术这个宿命感的选择:“小的时候向往旅游节目主持人周游世界的生活,结果长大后还是拘于一室,于是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在里面可以无拘无束地游走”;其次具体到艺术史内部,“你”意味着一串长长的,带来震惊、感动和启示的名单:梵高、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强·索德克(Jan Saudek)、荒木经惟、奈良美智……“你”也意味着亲情:“我的日常生活就在这两种状态中游走,在工作室面对作品时,处在几千米高的云端,自由轻快,当然也有突然坠下的痛苦;和父母在一起,一下子回到地面,虽平凡琐碎却踏实安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总在轻与重间徘徊。”同时,“你”也意味着爱情、友谊,意味着回忆,意味着自然(书中很多的抒怀段落都缘起于景色的凝望,证实着她对于自然这个取之不尽的源泉的亲近感),而最重要的,或许是这个“你”意味着个体生命那本质的孤单—存在着这样一个饶有意味的事实,在陈可的绘画之中,似乎一直有两个面目相同的女孩相依而在,那是孪生式的镜像表达。在我看来,她们构成的正是自我之间的对话、质疑、探测与安慰,而这样一个奇特的顽念,应该可以一直追溯到她童年的勾画:在家庭账本的空白处,“用铅笔以飘忽的笔触在本上画下两个椭圆形的玩意儿,像两颗互相靠近的脑袋……”或许,对于现在的陈可来说,她的一个自我意味着那个童真的、本来的我;而另一个仿佛正努力成为他人,成为敞开的、不断容纳异质和现实的载体,成为一颗沉着的“平常心”。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是生命本质的孤单和所有能够解救这种孤单的那些“你”,促使她写下了这本书,它就像一只从她的故乡至城升起的风筝,“去感受远走高飞,去感受根深蒂固”。朱朱,2012年1月,北京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七零后年轻女艺术家陈可的自传,以图文结合的绘本形式,回溯了她从一个喜爱涂鸦的小孩成长为一个艺术家的历程。本书的文字和图画都由艺术家亲自完成,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清新隽永的图画,透露出陈可作为艺术家的敏感和细腻。同时,个体的视角映射出中国社会从七十年代末到最近的短短几十年所发生的巨变。七五后出生的人,正赶上独生子女政策,教育背景中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商品经济下社会物质的丰富,新的职业模式下,个人拥有更多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同时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这些都导致了这一代年轻人与父辈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陈可的经历也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典型个案,从中还可一窥“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简介

  陈可
  70后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其独特的卡通与古典兼具、童真与伤感并存的作品风貌一直以来深受社会以及艺评界广泛关注,她的作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她创造出的介于真实与虚幻间、独具个人气质的艺术作品,吸引了Fendi、Gucci、凡客诚品等品牌以及连卡佛与其跨界合作,将艺术融于生活中。

书籍目录

1978—1981
至城:我出生的地方,在这儿度过婴儿期,那时记忆之门尚未开启,从父母的讲述中勾勒出我的模样。
记忆之门尚未开启:1978年冬季的一个下午,我到达了这个世界。 出生
婴儿期
小红本
“又”的故事
1981—1994
通江:温暖的小城,心里最眷念的故乡,童年和少年在此度过一段平静美好的时光。
小城:一片片灰头土脸的五六层的楼房,阳台上搁着几盆花,构成小城典型的风景。 灯光球场
外公外婆
糖醋开水与桑叶牛奶

木箱子
背诗与习字
我的游乐场
兔耳朵仙女
家:我的家庭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一样,平凡、幸福。 新华书店
亲人们
我们仨
我的世界
小学:进入集体生活的开始,酷爱在小本上画连环画。 学习
玩耍
考试
当官
初中:一边学习一边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备考川美附中。 新家
初中生活
学画画
考附中
1994—2005
重庆:从附中到研究生,在此挥洒了最美好的青春,也初尝异乡落寞的滋味。 附中:进入艺术世界的第一站,一段混合快乐与忧愁的时光。
入学
山城重庆
黄桷坪夏日
寝室生活
专业学习
阿娟与青青
写生
最后一学年
大学:谈恋爱,接触到当代艺术,开始做自己的作品,充实的四年。 第一年

三工作室
摄影处女秀
成都双年展
考研
毕业展
研究生:欧洲游学,收获颇丰,毕业前绘画作品被画廊关注。 第一个工作室
欧洲游学
静物画与人物画
十一间
2005—
北京:无数“北漂”的逐梦之地,我也偶然加入其中,一番跌宕经历,几度欢喜忧愁。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又一次离乡背井,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星空间
我们来相会
签约
入城
压力重重的第一年
改变与波澜
第一件雕塑
艺术圈
四个个展: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向前,不容喘息,在高速的运转中,眩晕也沉迷。 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
一个人的战争
世上的另一个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尾声:拾贝者的快乐
后记

章节摘录

放学途中,我们总会簇拥在校门口的小摊儿前,那些特色的零食现在很少看到了。麻糖:一条条棕色的糖躺在黄色的糖粉里,红薯做的,大约几分钱一条,成交后小贩拿一剪刀,把它剪成三角形的小段儿,再在糖粉里拌拌放塑料碗里用牙签儿串了吃,有甘薯的涩涩的甜,我觉得是味道最好的糖。丁丁糖:一大坨乳白色固体糖块,吃时用钉锤配合着楔子在糖块上敲敲打打,吃多少敲多少下来。丁丁糖的名字来源于小贩背着糖块,走街串巷时用斧锤互相敲击,发出丁丁丁清脆的响声。绞绞糖:似乎是为了和丁丁糖名字呼应,是一罐又浓又稠的蜂蜜似的东西,小贩用两根小棍儿在里面一插再潇洒地旋转一番,出来时小棍儿头上已牢牢绞了一坨晶莹剔透的蜜糖,拉开小棍儿可以扯出长长的丝,好玩儿又好吃。糖画:最视觉系的非他莫属了。一个红黑色小木箱,打开来放在地上,一边的箱盖里是一个木头钟面,周围绘有鸡鱼鸟龙等各种动物,转动唯一的指针,停下时指向哪个图案就能用同样的价格买到那种糖,不过我的运气不好,一般都是小鸟,从没有转到过大鱼,更不用说巨龙了。选好图案后,摊主才从熬得稠稠的糖汁中舀出一勺,慢慢地浇在一块光滑的石面上,眼见糖汁成一条细线流下,同时小贩运足腕力左右晃动,瞬间一个动物形就出现在眼前,最后压一根小棍儿作为手柄,等糖凝固后用铲刀轻轻一起,一个薄皮影似的糖画儿就出现在眼前,竖在手中透着琥珀色的光,别提多美了。整个过程混合了博彩、游戏、表演、绘画,精彩绝伦,所以尽管糖画味道一般,摊子前还是终年拥着一堆小脑袋。牛肉干:童年吃过的最“高级”的零食,是家乡产的天仙洞牌牛肉干,白色纸袋子,上面印着一个牛脑袋。里面是一小把牛肉干,用白色透明纸包着,放进嘴里,又香又脆,因为量少我每次一两粒的品尝,吃完了还舍不得扔掉包牛肉干的纸,叠好放兜里,不时拿出来嗅嗅残留的香味。麦乳精:我的最爱,本来是冲水喝的,但我更喜欢干吃。用小铁勺舀了放进嘴里,在牙齿间沙沙地响,浓浓的牛奶味儿混合着朱古力的味道,是本土版的巧克力奶。校门口的小摊除了卖吃的,还卖不干胶。这是一种印有港台明星的画片儿,撕掉背后的光面纸,能贴在文具盒、笔记本、书包上。比起买糖,我更喜欢收集不干胶。电视里热映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决战玄武门》等港台连续剧,我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看,可惜的是每周只有周末才能看个够,平时做完作业就得上床睡觉了。从校门口的小摊,我慢慢地溜达回家。一路东张西望,恨不得把所有稀奇玩意儿都纳入眼底。路两旁枝叶繁茂的梧桐树,像大伞一样罩在路的上方,有太阳的时候,路上星星点点的光斑跳动着。夏天下大雨,下坡路上,水从高处奔腾而下,我们穿了凉鞋冲脚。秋天的时候梧桐树的叶子黄了,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踩上去沙沙响。路过电影院的时候,顺便看看海报换了没。路过锅盔店,刚好锅盔出炉,香味直往鼻子里钻。路过服装店,羡慕地看着时髦阿姨在里面试衣服。沿路还有卖冰糕的,小木箱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妈妈不让我吃冰糕,嫌不干净,因为在我家阳台上能看见隔壁的冰糕厂,直接用自来水做冰糕。我有时忍不住买了,吃后嘴冻得红红的,怕被发现,只得绕上一大圈路才回家。


编辑推荐

《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编辑推荐:十多万字的真情叙述。70多幅水墨插图创作。饱含着艺术家温暖记忆忆的作品。与读者分享70后集体回忆。套装包含:艺术家成长绘本(封面的蝴蝶结颜色有三种,随机发)+艺术家经典作品别册(附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 PDF格式下载



是艺术家的成长故事,一代人的共鸣,比较小情趣,挺好的书!


让人不自觉的回忆起童年,作品很喜欢?


作者很详细的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成长和走过的绘画之路,对于读者有参考价值.


装帧设计界的奇才 出手不凡~ 当然文字和图画儿也很棒~


内容还不错,蛮温馨的。


不错不错!帮朋友代买的,很好很便宜!


有种在回味自己的童年的感觉。


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慢慢长大的样子


访谈上看到的作者,买给好友的画册,好友很喜欢。


挺真实的叙述,还不错呃,推荐


拿到手第一次眼就很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