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农村金融变迁

焦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焦兵  

页数:

176  

字数:

193000  

内容概要

通过内生金融组织成长解决农村金融困境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那么农村内生金融组织成长所需的基础条件是什么?《中国农村金融变迁--从外生金融扩展到内生金融成长》的作者焦兵借鉴演化博弈工具在理论层面论证了土地资本化是内生金融组织成长的关键。本书通过引入信息经济学经典模型对上述逻辑思路给予了颇令人信服的理论论证。

作者简介

  焦兵,男,1977年12月出生,山东济南人,博士,副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财经学院投资学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金融投资与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项,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CSSCI以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框架及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 研究框架
二 重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国外农村金融理论范式的转变
一 传统农村外生金融理论范式
二 发达国家的农村内生金融理论范式
三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内生金融理论范式
第二节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历史演进
一 美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
二 日本农村金融制度安排
三 印度农村金融制度安排
第三节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与争论
一 “行社分离”的实践与争论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实践与争论
三 农村信用社改革:商业化与合作化的争论
第四节 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方向的探讨
一 对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评价
二 对农村金融改革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
第三章 农村金融演进路径的开端:外生金融的介入与扩展
第一节 农村外生金融扩展的历史描述
一 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的波折发展及最终的撤并
(1949—1979)
二 农业银行的恢复以及国有金融机构大举进入
(1979——1993)
三 “三位一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4——2002)
四 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的推进(2002—)
第二节 农村外生金融扩展的逻辑推演起点:国家效用
函数的建立
一 “诺斯悖论”——定义国家效用函数的起点
二 对已有国家效用函数的讨论
三 扩展的国家效用函数的建立
第三节 农村外生金融扩展路径的逻辑推演——基于国家效用
函数的演绎
一 农村外生金融扩展的第1阶段
二 农村外生金融扩展的第Ⅱ阶段
三 农村外生金融扩展的第Ⅲ阶段
四 农村外生金融扩展的第Ⅳ阶段
第四章 农村外生金融扩展的绩效分析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脉络
一 金融结构论
二 金融抑制论
三 金融功能论
第二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的
回顾与述评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性描述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阶段性差异的
实证检验
一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二 检验方法与模型设定
三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的
实证检验
一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二 协整检验
三 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农村金融演进路径的变迁:内生金融的产生与成长
第一节 农村外生金融无法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
一 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
二 农村外生金融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第二节 农村外生金融向内生金融的转变:经济学上的
帕累托改进
一 外生金融组织与借款人的博弈分析
二 农村外生金融组织与内生金融组织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农村内生金融成长的逻辑——基于农户信用合作
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
一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 农户信用合作行为的博弈过程分析
三 农户信用合作行为演化博弈的相关结论
第四节 国外农村内生金融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一 发达国家农村内生金融发展模式
二 发展中国家农村内生金融发展模式
三 国外农村内生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五节 我国农村内生金融演化的路径及制约因素
第六章 农村内生金融演化的关键:农地金融模式的引入
第一节 农地金融模型构建的准备:农地制度绩效的
实证检验
一 农地制度研究的争论
二 农地制度绩效检验的文献回顾
三 我国农地制度与要素投入相关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二节 对农村内生金融演化的支持:农地金融模式引入
一 基本农地金融模型的建立
二 农户收入积累与金融交易的达成——农地金融
模型的优化
三 农地抵押品的引入——农地金融模型的再优化
第三节 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一 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
二 农地金融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农地金融模式引入的前提——农地使用权流转
市场的建立
第五节 中国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障碍
一 农地产权主体不明
二 农民农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排他性
三 农民农地承包权不稳定
四 农村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制约
第六节 促进农地金融模式建立的政策建议
一 清晰界定农地承包经营权
二 建立完善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 政策性金融、商业化金融与合作性金融的定位问题
二 农村金融的监管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数据表
附录2
附录3
后记

章节摘录

  第四节 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方向的探讨  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成效一直都不很显著,对已有金融改革如何评价以及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如何选择,是2000年后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两个焦点问题。  一 对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评价  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核心的第三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周立,2006)实行三年多来,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率和呆账、坏账率都有了大幅下降,资本充足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是否能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成功的标志?学者之间对此存在很大的分歧,陆磊(2004)认为,农村信用社体制问题还没有根本性地得到解决,扭亏为盈一方面是由于2004年农产品价格上升使得农民的还贷能力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为使农村信用社脱困而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易宪容(2005)也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基本上是地方政府采取行政措施干预的结果。而对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省联社的模式和把农村信用社管理权交给省政府的做法,广大学者更是批评多于赞同。王晨曦(2004)认为,在省联社体制之下,信用社之间的竞争将被当作“家丑”来处理,信用社信息披露的选择性将会更强;对民间金融的打击力度由于省联社的建立得到加强,民间金融和其他农村金融组织新浮出水面的难度大大增加。王君(2004)认为,把农村信用社管理权下放给省政府在我国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仍然无法分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同时还会使得农村信用社的道德风险大大增加。许圣道(2006)认为,2004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会导致进入人为操作的“锁定”状态,陷入无效监管的“路径依赖”。覃道爱和李兴发(2009)认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增长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效率的改进,规模效率、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改善不明显。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农村金融变迁 PDF格式下载



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历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