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之绝唱
2012-8
企业管理出版社
无眠
217
180000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上,伟大人物实在太多,但像屈原这样产生深远影响并被人民所永远怀念,古今历史上屈指可数。屈原投江自杀的日子,人民定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隆重纪念屈原,两千多年来习俗不变,这表明了屈原在人民心目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把屈原列入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文化人物之列,亦是当之无愧的。 屈原,名平,楚之王姓贵族。屈原之所以能成就与日月齐辉的伟大业绩,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屈原具有历史眼光,他抓准了时代机遇。春秋战国时代迫切需要文学巨人产生,需要开创文学艺术在社会上与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这必须要有足够重量级的文化巨人来承担。也就是说,在屈原那个时代,出现像屈原这样的文学巨人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而屈原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诗经>被“淹没”几百年后,重振诗风,使诗魂重新飘荡在华夏大地上,并延续两千余年而不朽。如果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那么,屈原则是“文起百代之首”,为百代文章之宗祖也。即便是李白、杜甫这些历史上一流的伟大诗人,其历史地位也远远不能与屈原相比的。 春秋战国时代,文学的繁荣成为必然。因为在当时,口头诗歌已经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艺术主流,渐次取代了神话传说、壁画等艺术形成的地位。口头诗歌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诗歌虽然不高雅,但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与精神的慰藉。如在祭祀、集会等场合就是以诗歌的说唱来表达情感和目的。不但口头诗歌兴盛起来,而且由于封建制度渐次开始在各诸侯国中建立起来,也要求新的文化繁荣,以j中击旧的奴隶制度下的死寂,新的文化迎合了进步历史与政治的需要。另外,由于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某种改善,较之野蛮的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封建制度这一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情感,人们更加重视内心情感的抒发,而不再含蓄地将这种情感以壁画、神话等方式作抽象表达。同时,战国时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苦难重重,迫切需要能抒发内心的苦难,已经非壁画、神话等所能承载,能够生动、真实、自由地表达人民内心感受的诗歌,其繁荣就成为必然。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诗歌走向繁荣。所以无论从历史需要、人民需要还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趋势来看,屈原进行诗歌运动,都是符合历史文化的发展潮流的。也正因为符合历史文化的发展潮流,屈原才能获得空前的成功。 屈原文学成就斐然。他在诗歌上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如果说《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那么《楚辞》则开浪漫主义的先河。屈原继承楚文化的优点,在艺术上积极创新,他开创的楚辞体和风骚并称的诗歌传统,突破了《诗经》四言式的形式,运用长诗的表达优势,广泛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又运用神话、幻想与现实交织等表现手段,使诗歌显得雄浑、博大而神奇,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诗歌有完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美的艺术氛围,构成强大的艺术吸引力,把一个神奇而美丽的艺术世界带入了人们的生活,开创了一条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对后世的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门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屈原不但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政治追求、人生理想及人格魅力上都堪为万世楷模。 在政治追求上,诗人屈原的一生中,自由与仁政是他的终生追求,是他永远不变的目标,屈原在这种追求中寄托了一生的所有梦想,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文以载道”。屈原在诗歌中还积极揭露楚国君臣政治的昏庸,并表达其自由与“美政”的政治理想。屈原在被放逐的途中因忧愤幽思而作《离骚》《天问》《九歌》等诗,这几首或气势宏伟、波澜起伏,或情真意切、缠绵悱恻的抒情诗中,屈原对楚怀王的昏聩多变、善恶忠奸不分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对旧贵族们的嫉贤妒能、结党营私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历史的兴衰更替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对个人的不幸遭遇进行了详细述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仁政的追求。因为有在政治上不得实现其目的的深刻体验,所以才有在幻想中对自由与仁政更加执著的追求。正所谓苦难越深,追求也就越强。“虽九死其犹未悔”,就是屈原对自由与仁政的追求执著精神的表白。 屈原对自由与仁政的追求,主要表现在积极推行变法上。但屈原的变法主张不同于商鞅变法。商鞅推行战争从来就不讲仁义,没有什么正义之战与非正义之战的观念。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他认为天下就是霸道的天下。屈原与商鞅虽然同是改革家,但屈原像后世那些儒家学者一样,竭力倡导战争的正义性,反对不义之战。竭力倡导仁德,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屈原的变法强调的是正义与道德,道德压倒强权,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天下必将统一于仁义至上的王道。于是在变法中,限制旧贵族集团的利益,与民休养生息,就是屈原推行的“美政”。 屈原的理想中还特别强调了发现与培育贤才的重要性。屈原在《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里是借种植香草来比喻精心培育贤才。屈原曾经执掌楚国公卿贵族子弟的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深感人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又看到了战国时代思想家辈出,辩士如云,政治家从谏如流,群英璀璨,贤臣明君风云际会,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英雄剧。而这其中关键是人才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作用。“合纵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屈原从统一中国的高度出发,劝楚怀王培育人才,发现人才,积聚人才。屈原的思虑可谓高屋建瓴,意义深远。但屈原的这些“美政”主张都没有被楚怀王采纳。 尽管屈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屈原的人生观仍是积极入世的。他有很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国家危亡为己任,与危害国家的言行进行不懈的斗争。他在精神上的要求远胜过物质要求,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以道德与历史功绩建立不朽的名声。正因如此,屈原终生都保持了耿介的品格,清廉的操守与独立的人格尊严,像橘树那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很少能有人像屈原那样保持内心的高洁直到最后仍然不放弃的。一个人在顺境中保持高洁品质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高洁,这需要有深厚的道德素养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屈原不但在顺境中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品质,在遭受流放的逆境中更加如此,最后以死捍卫了这种品质。这样的持节守身,是只有圣贤一类的人才能做得到的。 屈原一生所经历的苦难可谓无穷尽矣。从政治的巅峰状态跌落下来,最终至流放的地步,从精神到肉体,都遭受了残酷的折磨和打击。这种一落千丈的巨大反差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经历了一次次宦海沉浮的屈原,并没有逃避苦难,而是以一种浪漫的激情积极地面对,把坎坷化为悲愤的吟唱,化不幸为诗歌的琼浆。这种面对坎坷的激情为后世的许多人所效仿。 至于屈原的死,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屈原在危难关头以身殉国,为国家与民族树立了一个样板。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屈原自杀殉国中感悟到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吸取到了宝贵的精神勇气,从而更加坚定地塑造了他们的灵魂,塑造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爱国心理。岳飞、文天祥、谭嗣同等一代英杰都深受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的熏陶。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千古名句,两千多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在求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向着真理的目标迈进。屈原及其诗歌对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与精神的塑造,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作为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不但在文学上“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而且在思想上更是如此。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说到,“于中国诗人中独取屈原”,认为他是过去时代少有的具有抗争精神的诗人。这一评价是最为公允的。 有缘如此,著写《诗家之绝唱·屈原传》一书,主要是希望对屈原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人生道路,以及他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诗人,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平,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屈原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诗歌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读者一些启迪。在著书的过程中,著者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又通俗晓畅,雅俗共赏。这一标准或许有些高,但欣慰的是为此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无 眠 2012年4月于北京
《诗家之绝唱屈原》由无眠编著,屈原在流放期间,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等,其作品文词华丽,
想象丰富, 比喻新奇,内涵深刻,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作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不谙权术,对强权不退缩,不妥协,以国家兴衰为己任,执着地追求“美政”的理想。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理想殉难的高尚人格受到后人的尊崇和景仰,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诗家之绝唱屈原》全景式再现了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可歌可泣的一生。
第一章 无悔的青春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三章 变法与改革
第四章 流放汉北
第五章 放逐沅湘
第六章 屈原的精神
第七章 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
版权页: 屈原来到楚太子熊槐的兰台学宫,一些贵族子弟都已经早早地到达了,大约有好几百人,都很年轻,意气风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他们都聚集在学宫中的专门旅舍里,准备接受太子的挑选。 屈原也被安排在一间旅舍里。在这些贵族子弟中,屈原很快发觉,自己是最贫寒的。其他贵族子弟,都有大批的随从人员跟着到京城里来,而惟独自己,孤身一人,身上的盘缠也已经所剩不多,要是太子最后一个召见他,‘他就不知该如何在这些日子里生活下去了。但尽管处境艰难,屈原还是充满了自信。 屈原在等待接受太子挑选的日子里,把他这些年来的所学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将他关于天下大势的政治见解也廓清了一遍。然后估计太子快要接见自己的时候,就换了件干净的衣裳。 果然太子没有多久就召见了屈原。这是因为屈原的父亲伯庸将军在战场上为国战死,太子看了屈原的简历,想到伯庸将军,为之感到伤感,于是决定尽快召见屈原。屈原于是见到了英姿勃发的太子熊槐。 在兰台宫的一个殿里,太子会见了屈原。他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而且风度潇洒,这很使太子着迷。太子说: “您是楚国的三姓贵族,您父亲有大功于楚国,您也有责任为国出力,为楚王出力,这回您来郢都,为楚王带来了些什么呢?为您的先父的英灵带来了些什么呢?” 屈原说:“殿下,我为楚王为殿下带来的是平天下之策!” 太子熊槐听了,不觉一惊,说:“哦,平天下之策,我好像还是第一次听人这么说,快快说来我听听!” 屈原说:“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郁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当今天下,楚与秦最强大,楚国现在虽战胜了齐国,然而齐国势力也不可低估。如果秦国与楚国交战,单凭借各自的势力,是很难战胜并吞并对方的。所以秦国最害怕的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两国势不两立。如果楚国与齐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秦国,则可以制服秦国的称霸野心,使楚国强大而一统天下。 “当今天下,秦国最强大,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商鞅变法获得的成果。如郑国的子产,魏国的李悝,韩国的申不害,楚国的吴起,以及燕国、赵国等都制定过革新法令,推行过改革的措施。但这些变法,都没有延续下去。可以看出,哪一个国家变法,则强大起来。如李悝于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422年)在魏国进行变法,颁布‘平籴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使魏国首先在诸侯七国中强大起来,曾经越过赵国,灭掉了中山国,还与韩、赵联合,打败了齐、楚的军队,并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李悝之后是楚国的吴起变法。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被任命为令尹(相当于相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也曾使楚国空前强盛起来,不仅南收杨越,北并陈、蔡,而且在救赵攻魏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引起了各诸侯国的震惊。可见变法成功则国家强大。现在的秦国,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变法成功的例子。
《诗家之绝唱:屈原》是对屈原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曲折人生道路,以及它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全书力求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屈原一生在李治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诗歌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针对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
内部学习用,把屈原的各方面涉及的都归在了一起。。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