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乡土民居

李秋香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李秋香  

页数:

290  

Tag标签:

无  

前言

  李秋香的《乡土民居》一书出版了。这是她个人的成绩,也是我们这个研究小组的喜悦。李秋香、楼庆西和我,这个三人小组,研究乡土建筑已经十几年。头几年,李秋香总是分担撰写每个课题中的几个章节,近来逐渐成为主要的撰文者。近年来,乡土建筑引起了比较多的注意,常有刊物来约稿,于是,她又负担起了这部分工作,抽空写些中篇的稿件,本书中的各篇便是这样写成的。  她的文章都是以一个村落为对象,作历史、文化、建筑的综合研究,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方法,她已经运用得很熟练,并且成了调查能手。  拿一个完整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乡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或者存在于以一个场镇为经济、文化、行政中心的生活圈之内。这个聚落或生活圈,不是许多建筑的杂乱无序的堆积,而是有内部结构的各种建筑物的有机系统。这是一个在历史中形成的有特定社会、文化意义的系统。每一座建筑都在这个系统内有它的位置,它从聚落整体获得完全的意义,离开了聚落,孤立的单个建筑便会失去许多价值。一座宗祠,只有放在宗祠、分祠、私己厅、香火堂、祖屋这个为敬宗睦族而设的建筑系列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只有把这个系列放在聚落中特定的地点上,并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只有把它们和宗支房派的住宅的分布状态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些多方面的认识,都能导致不仅对宗祠本身、而且对建筑的一般形态,形成深入得多的认识。否则,宗祠不过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建筑物而已,研究不出多少深度。住宅、庙宇和商业街之类,也需要用同样的方法去认识。聚落的建筑系统,是和聚落居民的生活系统同构的,它们是乡土生活的环境和舞台。从祖屋、香火堂到宗祠这个建筑系列,正是血缘村落宗族结构的物化。在农业文明时代,宗族是农村类政权的基层自治组织,对宗族来说,强化它的内聚力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从宗祠到祖屋多层次的布局决定了整个聚落的布局。再看住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妇女的生存状态差别很大。

内容概要

  本书以村落为对象,主要介绍了徽商故乡之一——关麓村,山西的郭峪村,玉华山下新叶村,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村,十里铺窑洞民居,一个古老的村落——流坑,客家建筑围龙屋,婺源的乡土建筑,黄河大峡谷中的古镇——碛口镇等农村住宅,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书籍目录

序徽商故乡之一——关麓村山西有个郭峪村玉华山下新叶村探访石桥村的方楼圆楼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村十里铺窑洞民居一个古老的村落——流坑客家建筑围龙屋婺源的乡土建筑黄河大峡谷中的古镇——碛口镇

章节摘录

  四合屋 四合屋即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建三间下房,也是两层。左右两侧各一间两层厢房连接上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形,天井居中。四合屋在关麓村内仅堑下有三幢,而这三幢还不完全一样,其中一幢为大四合屋,即“春满庭”。一幢为小四合屋,汪庭辉所造,还有一幢为假四合屋,即汪绅甫所建住宅。  大四合屋“春满庭”,上房三间,明间厅堂称上厅。下房三间,明间称下厅。大门开在下厅。上房进深大,约为7.2米,做前廊步。下房不做前廊,进深略浅,约为4.7米。上房高于下房,地位有尊卑。与宗祠一样,前低后高,称“步步高”,以求吉祥。上下厅两侧次间均为卧室,也有角厢。厢房各一间,都有菱花格扇窗封住。楼梯设在上厅太师壁之后。下厅中设樘门,亦称照壁门。上房前廊右侧有门通别厅、厨房和杂房。  小四合屋与大四合屋的做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小四合屋上房不设檐廊,开间进深都比大四合屋小。  其他的天井式 其他的天井式有前后进式、前后天井式和一些异体,都从三合屋和四合屋变化组合而成。前后进式住宅规模比较大,相当于两个大廊步三间前后串在一起。大门位于第一进照墙的正中。第一进正屋的明问称前厅,第二进正屋的明问为后厅。以前厅为尊,祭祀等等均在前厅。经前厅太师壁后,有门通后进。后进地坪高于前进,取前低后高的地势。厅的左右为卧室。前后两厅太师壁后均为楼梯。关麓村现存四座前后进式住宅,三座在堑下,一座在汪海北端后山墩西坡。  花园式住宅 明末清初,徽商的兴盛促进了徽文化的高度发展,也促进了徽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形成了新安派园林艺术。在扬州、淮安等地,典雅讲究的名园不少是徽商兴建的。明人谢肇涮在《五杂俎》里说:“新安人迈雅”。关麓村虽没有大园名园,但商人也利用秀丽的风光,巧妙布局,开池建亭,种植花卉树木,造了几幢花园式住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乡土民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