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草原考古文化研究

塔拉 内蒙古教育
出版时间:

2007-7  

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  

作者:

塔拉  

页数:

307  

字数:

295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文化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提升,其作为重要社会资源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通过文化的视角、手段和途径来审视、处理和协调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问题和各种复杂关系,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及文化的审美、娱乐、教育和对社会群体的凝聚作用,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普遍共识。正是因为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他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当前,深入研究这一重大课题,是思想理论文化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命和长期任务。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辉煌灿烂。她是由中华民族56个民族共同组成、创造和发展,由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共同构筑的。显然,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内容概要

草原文化的民族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断融汇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延伸、升华,实现了文化功能的提升,展现了草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重要载体的时代风貌。以草原上千百年来盛行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来说,已经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它所要展示和表达的已经不单是草原人们的娱乐竞技,而是增强了文化与生产、商贸、旅游等经济生活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实现了草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更加凸显了民族、地域特有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草原文化中的节庆、旅游、祭祀、娱乐、餐饮、医药、服饰、工艺、歌舞、文学艺术等都在实现与现代文明之间双向互需的有机结合。草原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实现发掘、更新、重构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现代文明也在与草原文化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实现领域和形式。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草原考古学文化的萌芽期——“人猿相揖别”的旧石器时代 第一节 大窑文化 第二节 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文化 第三节 金斯太洞穴遗址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考古学文化第二章 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形成时期——与尧舜为邻的新石器时代 第一节 内蒙古黄河流域不同阶段的考古学文化 第二节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 第三节 原始祭祀与礼仪文明制度的形成 第四节 “龙的故乡”——玉器在当时社会的功用第三章 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时期——与钟鸣鼎食异趣的青铜时代 第一节 内蒙古中南部青铜时代考古学诸文化 第二节 内蒙古辽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学诸文化第四章 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初步繁荣时期——“随水草而迁徙”的春秋两汉时代 第一节 匈奴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的探索 第二节 东胡考古学文化第五章 草原考古学文化的鼎盛时期——“逐鹿中原”的草原帝国时代 第一节 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 第二节 突厥考古学文化研究 第三节 契丹考古学文化研究 第四节 蒙元考古学文化研究图片来源后记总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草原考古学文化的萌芽期——人猿相揖别”的旧石器时代第一节 大窑文化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33公里的大窑村南山,地理坐标东经110度58分58秒,北纬40度56分16秒。这里属于呼包平原东北缘大青山前丘陵区,为中低山地形,海拔高程为l257.4~1455.6米。地层基底为元古界的花岗片麻岩、大理石和燧石。第四系地层多不整合地直接沉积于古老的基岩之上,以离石黄土、马兰黄土、粉砂土、亚粘土为主,分布在大窑南山的北坡。由于雨水冲刷,形成若干沟岔,其中的二道沟和四道沟是考古工作最集中的区域。自197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的汪宇平先生发现大窑遗址以来,截至1989年,先后在这里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大约有十余次。1976年9~10月发掘二道沟中段,这一带的山坡上有薄厚不等的黄土堆积,燧石出露很多,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理想原料。AN发掘在NiN中发现大量石制品以及赤鹿与普氏羚羊化石,共获得石器394件,石片l200多件。石器中的大部分只经初步加工,多为半成品,成品很少,也很少观察到使用痕迹,显示了作为石器制造场的特点。石器种类有单边和多边砍砸器、尖状器和各种形状的刮削器,手斧、石锤、石球等。其中,龟背形刮削器不仅形制独特,而且数量很多,可占到出土石器总量的四分之一。“大窑文化”即据此命名,年代确定为距今2万~3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①。1983年又在四道沟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典型的地层剖面。四道沟的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七层,第一层为灰褐色粉砂质表土层,形成于全新世,从此层开始就有少量石制品发现。第二层是灰黄色砂质土(马兰黄土),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晚期,亦含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第三层上部为灰绿色砂质土,向下渐变为棕黄色砂质土,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包含有大量石制品。第四层为棕黄色亚粘土(离石黄土)。

后记

历经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重要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主体成果《草原文化研究丛书》即将付梓问世。《草原文化研究丛书》共11本著作,对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草原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草原文化的现代发展等基本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多方位的、深入的研究论述,是草原文化研究集大成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是我们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份献礼。草原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专家学者们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语言、宗教、民俗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把草原文化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过去还是比较少的。我们之所以要着重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是因为随着考古发现、历史研究的深入,随着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更为迫切地需要我们对草原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有新的认识和领悟,做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述。我们对草原文化做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从2004年4月开始的。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同志几次明确提出我们内蒙古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草原文化研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确立和阐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中应有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编辑推荐

《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草原考古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不错,用心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