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纸边碎语

万奇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作者:

万奇  

页数:

184  

字数:

14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二十多年过去,经历了太多的人和事,每每有创作冲动,可终未能形诸文字,常以为憾。今年六月,作家象丑牛学长电话约稿,重燃我的创作之火。然毕竟久疏文场,笔调有些生涩。最难的莫过于把论文的思路和写法转换为散文的,写到后面,似乎找到了感觉,甘苦自知,难以备述。
  是书凡五十六篇,分属五辑之下。第一辑“纸边碎语”,谈对书本身的感悟以及由此而来的神思随想,此辑最为驳杂,似有汗漫之嫌;第二辑“名物杂说”,侧重与名物有关的“小考证”,不过不是学术意义上的考证,只是信笔写来的闲话杂谈;第三辑“士人影写”,描述现代文士的前尘影事,慨叹人间变幻;第四辑“师友琐忆”,追述笔者与师友的交往,感念师恩,叙写友情;第五辑“文情鉴照”,选辑笔者为师友写的序跋和书评,品书论人,感事吟志。由于写作时间和内容的不同,各篇的写法和风格也不尽一致,良莠妍媸,自有看官评判。

作者简介

万奇,自号云樵主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礼仪文书写作指要》、《文心之道:汉语写作论说》等。

书籍目录

纸边碎语
“看”书之癖
藏书小记
读书旧事
教书偶感
写书之妙
我的书架
书桌的故事
书房梦
唯有读书高
对酒当歌
也谈“孔颜乐处”
红袖添香:士人的读书想象
雪夜闭门读禁书
张批本《金瓶梅》访记
艺术与生活
美文
写作态度
……

章节摘录

  读书旧事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一个人,静静地。我好静(偶尔也爱热闹),有些“孤”,颇为同类所鄙夷;每思悔改,投其所好,可怎么也改不掉,只好听之任之,我行我素,这就是西人讲的“性格悲剧”吧。那时爸爸出差回来,常给我们带一些小人书,我和弟弟高兴极了,争着抢着看。要知道,在那个灰色的年代,语文课本都是“政治读本”,枯燥乏味,更没有卡通、电脑,小人书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很多知识、历史故事,都是从它那里获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像保尔在神父的面团里撒烟丝,高尔基和小伙伴给死去的小鸟举行葬礼等,至今历历在目。高考后,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我才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四部书中最难读的是《红楼梦》,尽管读得吃力,还是囫囵吞枣地读下来了。现在想起来,算是给我今后从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打了个“底”。上大学后,我的读书面较之过去广了。那时喜欢中国现代文学,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和《朝花夕拾》;郭沫若的《女神》、历史剧和《洪波曲》;茅盾的《子夜》、《动摇》、《幻灭》、《虹》及其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家》、《春》和《秋》。还有老舍、曹禺、郁达夫、冰心、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等名家之作……外国文学作品也读了一些,如《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雨果的《九三年》,狄更斯的《双城记》,司汤达的《红与黑》,雪莱和拜伦的诗,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等。这些作品在当时也未必读得懂(像《神曲》和《浮士德》),理解得可能很肤浅,却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批评能力。说受益匪浅,一点也不过分。留校后,志彬师用慧眼把我“捡”回来,带着我上写作课,嘱我好好读书:“我们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是以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为根基的,你要多读这方面的书。”并借我一本刘九洲编写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乙种本)。我谨遵师命,一边读,一边做卡片,从此,我的读书生活发生很大的转变——由“清新的现代”转向“典雅的古代”,由“象的文学”转向“道的文论”,由“散点漫读”转向“定点精读”。我古代的底子薄,大学期间读得也不多,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我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教学之余,恶补古代文论;碰到问题就请教志彬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终于入了古代文论之门。这时我对古代文论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到古人立意深远,文字优美,传统的诗性智慧令我折服。后来,我已经不满足阅读古代文论“今录”、“今编”,开始下笨功夫读古代文论原著。用功较多的有四本——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熙载的《艺概》和林纾的《春觉斋论文》。《文赋》写得很美,难度较大,已四过;《文心雕龙》博大精深,朝于斯,夕于斯,无法记遍数,其中二十六篇已精阅;《艺概》言简意赅,已三过;《春觉斋论文》是我读得最早的文论原著,做了许多长长短短的卡片,至今还保存着。这四本书被裴显生师称为搞写作的人“看家的书”。“厚古”并不意味着“薄今”。“今典”中也有我喜欢的。在我看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和《思辨录》,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学精神》,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和《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余秋雨的《艺术创造论》和《观众心理学》,都是感性和理性统一、情采并茂的厚重之作。这些“今典”像古典一样,要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慢慢地化。时下以各种项目、基金名义出版的大部头论著汗牛充栋,怎么很少看到耐读的上乘之作?或许是我眼拙吧。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纸边碎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