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儿子与情人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作者: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页数:

405  

译者:

张艳威  

前言

  D·H·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最具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颇具争议、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中虽然涉及较多的性爱描写曾经遭禁,而今天却仍然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与认可。他的作品取材于英国本土,描绘了英国由农业社会、小工业作坊向工业社会转型,机械化大生产和工业文明逐渐成为主宰一切的社会力量时,人们在精神上、道德上的转变,控诉了工业革命对人性的摧残。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仍旧保留着传统小说的许多特点,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呢?不言而明,他对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的猛烈抨击,对人类信仰危机、情感危机敏锐的洞察力,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类异化、人性被压抑、被摧残的细致刻画,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及寻找人类摆脱压抑、重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的热情,正是使他跻身于现代主义作家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于1912年在意大利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劳伦斯最有名的小说,它取材于劳伦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熟悉的人物和环境,是一部带自传性的成长小说。小说分上下两部,共十五章。故事发生于19世纪英国的煤矿小镇,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贝斯伍德矿区里的莫雷尔一家人的故事。说它是成长小说,因为它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和主题。大英百科全书将“成长小说”定义为:描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及其道德上和心理上成熟过程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以主人公保罗的成长过程为主要线索,集中描写了他与三个女人间的不同感情纠葛:一种是保罗与母亲之间的“俄狄浦斯情结”;一种是保罗与米丽安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另一种是保罗与克莱拉的肉欲之恋。小说描写了保罗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刻画了保罗逐步摆脱母爱的羁绊,追求灵与爱的统一,在心理、精神上逐步成长、成熟的过程。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并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D·H·劳伦斯深受母亲莉迪亚·贝尔德索尔的影响。莉迪亚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广泛阅读书籍和诗歌,并做过小学教师,为人虔诚、刻板。父亲阿瑟·约翰·劳伦斯是个煤矿工人,所受教育无几,连阅读报纸都感到困难,却又嗜酒成性。显而易见,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方面的巨大差异,夫妻二人经常吵架,家庭气氛紧张。莉迪亚转而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接受良好教育,并摆脱处于社会底层的悲惨命运。劳伦斯把母亲莉迪亚作为创作原型,塑造了《儿子与情人》中的莫雷尔太太这一人物形象。莫雷尔太太同样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家教严格、举止优雅、性格坚强,却嫁给一个粗俗暴躁、只图享乐、不负责任的矿工。不幸的婚姻使她把所有精力和爱都放在儿子身上,她不能忍受任何人打破这种局面。大儿子威廉在积极追求的爱情中感到厌倦,他无法摆脱母亲的影响,成为扭曲母爱的第一个牺牲品。二儿子保罗身上具有作为画家的天赋,他不断挣扎于异乎寻常的母爱与追求独立幸福的矛盾中,无法与米丽安、克莱拉保持正常的恋爱关系。后来母亲患了癌症,保罗和姐姐安妮不忍母亲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便将注入了过量吗啡的牛奶给母亲喝,以此结束母亲在人世间的苦难。母亲的离去使他精神上、感情上得到了彻底的解脱,他最终能朝“城市那片灿烂的金光走去”。  劳伦斯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而所谓的工业文明却破坏了乡村宁静安逸的生活。工厂林立、浓烟滚滚,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农田,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的美景,使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急剧恶化,人类逐渐沦落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具与奴隶。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成千上万的农民流离失所,只能靠微薄的薪水来维持生计,人类的尊严遭到践踏。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的世界:“机器毁了男人,男人们毁了女人,女人又毁了儿子们,而儿子们被母亲所软化,重又毁了自己的女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争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人类道德衰落、信仰丧失,人性被压抑、被扭曲。人与人之间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缺乏理解与友爱,人类的前途变得渺茫灰暗,人们变得悲观、甚至绝望。劳伦斯认为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从自然中获取生机和活力,创建和谐的两性关系,达到灵与肉的统一,这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  劳伦斯的作品无论是在创作内容还是在写作风格方面都深受哈代的影响,不时流露出自然主义的创作倾向。另外劳伦斯的创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象征主义手法不谋而合。劳伦斯笔下的景物,无论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还是小马、老母猪、大狗、印度斗鸡等田园动物,无不饱含深情,充满灵气。比如百合花象征了莫雷尔太太孕育保罗的母爱及对成年后的保罗控制的神秘力量,白玫瑰象征了深受宗教影响、清纯脱俗的米丽安,而蓝铃花则象征了性感叛逆的克莱拉。劳伦斯正是通过这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刻画,诉说着人物的心声,揭示了人物的特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劳伦斯善于“运用环境气氛,特别是引用自然生命来揭示合理的神智活动以外的那一部分精神活动,这种能力使劳伦斯在表现人物模糊深沉的经验时具有非凡的魅力。”(侯维瑞,1994)劳伦斯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各种意象巧妙组合,使文本产生了丰富的象征意义。Stewan在《D·H·劳伦斯至关重要的艺术:想象和表达》一书中说:“劳伦斯的见解就建立在由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语言所补充的现实主义的底图上。这些语言形式加深了‘经验’这一意象,并加强了主题思想。”他的小说将现实主义描写与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融为一体,渗透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感,充满着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注与探讨。他无疑是20世纪最具现代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已风靡世界90年,魅力至今不减。

内容概要

  《儿子与情人(全译本)》是劳伦斯于1912年在意大利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劳伦斯最有名的小说,它取材于劳伦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熟悉的人物和环境,是一部带自传性的成长小说。小说分上下两部,共十五章。故事发生于19世纪英国的煤矿小镇,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贝斯伍德矿区里的莫雷尔一家人的故事。说它是成长小说,因为它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和主题。大英百科全书将“成长小说”定义为:描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及其道德上和心理上成熟过程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全译本)》以主人公保罗的成长过程为主要线索,集中描写了他与三个女人间的不同感情纠葛:一种是保罗与母亲之间的“俄狄浦斯情结”;一种是保罗与米丽安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另一种是保罗与克莱拉的肉欲之恋。小说描写了保罗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刻画了保罗逐步摆脱母爱的羁绊,追求灵与爱的统一,在心理、精神上逐步成长、成熟的过程。  《儿子与情人(全译本)》是劳伦斯早期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并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作者简介

  D·H·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作品提倡人性自由发展,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深入探索,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彩虹》、《恋爱中的女人》等12部长篇小说饮誉世界。曾在全球引发过广泛关注与热议。

书籍目录

上部第一章 莫雷尔夫妇早期的婚后生活第二章 保罗出世,风波再起第三章 莫雷尔遭弃,威廉得宠第四章 保罗的少年时代第五章 保罗初涉尘世第六章 家有丧事下部第七章 少男少女的爱情第八章 爱的冲突第九章 米丽安失恋第十章 克莱拉第十一章 考验米丽安第十二章 激情第十三章 巴克斯特·道斯第十四章 解脱第十五章 被遗弃的人

章节摘录

  这次吵架之后,瓦尔特·莫雷尔有好几天都感到又羞又窘,但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盛气凌人、满不在乎。然而他的威风稍有收敛。甚至从身体上看也变得弯腰驼背,本来风度翩翩,现在憔悴了。他从来就没有发胖过,因此,一旦他神情沮丧,不再趾高气扬,挺胸凸肚,他的身形似乎也跟着他的自尊与精神力量一起减小了。  不过,如今莫雷尔总算清楚了妻子拖着身子干活是如何辛苦,悔悟之心触动了他的良心,促使他出力帮忙。他现在从矿井下班后直接回家,而且晚上也不外出,而只会待在家中,到了星期五晚上他实在坐不住了,不过在十点之前一定会回到家中,而且没有一丝醉意。  莫雷尔总是自己准备早饭。他起得早,时间显得充裕,不像一些矿工在清早六点钟就把妻子叫起床。五点钟他就醒了,有时更早一些,然后立刻起床下楼。她睡不着时就会躺在床上挨过这段时间,以便安静片刻。要等他出门之后似乎才能够真正地安睡。  莫雷尔穿着衬衣走下楼,再急躁地套上下井的裤子,那裤子在炉边烤了一整夜。莫雷尔太太封着炉子,所以早上总是有火。平时屋里第一个响声就是拨火棍掏炉子时发出的砰砰声。水壶早就灌满了水,放在炉边铁架上,莫雷尔砸碎炉中未燃尽的残煤,搁上水壶,把水烧开。除了食物以外,凡是他要用到的刀、叉和杯子都已整齐地摆在桌上的一张报纸上。于是他开始吃早餐,沏好茶,用毯子堵上门缝以防进风,把火添旺,坐下来满意地享用一个小时。他用叉子叉起一块咸肉放在火上烤熟,让油落在面包上;用一把折刀一小块一小块地切着吃,把茶倒进小碟子里来喝,这时,他快活了。他和家里人一起吃饭,倒从来不会这么快活。他讨厌用叉子,这是近来才流行的,但普通老百姓很少用到。莫雷尔喜欢用折叠的小刀。他就这样独自一人,自斟自饮,在天冷时常常坐在小凳子上,背朝向暖和的壁炉架,食物放在火炉围栏上,杯子摆在炉边。随后他看看前一夜的报纸——拿到什么就看什么——费劲地念着。即使是白天,他也要拉下百叶窗,让蜡烛点着,这是矿工的习惯。  五点四十五时莫雷尔站了起来,切两块厚厚的黄油面包放进白布干粮袋里。然后往白铁壶里灌满了茶。他下井时就爱喝凉茶,不加牛奶也不加糖。然后脱下衬衣,穿上下井的背心,这是一种领口开得非常低,有短袖,像件女式衬衫似的绒布衬衣。  然后他走上楼去,给妻子端去一杯茶,一则由于她病了,二则或许他突然良心发现。  “我给你端来了一杯茶,老婆,”莫雷尔殷勤地说道。  “得了,我不爱喝茶,你知道的,”莫雷尔太太回答着。  “喝了吧,喝下去你可以接着再睡。”  莫雷尔太太接过茶。看见她端起茶来喝,他高兴极了。  “我敢打赌,茶里没搁糖,”她肯定地说。  “咦——放了一大块呢,”他回答时有点委屈。  “那就怪了,”莫雷尔太太说,又喝了一大口。  她头发披散时面容十分迷人。他爱看她这种嗔怪的样子。他又多看了她几眼,然后就悄悄地走了。他带到矿井的黄油面包从不会超过两块,所以如果有个苹果或橘子对他而言就是难得的高兴事。每次她留出一个果子给他时,他总是感觉很快乐。他围上厚围巾,穿上笨拙的大靴子,再穿上外套,背上一个大布袋,袋子里放着装着食物的小袋和茶壶,顺手关上门,没上锁就径直出去享受早晨的新鲜空气。他喜欢这早晨,喜欢走过田野的感觉。他到达矿井口时,嘴里总会咬着从树篱上摘下的叶柄,下到井里之后整天嚼着叶柄可以保持口腔湿润,像在田野上一般逍遥快活。  又过了些日子,当孩子快要出生了,他在上工之前便忙了起来,掏炉灰、擦壁炉、打扫屋子,什么都干,即使干得并不利落。之后他便一副扬扬自得的样子走上楼去。  “我替你把屋里的一切都收拾利索了;你可以整天不动光看书了。”  听了这话,她不禁又好笑又好气。  “那饭呢?”莫雷尔太太又问了一句。  “呃,做饭的事我可不懂。”  “要是没得吃,你自个儿就会做了。”  “唉,可能是吧,”他说完就走下了楼。  她下楼以后看见屋子是收拾过了,却还是很脏。要是不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她是不会休息的;于是她拿着簸箕出去倒垃圾。寇克太太暗中看着她,这时便装作刚好要向自己家的煤堆屋走去,经过木栅栏时叫道:  “怎么你还在忙个不停啊?”  “唉,”莫雷尔太太不以为然地回答,“没办法啊。”  “你看见霍斯了吗?”马路对过一个小个子女人在叫唤。她就是安东尼太太,长得很矮,留着黑色头发,且经常穿着一件紧身的棕色丝绒衣服。  “我没看见,”莫雷尔太太说。  “我还有好些衣服要洗呢。但愿他会来,我好像听见他的铃声了,没错。”  “听!他在巷口了。”  两个女人朝小巷望去。在低洼地的尽头,有一个人站在一辆老式轻便马车里,身子靠在旁边的好几捆淡黄色的织物上;一群女人向他伸着手,有些人手里也拿着一捆捆东西。安东尼太太自己的一只胳膊上就搭着一些没染过色的淡黄袜子。  “这一星期我织了十打,”她自豪地对莫雷尔太太说着。  “啧啧啧!”对方说,“我真不知道你哪有这么多时间干活。”  “嗯!”安东尼太太得意地说,“要是抓紧点,你就有时间了。”  “我真想不出来你怎么做到的,”莫雷尔太太说,“织这么多,能卖多少钱?”  “两个半便士一打,”对方回答道。  “唷,”莫雷尔太太说,“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坐着织二十四只袜子,才挣两个半便士。”  “哦,我确实是不知道,”安东尼太太说,“那你也可以顺便织织嘛。”  霍斯摇着铃过来了。女人们胳膊上都搭着织好的袜站在院子口等他。这个人看上去普普通通,却常跟她们开开玩笑,总想欺骗她们。莫雷尔太太不愿意理睬这个人,于是不屑一顾地回到自家的院子。  这儿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哪个女人需要邻居的帮忙,就可以把拨火棍伸进壁炉里敲敲后壁,这是因为相邻两家的壁炉是后壁贴着后壁的,这会使隔壁房子里发出很响的声音。一天早上,寇克太太正在和面做布丁,这时突然听见壁炉里乒乓直响,差点没吓死。她双手沾满面粉就赶忙向栅栏那边跑去。  “是你吗,莫雷尔太太?”  “对不起,劳驾了,寇克太太。”  ……


编辑推荐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最具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颇具争议、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儿子与情人(全译本)》是劳伦斯于1912年在意大利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劳伦斯最有名的小说,它取材于劳伦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熟悉的人物和环境,是一部带自传性的成长小说。小说分上下两部,共十五章。故事发生于19世纪英国的煤矿小镇,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贝斯伍德矿区里的莫雷尔一家人的故事。说它是成长小说,因为它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和主题。大英百科全书将“成长小说”定义为:描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及其道德上和心理上成熟过程的小说。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儿子与情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