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家族

张炜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5-9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张炜  

页数:

54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著名作家张炜在短短三四年中,继《九月寓言》之后又出手的一部长篇力作。  小说描述了曲府和宁家这两大家族,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兴衰,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这是一部传奇式的惊心动魄的家族史,主要由家族史,现实斗争和感情倾诉三大块组成,写得波澜壮阔,气势恢宏。作品中的几代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理想的追求,历经艰难困苦,付出了爱情,鲜血甚至生命,依然忍辱负重,前赴后继,表现了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部小说分上下两卷,是一个浓缩了的构架。所写的人物,大都是形象逼真鲜明。华美,凝练而又质朴,圆熟的文笔,则有其独特的色彩,耐人咀嚼。小说的主要情节又巧妙地实现了由历史向现实的转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具有凝重的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

  张炜,1955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1980年开始创作,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茹七种》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玉米》、《融入野地》、《夜思》等。现已出版《张炜作品选》五卷。现为山东作协专业作家。

书籍目录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下卷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心中的交响(代后记)

章节摘录

  我梦见一片红木树,它的叶子像你的头发,在霞光下闪动鲜艳的颜色。风吹动着它摇动摇动,如同你在顽皮地转动面庞。你有一双迷离的眼睛,微鼓的前额,白哲的肌肤。我站在最高的那个山峰上向你遥望,你远远的会把我当成一棵树。是的,我有深深的根脉,它提供我养料,也给我自尊。这无用的自尊阻止了我走过去,只让我一生遥望着……听到了嗒嗒的马蹄声吗7那是从天际飞来的,是穿越了历史尘埃的声音。那匹马也许会飞驰进你的红木林,然后就开始飘飘奔跃。它是一首歌、一幅画、一行长长的诗。  我从红木树、从早霞的金丝光束、从那个漫游的身影上汲取力量。我渴望一个泉,它滋润我充实我。我渴了一生,我的泉。我对我的泉祈祷,敛住母亲给我的眼泪。我的泉,我的泉。  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你骑在红色的骏马上飞驰而去,带去了所有的家族的浪漫和希望,你是家族的永恒的父亲。你是那一  段神奇传说的父亲了……  谁知道一个男子伫立在掩去了屈辱的幕布旁?他长大了有多少悲伤7谁知道我悄悄掀开了幕布,瞥见了那一切。然后我就睁大了一双让人注视和歆羡的黑眼睛看这个世界了。到处都隐下了可怕的故事,到处都埋葬了可爱的玫瑰。少女的睫毛像夜合欢的叶子一样轻轻闭合,再也不能睁开。  我第一次看见海时已经什么都懂了。我忍着。这片水太大了,可它是苦涩的水,它壮美浩荡而不能饮用。我渴望自己的泉。我长大了。我记得捧起你的叶子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它光滑如丝,扑扑的像有脉动。我把脸贴在上面,后来让它披遮在头部。满鼻孔里都是野生生的香气。我沉入了你生成的温馨之夜。我就想这样一直睡去。  属于我的只有很短暂很短暂的时间,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我踏的路与别人大同小异,我正为此而无望,而激动,为此而吞泪人心。我不知该冷如冰块还是热如赤炭?我的质疑又该对谁倾诉?  你也找不到倾诉之地,所以你才拍打着红马。那真是个好生灵,它的美目是让人世间感叹不止的一个窗户,一个源泉。我相信你就从它那儿寻找永久的支持和鼓舞,漫漫长路也能够穷穿,但你仍然找不到倾诉之地,你怀上了一个冰凉的心情奔赴天涯。天际是一抹光,一片苍然,你直着走进去,像走进一片尘埃。时光是一片未知的尘埃,它融去了多少好男儿?你告诉我起意那一刻的思念,你告诉我……  一片沉默。我的视网上只有一匹飞扬的红马。它是族徽,是运动跳跃、献给未来的鲜花,是生命之花。当我长大了,懂得了焦渴与独守的同时,也就开始了一个幻想。我想象融进和融  人的那一天,想象着你起意那一刻的思念。你舍下的是什么,心里明明白白。神灵用他万能的手像撒种子似的播下了一地苍耳,它们在洁白的沙子上浓旺浓旺地展放叶片。可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见过苍耳开花,只是见到了果实。它们是在哪一刻承接了领受了?世人只看见一片不孕的叶子……  当那些身怀绝技的“大师”拥入一座古老的宅院时,我们却无缘谋面。他们没有洁癖,散发着上一个世纪的膻气。这些特异的生命在大地上游荡,自由而无望,贫穷是他们的徽章,  狷狂是他们的衣冠。一个个身疲志靡,真是百无一用。谁也想不到在高山之间的宅院,在壳斗科树木繁茂生长的一个谷地,有一天会大师云集。他敬畏着大师,他们则敬畏着他。  妈妈的柔发罩住了我的面庞,我躲在妈妈身边,微微喘息。妈妈,她的手按在我的脊背上,像要数一下骨节似的,一点一点抚摸。她黑白分明的眼睛此刻被一片溟濛遮住,一直望着  窗外。她也许在询问这一切:聚与散、合与分、生与死、来与去?一世一代的繁华像春天茂盛的牡丹,它只与芍药毗邻,可是凋谢的那一天很快到来。有人嫌它凋谢得太慢,牵进园中一匹三岁小马,让它尽情地折腾。  我伏在你的胸前,忍受着。你让我一遍又一遍地思念妈妈。我追逐着妈妈的目光,那目光却在追逐奔驰的马蹄,她的耳朵也在倾听。我再也没有母亲了,她的魂灵飞走了,跟去了。  那狂急焦躁的节奏啊,她一生都没能合上那个节拍。这儿就留下了我,一个人,沉没在黑夜里。你的柔长的双臂像索一样捆紧了我,怕我也随了去。我是一个含而不露的、微微带几分羞  涩的年轻人,那马蹄声离我何等遥远。  你长时间伫立床前,呼吸轻轻的。你在暗中注视我,也许在看我紧紧合拢的眼睫。你终于忍不住,掀开刚刚焐热的被子,把手放在我的皮肤上。手在全身移动。我闭着眼睛。你的手碰到了我的下颌,我紧紧咬着牙关。丰腴的臂弯拢住了我的脸庞,你的浓重的气息像大雨之中蘑菇的清香,铺天盖地而来。我仿佛看到了杏红色的一片甜薯在阳光下,散着淡淡的亮色。我不知不觉中启开嘴唇,咬住了你的胳膊。我轻轻地咬,我用力地咬了一下。  你的泪水洒下来,像雨浇在向日葵的叶子上。我松开嘴。你的手向上移动,抚过了我闭合的眼睛、额头,它在额头那儿停了一瞬,又向上。它最终停留在黑色的丛林中。这丛林茂密  得深不见底,它在其中久久徘徊、搜寻、探觅。该结束了。你把软软的、散发着太阳味儿的被子拉一下,掖紧了边角,然后匆匆亲了一下我的额头——刚才它就在那儿多停留了一会儿,  仿佛在盘算和计划最后这一吻的位置和时间。实行起来却是如此的短暂。  你这之后总是飞快地离去,脚步声像猫一样轻淡。我的泪水哗一下流出。我不能忍受。  想起必然到来的那一天我就不能忍受。可是那一天之前我也不能忍受。嗒嗒马蹄将踏碎一切铺地的卵石。我告诉自己;开始了,我自己的事情开始了,我长大了。  我不代表谁,不代表那个英俊高大神采飞扬的男人,但我可以崇拜一匹红马。它的嘴巴和鼻孔从来没有发出过凡俗之声,含蓄完美到只剩下一个精神。这难以消逝的激扬鼓励只有  一次我就会牢牢地记住。那个不同凡响的人,就让它飞起的蹄子把一个精致的窝踏碎了,扬长而去。  想到这里我才洒下泪水。这是给你的最后的泪水。或许我要背叛了。一个人不会没有背叛。不过什么样的背叛才能比得上我的背叛呢?我爱你才要背叛——我终于说出了这个致命的字眼:我爱你爱你……我因此才要踏上那一条路。我要做个能够爱的人。爱什么?爱你和与你类似的一切。我爱你,爱你,并从此开始了一场难以被饶恕被宽容的背叛。我在无微不至的安抚照料下认识了一种可怕的真实。这一份让我识别得真难,但我识别了。你是被掠夺来的。掠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是暴力,是金钱的魔力,也可以是所谓的其他的魅力。但无论是什么,掠夺就是掠夺。仁慈、宽厚、知识、权力,它们都有魅力。魅力也可以参预掠夺。我一门心思认定了你是被掠夺来的,于是就埋下了反叛的心肠。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抚育之恩。我会做该做的事。我还会在不能忍受中忍受,就这样终其一生。  那片红木树,叶子在风中抖动,像一片翱翔的秋鹭。我紧紧地盯着,把长长的嘶叫压在喉下。我只是紧紧地盯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心中的交响(代后记)  拖延和等待;另一种担心。难以销蚀磨损的激情。不再热泪盈眶……  ……它写得断断续续。这在过去,我是不会原谅的。一部气韵饱满的作品需要一气呵成。停停写写,像在有意拖延和等待。有什么达不到的目标在诱惑我,它让人感谢又害怕,让人在沉默中藏下个激动。也许这设想太大,太遥远,但这会儿却被尊过早地伸手抓住了。  原计划中年之后再写。日夜倾听青春远逝的脚步,难以不改初忠。它既需要过人的热情,又需要一份达观和平静。它要和谐如一,长在同一条根上。它不仅来自一种认识,也来自二种心情。要唤起这种心情,自发和皱纹是不可缺少之物。  热情要从苍凉的心底焕发出来。  担心越来越多。那是另一种担心。他知道应该痴迷沉醉于旦己的芋术,舍此便不会成功;可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为了什么?在哪儿放纵、又在何处拘谨?怎样洞视潜仕茸用里的一切……又过了两年。这两年我不得不转而去写其他文字。有时用使人疲惫的工作去覆盖,以便遗忘。但无论走向多远都要频频回首。我甚至怀疑:做别的事情时,多少也为了它。它连接的思绪像茫云苍海。  支撑它的远不是什么灵感之类,不是一个构想和冲动。那真是难以销蚀和磨损的激情。  这个家族的故事,早存于血液之中。我让它缓缓流出,流向远方和未知之地。我的心沉下来,似乎很硬。我不再热泪盈眶……  直到最后还是收在手边,不忍让你拿走。我不允许它的失败。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只可以称为“一部书”。  经历了一个大的停顿。在这个时代里,人在良知的催促,该留下珍贵的声音……  经历了一个大的停顿。因为不得不放下它。我开始写《柏慧》。写得又快又苦。它也是我长期工作的积累,是我五六年或更长时间的思索,像水流一样积聚,今天动手掘放。  没有这次掘放,水流就会在《家族》中浸漫。这一次掘放是面对这个时代的,而《家族》却不仅如此。  对我而言,什么能取代《柏慧》?  我知道,在这个时代,在良知的催逼下,人该留下他珍贵的声音。是的,这就是我又一次中断《家族》写作的原因。我实际上走出了所谓学术和艺术,直接面对一片目光一片耳廓。我  并不指望那些人会理解我,它——《柏慧》,仅仅是属于我个人的声音。  这种声音对我绝不陌生。从一开始,从我拿起笔来的那一天它就萦绕于心。我并没有改变,因为这改变无异于背叛。通常,我对待自己一部较长的作品,写作中总不断地耽  搁、停顿、间作;写成后再搁置,与朋友讨论,反复修改……唯  《柏慧》是一气呵成。打印稿出来后经历了两次传阅,综合意见再次改写。较快发表。这是它所需要的……  《家族》的结尾。一部作品的低沉与高昂。真正的结尾不在书中……  一部很长的书往往很难结尾。如果用世俗标准去考察,真正的结尾也不尽在书中。要服从艺术的独特要求,一支笔总要在适当时刻打住。  . 你认为应该把走进荒原这一家人的命运告诉读者,不然有人会误解。这一家人的结局在接下去的篇章中写到了——随着历史的延续、时代的变换,问题迎刃而解。它的结局在续下去的作品中已完整地写出。  慎重而公正地看待历史,是一个后来者应该做的。  谈到一部文学作品的“低沉”与“高昂”,不能用简单化的、形式主义的办法去检测。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光中,一个家族为了正义和理想,为了事业不断地牺牲。他们质询过,从悔  倦,始终前赴后继,葆住了一份纯粹。这正是令人感动的“高昂”,也是一份真实。去荒原只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转移,而非屈服和退却。  伟大而苍凉的荒原啊,她接纳了他们。  当马车缓缓驶入原野之时,我正在心里为他们祈祷……  与另一部书内容上的重要区别。声音与故事;历史和现实的回声。  ……书中所谓的“现实部分”只占很少比重,却是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光中,人与故事无论怎么组合,仍有自己的轨迹和历史。这是血脉的连结。  今天与昨天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同一类人、同一个“家族,,的人,在不同时代里有什么行为,值得注视和记录。有人用  “精神的接力者’’去概括几代人,简明扼要。  它的“现实,,部分似乎包容了《柏慧》某些章节。其实有重要区别。它们甚至不是出于不同角度的诠释。  《家族》只写了历史和现实的“故事”,而《柏慧》却记录了“声音”。“故事”是客观存在的、相对独立的,“声音”却是各种各样的。  现实和历史都期待回答的声音。《柏慧》仅是一次回答,是时代对心灵的一次考验和检试。  简单点说,《家族》是历史与现实的岩壁;而《柏慧》则是它的回声……  几次讨论的重要。篇幅的调整改写。我注视着这部书……  与写作时不同,现在我要尽可能敞开收纳。而写作时我却要极大地封闭自己,不受别人影响。像过去一样,找了信任的朋友,请他们传阅打印稿,一起讨论。他们算得上苛刻,我因此而感谢。  两次讨论对我太重要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家族 PDF格式下载



  你在高原
  第一次读罢张炜的长篇小说《家族》后的感觉是怅然若失,自己已经完完全全地融进了这几个家族的纷纷扰扰,当辉煌逝去,四分五裂,各有所终的时刻,心底涌动着一种遗憾,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宁家和曲家也难逃这种宿命。而几年后的今天,再次合上这部书的时候,却是一种圆满,各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汇集在一起,让我无法再去翻开一个新的故事,也理不清楚头绪为过往做出总结。
  书中的这些人物都是怎样的一群人啊,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与幻觉、自尊与自卑、表演欲望和牺牲的勇气、自私自利和献身精神、精英主义和五分之一的无赖流氓气、自省力和综合力、文过饰非和突然的懊悔痛哭流涕、大言不惭和敢作敢为,这些人随时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随时都有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在促使着他们去做出伟大抑或卑微的事情,而这种内驱力就是那个叫做“理想”的东西。
  就像作家张炜可以在几十年间写作出四百五十万言的系列作品一样,很多人都在追求理想,而理想却在空气稀薄、天空清澈、人迹罕至的高原之上。在这部小说里,理想的承载外衣是革命的胜利,有的人为了它经受了千万次的磨砺直至伤痕累累,有的人利用别人的单纯认真投机取巧换取自己的利益,有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维持自己的特立独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有的人追求理想却被理想所抛弃而失去了对信仰的敬重。这些人是殷弓,是飞脚,是裴济,是宁周义,是朱亚,是曲予,是他们每个人,也是我们自己。只有那个为了寻觅自己的理想骑着一匹红马消失在人们视野里的男子才成为了传奇,为他人所艳羡并追随,或许只有这种追求方式才是真正务实而确切的。
  人们往往被现实的机缘巧合蒙住了双眼,而忘却了真正要去的方向,也忘了内心的呼唤,肯舍得放弃手中所拥有的,而奔向一个未知的美好的人又有多少,于是,人被自己所拖累,被现实所拖累,不敢也不愿意登上呼呼隆隆作响的火车奔向向往的国度。我突然想起了电影《美食 祈祷 恋爱》里面那个为了寻觅安宁而周游世界的女孩子。她遇到的罗马人说,我们是世界上最懂得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的人群。
  她遇到巴厘人说,我们就站在世界的中心,我们就是世界的中心。
  我却看到,无论选择了什么,内心澄明就会无所畏惧。
  


  1.
  
  在《家族》这本书里,张炜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现实。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个历史故事,我想这句话会是:革命胜利了,革命者失败了。
  
  而现实故事则告诉我们,这个失败不是一代人的失败。对于失败的革命者而言,至少他还曾经拥有革命者的身份,失败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事件;而他的后代所要背负的则是,你的前人甚至从来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失败是他们人生过程的全部。这是两种不同的悲。对革命者而言,是悲壮;对革命者的后代而言则是,悲凉。
  
  当然,这里的“革命者”绝不是革命队伍的群像。革命队伍里也有反革命,反革命队伍里也有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是孤独的,终究不能够获得理解。而当一个人不再孤独的时候,他也就沦落了。
  
  2.
  
  好像头头是道,但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我本以为站到制高点,跳出局限,能够看得分明些——
  
  卷一:
  第一章:1(开篇)、2-4(历史)、5-7(现实)
  第二章:1-2(历史)、3(抒情)、4-5(历史)、6(抒情)、7-8(历史)
  第三章:1-3(现实)、4-8(历史)
  第四章:1-3(历史)、4(抒情)、5-7(历史)
  第五章:1(抒情)、2-3(现实)、4-5(历史)、6(抒情)、7(历史)
  第六章:1-4(历史)、5-6(抒情)、7-10(现实)
  第七章:1-4(历史)、5(抒情) 、6(历史)、7(现实)、8(抒情)
  卷二:
  第八章:1-7(历史)、8(抒情)、9-10(现实)、11(抒情)
  第九章:1-6(历史)、7(抒情)、8-9(现实)
  第十章:1-2(现实)、3-7(历史)
  第十一章:1-7(历史)、8(抒情)
  第十二章:1-6(历史)、7(抒情)、8-9(现实)
  第十三章:1-2(历史)、3(抒情)、4-5(现实)、6-7(历史)、8(抒情)
  
  可罗列完全书的叙述线索之后,我仍旧是混乱的,仍旧不能领会张炜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写?
  
   张炜说,“书中所谓的‘现实部分’只占很少的比重,却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读完之后,我能够体会这种悲壮和悲凉之间的映衬所形成的极大拷问。正如书中人物所言:
  
  “中国的问题可不是哪些党派的问题,它远没有那么简单……”、“可惜献身的热情总会慢慢消失——这对任何一个党派都是一样。重要的是找到消失的原因,而不是机灵转向——不找到那个原因,任何党派都是毫无希望的。颓败只是时间问题……”
  
  正因为失去了对原因的追问,所以在现实故事里,那些孤独的人从一开始就陷入绝对不被理解的境地,从而无可挽回地一个又一个走向了失败。
  
  但我仍旧不能理解的这种穿插的叙述方式。《穆斯林的葬礼》和村上春树诸多小说里所展现的那种形式感极强的两条线索隔章进行的写法让我厌倦,但《家族》里这种打乱式的穿插则让我感到突兀,故事和故事之间的切换是生硬的,我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我原以为抒情章节会成为天然的界限,但把线索罗列之后再看,虽然有迹可循,但仍不是普遍原则。
  
  而相较于叙事节奏,那些抒情章节才真让我头痛。我不懂诗,不懂得那些章节里的“你”指的是谁,是叙述者的外祖父,还是叙述者的父亲?因为张炜在开篇写到,“比如我在这之前极其崇拜我的外祖父,而这之后主要崇拜我的父亲”。但我后来发现,在不同的抒情章节,“你”所指的是不同的人,因为——
  
  ①第四章第4节的末尾:你看着我吧。你注视中的我才真实。我爱你。我永远永远爱你。
  ②第八章第11节的末尾:我终于有勇气说出了那个在心中压迫了一生的字,我说:我爱你。
  ③第十三章第8节的末尾:我不得不吐露,再一次地吐露——我爱你。
  
  如果这些“你”指的是同一个人,第四章已经说过“我爱你”,那么第八章不可能“终于有勇气”第一次说出我爱你。①和③接在历史故事后面,②接在现实故事后面,那么情况可能是,接连在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之后的抒情篇章中的“你”分别是两个不同的人,可他们究竟是谁?还是不知道。我只能把问题悬在那里,不看诗篇,而读故事。
  
  3.
  
  电影镜头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导演的角度,一个是演员的角度。因为存在二度创作,所以会有演员奖,小说则不可能有角色奖。这个现实道出了一件事情,在电影出现之后,小说讲故事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张炜的笔调是细腻的。但整本书读下来,我觉得细腻却成了一片乌云,笼罩故事之上,所有人物都被罩上了一层纱,不那么鲜明。在历史故事的开篇,张炜写道,“四十岁好像是人的一个坎儿,过了四十岁这条线,对好多事物的看法就要改变”;在现实故事的开篇,张炜塑造的那个“我”是这么说的:“我毕业两年了,一直待在著名的03所”。从这两句话出发,我对两个故事的想象是,历史故事有回看的性质,是作为一个过了四十岁这个坎儿的人对历史的塑造;而现实故事虽然事实上对于叙述者而言也是历史,但应处于现在时的叙述状态。可是我无法从张炜一以贯之的细腻叙述中看到四十岁这个坎儿对改变事物看法所产生的影响。单一的角度无法让人尽兴。
  
  话又得说回来,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小说就只能走向非故事性的境地。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但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那是一个别人讲不了、特别是电影讲不了的故事,王安忆在有限的事实材料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讲出来了。
  
  我想,这才是小说存在的真正价值,也是我读完《家族》之后最感到遗憾的一点,张炜讲故事的技巧太笨重,他讲了一个似乎电影也能讲好、甚至可能比文字更好的故事。
  
  4.
  
  卷三有一个名为“宁府和曲府”的缀章,在这章里,张炜给书中主要人物做传,这是这本书最有意思的章节,特别是记述宁府老老爷和宁吉父子的部分,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
  
  但这毕竟是一本长长的书,张炜文字功力再强,也难免有瑕疵,我发现了一处。在第435页开头,张炜写道:“府中最得力的几个仆人,如一直侍候在太太身边的闵葵”;同一页的末尾,又有这样一句:“他竟然爱上了一个叫闵葵的女仆”。第一句已经带出了闵葵这个人物,第二句这样写,却好像闵葵是第一次出现似的,改为“那个叫闵葵的女仆”才顺畅。
  
  
  5.
  
  这篇读书笔记有些杂,但不下笔我怎么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呢?回过头来看,第3部分讲了一点自己之前没有讲过的意思,题目也照应了这部分。但其他部分也是读书过程中老实本分的体会,说不准以后还有些新启发,所以也一并记录下来。
  
  


  1996年5月15日
  读张炜小说《家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说。把写作定位于“虚构”、“叙事”。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似不必过于拘泥。读这个小说使我感到激情才是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
  
  1996年5月18日
  这是让人读了感到疼痛的小说。叙事节奏小小的跳跃显出了小说家的自信。小说中的女性,有一种伤心之美。她们“玉兰花的香气”仿佛不属于人世的。小说没有正面说出的是革命意识形态的残酷。革命成功了,家族也衰败了。而这个家族,曾为革命贡献了军火、黄金和优秀的男人。
  


我也看了《家族》,但根本不能跟你比仔细,我是潦草的。我直接略过了我感到含糊的地方。


很早之前读过这部作品。
对于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我想,一方面,现实是以历史为基础的;另一方面,连接历史与现实内容的线索是作者对人性的反思,而人性是贯穿历史与现实的恒久存在。脱离现实的历史刻画什么意义呢?
虽然从篇幅看,对现实的着墨少于对历史的铺陈,但作者落笔之处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思虑。现实是否在重复历史?每章节现实生活中的晚辈是否与久远的祖辈处于相同境遇?是否那些导致悲剧的原因----人性中丑陋的部分在现实不断重演,甚至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各章随情节出现的抒情部分,是主人公,或者是作者在历史、
现实中难以表达的对命运的诘问,真挚又无力。慨叹唏嘘,浓烈如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