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吾祖吾宗・杨

田松青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09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田松青  

页数:

15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  二干多年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有的还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的差异,就是在一个姓内,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邪王氏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朱姓开始,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满族的“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百家姓》所收录的姓实际不止一百,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一千九百多个姓。据最近的调查,中国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汉姓达三千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一百个姓,其人口约占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三百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在“百家姓”中,最常见的几个姓的人口已有上亿,一些大家族的后裔超过千万,但一些稀姓的人口很少,或者只分布在很小的范围。有的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有的姓则是近代才产生的。多数姓出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也有些姓源于少数民族,甚至来自遥远的外国。多数姓有共同的祖先,另一些姓则出于不同的祖先。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和后裔一般都沿用同一个姓,但由于过继、入赘、赐姓、改姓等种种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同姓可以变为异姓,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能采用同一个姓。每个姓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就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更不用说其中各家族和成员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来源,了解本姓的历史,而且由于这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备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祖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百家姓》丛书,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名为”百家姓”,实际并不以哪百家为限。但如此多的姓又无法一一写来,所以只能选其中一部分,陆续出版。选择的标准不一,或因人数多,影响大,或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或因有代表性、特殊性,或因有合适的作者:只要有需要和可能,还可以不断地编下去,以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  各姓的史料相差悬殊,有的只能撷取极少一部分,有的却要千方百计地收罗:有的在史书中有详尽记载,有的却只见于家谱或传说,甚至只有民间故事或神话可供参考。写入书中的内容未必都是信史,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一个方面。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们要求作者尽可能以精炼的文字、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辅之以插图、照片、地图,以便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  ……

内容概要

  吾祖吾宗,生生不息;  吾姓吾氏,光耀寰宇。  书不尽先贤英杰,旷世伟业;  道不尽寻常百姓,蓬勃生气;  叹不尽郡望名门,繁华遗梦;  录不尽家族兴衰,萍踪胜迹。  更留下多少沧桑故事,待从头说起。  一个民族忘却祖宗,犹如一个人背却血统。当我们抚摸着那发黄的浸透着若干代人体温度的族谱时,一种追溯祖先足迹的温情与敬意油然而生。《吾祖吾宗:杨》旨在探讨李姓的流变,以及其从血缘、地缘到业缘的聚落分布奥秘的金钥匙。

书籍目录

一、寻根溯源 杨姓的起源1、人文始祖,万姓同宗 黃帝2、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后稷3、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从公刘到武王立用4、桐叶封王,开晋受杨 唐叔虞及其后代5、陇西仇池,鲜卑突厥 少数民族中的杨姓6、羊杨同源,董杨联宗 杨姓的其他来历二、沧海桑田 杨姓的沿革1、先秦时期 六卿之难2、秦汉时期 四世三公3、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将八相4、隋代 开国登基5、唐代 宰辅世家6、五代十囚时期 淮扬吳王7、柬元时期 满门英烈8、明清时期 三杨生辉9、近现代 蜚声海外三、广迁远播 杨姓的分布1、邁播神州 杨姓历史上的迁徙与分布2、蔚然大姓 当代杨姓在国内的分布3、异域赤子 杨姓人在海外的分布4、血脉相连 杨姓人的血型四,杨姓史记 杨姓的家谱1、一脉相传 杨姓家谱的修撰和收藏2、严规正体 杨姓家谱的基本体例3、忠孝勤俭 杨姓家谱中的家训五、源远流长 杨姓的文化1、名门望族 杨姓郡望2、清白世家 杨姓堂号3、观王赳公 杨姓房号4、光耀门楣 杨姓楹联5、科场折桂 22位杨姓状元6、英雄传奇 《杨家将演义》六、百世流芳 杨姓的名人1、贵生重己 杨朱2、怀铅握椠 杨雄3、清白名宦 杨震4、开国英主 杨坚5、初唐文杰 杨炯6、乱世佳人 杨玉环7、无敌人将 杨业8、西昆诗人 杨亿9、理学宗师 杨时门10、正心诚意 杨万里11、元宋文豪 杨维桢12、明代第一 杨慎13、京剧名角 杨小楼14、海外骄子 杨振宁七、先贤遗踪 杨姓的名胜古迹弘农杨氏故居—华阴弘农杨氏墓群—杨艘墓—三鳢书堂—晋杨后陵—五侯冢—隋文帝陵—隋炀帝陵—大运河—杨恭仁墓—杨贵妃墓—贵妃池飞山庙—杨业家庙—杨忠武祠—杨六郎庙碑—杨家界—杨公堤—梅仙山—杨亿墓—龟山陵园—杨万里墓—杨维桢故居—铁崖松—杨氏宗祠—状元街—桂湖—升庵祠—杨锭墓—杨公祠八、杨姓名人一览表

章节摘录

  杨姓建立的隋朝虽然很快覆灭,并由李姓的唐王朝取而代之,但是,杨姓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杨姓的11位宰相和杨贵妃家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杨姓在唐代所出的11位宰相分别为:杨恭仁(高祖相)、杨师道(太宗相)、杨弘武(高宗相)、杨再思(武后、中宗相)、杨执柔(武后相)、杨国忠(玄宗相)、杨绾(肃宗相)、杨炎(德宗相)、杨嗣复(文、武二宗相)、杨收(懿宗相)、杨涉(昭宗相)。他们主要出在四个杨姓家族中,即观王房、扶风房、河中房、越公房。这11位宰相全部出白  汉太尉杨震之后,亦即弘农杨氏一支。根据他们所在支系的不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分别把他们的家族称为观王房杨氏、越公房杨氏、扶风房杨氏和河中房杨氏。  (1)观王房。有杨恭仁、杨师道和杨执柔三人。  杨恭仁(7~639),本名纶,隋观德王杨雄之子。在隋时官至吏部尚书。人唐后拜黄门侍郎,封观国公。不久为凉州总管。他熟习边防之事,深悉羌胡的敌情。为人谦虚淡泊,对属下推心置腹,所以百姓和官吏都对他心悦诚服。因此也深得唐太宗的器重,后官迁洛阳都督。卒后谥日孝,陪葬昭陵。  杨师道(?—647),字景猷,杨恭仁之弟。娶桂阳公主,任吏部侍郎,后改任太常卿。贞观十年(636),担任侍中,参与朝政,共在职八年,为官谨慎周密。十三年,升任中书令。后来因为在参与审理太子承乾的罪案中有徇私之举,被降职为吏部尚书。选用人才,多有不当。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时,暂摄中书令。后改任工部尚书、太常卿。善草隶、工诗。卒后谥日懿,陪葬昭陵。  杨执柔,武则天时的宰相,杨恭仁侄孙,任地官尚。武后的母亲是杨恭仁叔父杨达的女儿,因此武后对杨执柔甚是亲宠。当时武承嗣、武攸宁相继在朝廷做事,武后说:“要欲我家及外氏常一人为宰相。”于是拜执柔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至相位,不多久就去世了。  (2)越公房。有杨弘武、杨嗣复、杨收、杨涉四人。  杨弘武(7~668),弘农华阴人。为人谨慎自守、清简廉洁,但才能不是很突出。高宗有次曾责问他所选之官为何多不能胜任,他回答说,这都是他妻子的意思,不敢违抗。借此来讥讽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高宗只是笑笑,并没有治罪于他。卒于任上,谥日恭。  杨嗣复(783—848),字继之,虢州弘农人。起于进士,博学精深,辅佐文宗、武宗二朝,勤于政务,深得皇帝器重。武宗时,由于李德裕辅政,被黜为湖南观察使,后再贬为潮州刺史。卒后谥孝穆。  杨收(816—868),字藏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早年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苦学经书。因家境贫寒,信佛素食。进士及第后累官至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863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他建议在豫章募兵,置镇南军以御边,因为有功,晋升尚书右仆射。但他为相后,求贿纳赂,奢侈自满,手下则倚势欺民,终被罢相。后被赐死。  杨涉,杨收弟杨严之子。唐末举进士,唐昭宗时为吏部尚书,唐哀宗时为相。杨涉受命之时,正值天下大乱,封建割据称雄,王室残荡,乃贤人多遭劫难的多事之秋。但由于他谦恭平和.端重而有礼法,才使国家的许多礼仪体面得以保全。  (3)扶风房。有杨炎一人。  杨炎(727—781),字公南,别号小杨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他在唐德宗任宰相时,大力推行“两税法”,即以新的户税、地税代替原有的租庸调制,量入制出。此法得到德宗的首肯.随之推广天下,使国家原有的财政严重亏空、赋税制度混乱的局面得以改变。但因其改革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势力,再加他上气量狭窄,睚眦必报,后被罢相遭贬,不久就被赐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不得再入官府。从此,扶风房杨氏也衰落下去。  (4)河中房。有杨再思、杨国忠、杨绾三人。  杨再思(?—709),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后、中宗时两代宰相。他为人奸佞又非常聪明。他做了十多年宰相,既没有举荐过能人才士,也从不得罪上下级。凡是皇帝不喜欢的,他也跟着诋毁:皇帝所称赞的,他就跟着表扬。他的做人哲学是,世道艰难,直者召祸,如此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杨国忠(?—756),本名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东南)人,杨贵妃堂兄。本来只是个兵曹参军,后因杨贵妃得宠,青云直上.并赐名国忠。后来宰相李林甫卒,他代为宰相,权倾内外。然而他只知吃喝嫖赌,不理政事。安史之乱起,将士都认此祸为杨家所起,愤而杀之。  杨绾《7—777),字公权,华州华阴人。唐肃宗时任宰相。他生而聪慧,敏识过人,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性格沉静寡欲,经常独处一室,攻读史书,左右图史,凝尘满席,而淡泊自如,自得其乐。杨绾为相后,为人俭朴、廉洁奉公,清淡终日而从不涉及荣华富贵。他去世后,肃宗痛惜地对群臣说:“这是上天不让朕过太平日子啊,不然怎么这么快就让杨绾走了呢?”可见对其非常器重。  至于杨贵妃家族,史书称出自弘农华阴,不过从杨贵妃八世祖杨顺开始,就已迁居河东。因此,一般认为这支杨姓人祖居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杨贵妃的五世祖杨汪,隋朝时官至尚书左丞,封平乡县伯,算是一个中级官吏。但由于他在隋末因故被杀,以至家族地位受到影响,子孙几代都未能进入仕途。直到杨贵妃的父亲这一辈.才有人开始担任下级官吏。然而,当杨玉环以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代姿容,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成为集唐玄宗“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妃后,杨家从此“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首先,她已经去世的父母都被追封官职:叔父杨玄硅由三品的光禄卿累迁至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其子杨琦初任侍御史,从六品下,后娶太华公主,随例拜驸马都尉,从五品下:堂兄杨国忠则登上了宰相的高位。杨贵妃的三位姐姐也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连御妹玉真公主都要对她们礼让三分。只是  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杨氏家族才遭受灭顶之灾,以至衰败。以杨贵妃家族的倾覆为标志,杨姓人在唐代的发展从此遭受到严重挫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吾祖吾宗・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