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2011-10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马克・吐温 著,李新朝 译
194
李新朝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me Clemens),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被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是美国小说史上的幽默大师和语言巨匠,他彻底摆脱了欧洲小说传统的窠臼,运用美国本土语言来表现美国,特别是密西西比河地区本土人民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创造了完全属于美国本土的小说,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前后历时八年完成,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美国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的最优秀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过面的哈克贝利·芬。哈克是一个机智、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沃森小姐家的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善良、诚实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哈克与吉姆同病相怜,成了患难之交。他们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哈克为了吉姆能获得自由而一直努力着,最后得知,沃森小姐已经在遗嘱中宣布了还给吉姆自由。 在所有美国文学作品中,《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译成外国语中最多的一部。被英国作家毛姆推荐为“真正杰作文学书”。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问世一百多年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专家学者中间也是好评如潮。难怪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谁能比奥德修斯更像希腊人?或者比浮士德更像德国人?比唐吉诃德更像西班牙人,比哈克更像美国人?”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称颂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译者
2006年,美国《读者文摘》和《纽约时报》组织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评选出了世界十部文学经典。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美和澳洲的125位作家应邀从五百多部最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中评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值得阅读的十部经典。另外,《泰晤士报》还通过读者问卷调查,让英国读者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十大经典名著。在这些经典名著榜单中,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赫然在列。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代表了欧美国家最具世界性、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经典。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描写白人男孩哈克为摆脱文明的教化离家出走,遇上为摆脱被贩卖命运出逃在外的黑人奴隶吉姆,两人结伴乘木排一路漂流所经过的种种历险与奇遇。
作者:(美国)马克•吐温 译者:李新朝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1.30-1910.4.21),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通告
第一章 摩西和“蒲草帮”
第二章 伏击阿拉伯人
第三章 老爸重新做人
第四章 捉弄老爸后开溜
第五章 饶了黑奴吉姆
第六章 凶房子漂过去了
第七章 摆弄蛇皮的后果
第八章 他们追上来了
第九章 “干脆把他丢下”
第十章 开涮可怜老吉姆
第十一章 蛇皮果然灵验
第十二章 格氏一家收留我
第十三章 圣驾光临木排
第十四章 阿肯色州难关
第十五章 私刑为何失败
第十六章 国王成牧师
第十七章 我偷国王贼赃
第十八章 金元归主彼得
第十九章 贪心终没好报
第二十章 暴风雨中出逃
第二十一章 祷告不能撒谎
第二十二章 我的改名换姓
第二十三章 王室悲惨结局
第二十四章 我们鼓励吉姆
第二十五章 秘密巧妙计划
第二十六章 尽力帮助吉姆
第二十七章 吉姆接到妖饼
第二十八章 “囚徒伤心欲绝”
第二十九章 汤姆写匿名信
第三十章 救人连环妙计
第三十一章 为何没绞死吉姆
最后一章 无可奉告再多
第二天早晨,因为衣服的事儿,我被沃森小姐嘟囔了半天;可寡妇倒没骂我,只是洗掉了我衣服上的油渍和土。她看来很难过,我就想,要是可能,我也该学得规矩一些了。接下来,沃森小姐把我带到那间小房间里做了祷告。可是我倒是觉得祷告没什么用。 老爸一年多没露面了。这对我来说也很自在。我没想要再见到他。他以前没喝醉时,只要够得着我,总要揍我。虽然每逢有他在跟前,我却总会溜进林子里去。这会儿有人说他淹死了,但我知道那不是他。我估摸,老头儿要不了多久又会露面,尽管我巴不得他不再露面。 我们时不时地玩强盗游戏,就这么过了个把月。后来我退出了。哥们儿一个个全退出了。我们总是从树丛里跳出来,冲向那些赶猪的人和坐车去城里卖菜的女人。不过我们从没把她们禁闭过。汤姆·索亚把那些猪叫“金条”,把萝卜啥的叫“珠宝”。我们会去山洞里,吹嘘我们的战功,杀了多少人,让多少人挂了彩。不过我看不出这有啥好的。有一回,汤姆派一个哥们儿手里举着一根燃烧的棍子满城跑。他管火棍叫做信号(那是帮会集合的信号)。接着,他说他接到探子密报:明天,有一大帮西班牙商人和阿拉伯富翁要到“洼洞”那儿宿营,他们带着两百头大象,六百头骆驼,上千头“驮骡”,满载着钻石,却只有四百名士兵护送。于是,用他的话说,我们不妨来个伏击,把人杀光,把财宝抢回。他说,我们必须擦亮刀枪,做好准备。他从来都没追赶过哪怕一辆装萝卜的车子,却非要把刀枪擦洗好。其实所谓刀枪,不过是些薄木头片儿和扫帚把儿,哪怕你擦得累死累活,这些东西原本就是那个料,不过是一堆灰烬而已。我可不相信我们能打垮那么一大群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不过,我倒想看看那些骆驼和大象。于是,第二天星期六,我去了,和大家一起埋伏好。一得到消息,我们就冲出树林,冲下小山。不过并没啥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也没啥骆驼和大象。只是主日学校举行的一次野餐,而且只有初级班的学生在那儿。我们冲散了他们的野餐,把小孩子们赶进了洼地。不过,我们啥也没捞到,只是一些炸面包加果子酱。本·罗杰总算抢到一只破洋娃娃,乔·哈珀抢到一本赞美诗和一本小册子。随后,他们的老师追了过来,逼得我们扔下东西,撒腿就跑。我没见到啥钻石。我跟汤姆·索亚也这么说了。他说,反正那儿有一驮驮钻石。他还说,那儿也有阿拉伯人,还有大象和别的东西。我说,我咋就没看见?他说要是我不是那么无知,要是我读过一本叫《堂·吉诃德》的书,不用问就该全明白了。他说这是魔法搞的。他说,那儿有成百上千士兵、大象和金银财宝等等。不过我们有敌人,他管那些人叫魔法师,是他们把整个儿这一切变成了主日学校,存心跟我们捣鬼。我说,行啦,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那些魔法师了。汤姆·索亚说我真是木脑壳儿。 我把这事儿翻来覆去想了两三天,然后我得弄明白,这里面究竟有啥名堂。我搞了一盏破白铁灯和铁环儿,去到树林里擦啊擦,擦得我像个印第安人一样全身流汗,心里盘算着建造一座宫殿,然后卖掉。不过不管用,一个鬼怪也没来。我就想啊,这全是汤姆·索亚瞎说。我估摸,他坚信阿拉伯人和大象;我可不那么想,那明明是主日学校嘛。 三四个月过去了,如今快要进入冬天了。我几乎大多时间是去学校,而且我能拼音,能读书,还能写一点字,背背乘法表。可是只能背到五七三十五。无论如何我都背不下去了。 起初我恨学校,不过,现在也好多了。只要我厌倦得厉害,我就逃学。第二天挨揍对我也有好处,能给我鼓鼓劲。所以上学的日子越长,也就越觉得好混了。寡妇的规矩我也习惯了,我也慢慢有点儿喜欢新生活了。寡妇说我有长进,虽然慢点儿,不过表现还叫人满意。她说她觉得我没给她丢脸。 一天早晨吃早饭时,我打翻了盐罐儿。我急忙伸手去抓些盐,打算往左肩后面扔,这样好消灾避难。不过沃森小姐已经抢在我前面,挡开了我。她说,“哈克贝利,把手拿开——你老是弄得一塌糊涂。”寡妇为我说了句好话。不过,这也不能叫我消灾避难,这我知道得很清楚。早饭后我走出门,心里犯愁,手脚打颤,不知道哪儿会有灾祸临头,就垂头丧气,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我来到前花园儿,爬上梯子,越过高高的木栅栏。地上已有寸把儿积雪,我看到了有人留下的脚印儿。脚印儿是从采石场方向来的,在梯子旁边停了会儿,然后绕花园的栅栏往前去了。真怪,这人在这儿站了一会儿却没进来。我搞不清楚咋回事,反正有点儿离奇。本想顺着脚印往前找,我先弯下身来看了看脚印。起初倒没发现啥名堂,可接下来就看出问题来了。左边鞋跟上有一个用大钉钉的十字,是为了辟邪的。 P9-11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博览•历险游记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编辑推荐:在我们年少时,总会读过几本好书,它们或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或帮我们慰藉了失落的心灵,或让我们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为了将这份感动和领悟传承下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安徽智之虎文化有限公司2012联袂奉献出一套传世经典——《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博览》(2012升级版)。108本巨著本本经典,古今中外大师佳作云集,为孩子们承托起了一片真善美的天空!
我挺满意的,包装仔细,书的质量也不错。孩子喜欢,我也读读,有时我们还一起看。
看起来是本好书,小孩要看书总是一件好事,总比打游戏强些!
看着书里的主角的冒险,仿佛自己也经历这样一场人生的冒险一样,真有趣!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历险记,比鲁滨孙漂流记还要好,故事很好玩,叙述的方式娓娓道来不紧不慢,是马克吐温最好的一部小说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历险游记,装帧设计也很好看,图片也不错,很值得一看!孩子会喜欢的!
挺好,但有的故事有点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