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王忆勤 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王忆勤 编  

页数:

189  

前言

  中医诊断学中传统中医诊法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目测观察、语言描述、经验辨析来判断病证,其诊断结果既受医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的限制,又受光线、温度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使得辨证的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加之证的概念含义差异较大,模糊不清,未形成统一的诊断规范和辨证标准,以致辨证结果不一。因此,中医四诊采集的量化技术是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前提,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对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和先进医疗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传统中医诊断的现状及其在中医学术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吸取和借鉴现代多学科的理论、思想及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等不同角度,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层次,围绕诊法与辨证的客观化与规范化开展了大量的现代研究,以期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完善。在四诊研究中,如在望诊方面对舌诊脱落细胞的组织学研究和计算机自动舌诊识别研究;问诊方面有症状规范化研究和中医问诊网络采集系统研究;脉诊研究有脉象机制研究,脉象信号提取分析和脉象仪研制;闻诊有声诊和嗅气味研究,等等。在证候研究方面,借助于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分析方法,探索证候的分布及动态演变规律,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运用组织与病理学、免疫学、放射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和方法,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等多个层面探索证候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微观辨证指标等。并建立了150多种证的实验动物模型。  本课程以学科交叉的思想为指导,介绍与中医诊断学研究有关的研究思路、最新科学研究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现状。全书包括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中医四诊方法与技术研究、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中医常见证候的现代研究及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五个部分。本教材编写者为全国中医诊断学知名专家以及全国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充分反映了多学科交叉的中医现代化研究现状。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加强学生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机械电子技术、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生物信息技术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诊断学科及临床各学科的研究能力,开拓科研思路,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  本书适用于中医学研究生,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学生用。

内容概要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学科交叉的思想为指导,介绍与中医诊断学研究有关的研究思路,最新科学研究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现状。全书包括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中医四诊方法与技术研究、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中医常见证候的现代研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五个部分。本教材编写者均为全国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充分反映了多学科交叉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现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加强学生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机械电子技术、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生物信息技术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诊断学科及临床各学科的研究能力,开拓科研思路,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 本书适用于中医学研究生,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学生用。

作者简介

  王忆勤,女,汉族,1962年09月出生,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医四诊信息化综合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教委(第五期)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负责人。1990年,作为主要完成人项目“寒喘方、热喘方敷贴离子导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199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03年,荣获上海市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08年,作为第一负责人课题“宣肺平喘法治疗哮喘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汉英对照中医舌诊图谱》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基于临床实训的中医诊断教学模式改革”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负责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医诊断理论研究进展  一、《周易》及古代文化与中医诊断   (一)辨证论治与《周易》的辩证思维   (二)全息诊断与《周易》的太极全息观  二、中医诊断学逻辑研究   (一)诊断逻辑的基本概念   (二)临床诊断思维   (三)诊断假说   (四)推理  三、中医诊断学辨证思维   (一)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与原则   (二)诊察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原理与原则的研究  一、司揣内外与整体审查   (一)司揣内外是《内经》中重要的诊察原则   (二)验证诊断结果,纠正错误判断   (三)“司揣内外”体现了中医动态诊断原则   (四)“司揣内外”的观察说理方法  二、常变微著与隐证   (一)常变微著   (二)隐证  三、四诊合参与独异   (一)四诊合参   (二)独异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文献研究  一、舌诊的文献研究   (一)舌诊的诞生及其学术渊源   (二)伤寒学派对舌诊的研究   (三)内伤病舌诊的研究思路-   (四)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舌诊研究   (五)1949年以后的舌诊文献研究  二、脉诊文献研究   (一)脉诊的起源和发展   (二)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三)唐宋时期脉诊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的脉学成就   (五)近代脉诊研究的成果   (六)中医脉诊研究的展望第二章 中医四诊方法与技术研究 第一节 中医舌诊研究  一、中医舌诊机制的现代研究   (一)主要研究技术与方法   (二)舌象组织形态学的现代研究  二、中医舌诊计算机自动识别研究   (一)舌象的采集   (二)舌体的分割   (三)舌象的信息识别   (四)舌象数据库的建立 第二节 中医面色诊研究  一、中医面色诊客观化研究及临床应用   (一)中医面色诊客观化研究   (二)中医面色诊的临床应用研究  二、中医面色诊计算机自动识别研究   (一)面部图像的标准采集   (二)面色的重现   (三)面部的分割,面部特征部位的定位   (四)面部颜色的定量分析   (五)面色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节 中医问诊研究  一、症状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症状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症状名称的规范化研究   (三)痘状内涵的规范化研究   (四)症状量化的规范化研究   (五)症状采集方法的规范化研究  二、量表与问卷技术与方法   (一)量表   (二)问卷  三、中医问诊网络采集系统研究 ……第三章 循证医学及其中医药中的应用第四章 中医常见证侯的现代研究第五章 中医证侯动物模型研究附录:造模方法主要器材及药剂、参考结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