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络腧穴学

胡玲 编 上海科技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上海科技  

作者:

胡玲 编  

页数:

282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医教材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教材的质量,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医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让高等中医药院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材可供选用,以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医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织,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参与,共同编写了本套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国家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九五”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在本套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一纲多本、形式多样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烈_人才的培养,殷切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使本套精编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中医药院校教学的教材。

内容概要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经络腧穴理论既是针灸学科的核心内容,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和附录,系统阐述经络、腧穴理论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上篇为经络腧穴总论,概述经络与腧穴的基本理论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中篇为经络腧穴各论,主要介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络脉、经别、经筋以及腧穴定位和主治。下篇讲述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和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进展。附录中列有《帛书·十一脉灸经》原文,经络、腧穴歌赋选,人体重要部位及脏器经络分布表,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本教材编写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路,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体现精编教材“精、新、实”的特点,既突出系统性,又强调实用性,力求严谨,注重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1.为突出教材的权威性和先进性,穴位归经、定位,以最新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2006年版)为依据,对新、老国标定位差异较大的穴位,以附注形式加以说明。2.为突出重点,对常用穴和一般穴介绍详略有别,并首次将穴位分为重点穴(以★★标识)、常用穴(以★标识)、一般穴3类介绍。重点穴的确定参考《2009年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中所列穴名,常用穴参考梁繁荣主编的《针灸学》所列穴名。3.为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易教”、“易学”特点,每章前列有“导学”,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便于对穴位的理解与熟记,凡重点穴和常用穴均增加了穴名释义。4.根据最新国家标准,重新绘制或修订了部分经络腧穴图,如常用骨度分寸图、取穴体位图等。全书努力做到语言简炼,图文并茂。5.附录中特别增加了手足部反射区的定位和主治,以进一步适应针灸推拿医疗市场的需要。本教材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生使用,也是广大从事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

书籍目录

绪论一、针灸的起源二、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三、针灸理论体系的发展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第一章 经络总论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经络理论的形成一、经络概念的产生二、经络理论的形成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概况一、十二经脉二、奇经八脉三、十二经别四、十五络脉五、十二经筋六、十二皮部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概况一、根结与标本二、气街与四海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二章 腧穴总论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二、腧穴的命名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第三节 特定穴一、五输穴二、原穴三、络穴四、郄穴五、背俞穴六、募穴七、下合穴八、八会穴九、八脉交会穴十、交会穴第四节 腧穴定位方法一、体表标志定位法二、“骨度”折量定位法三、“指寸”定位法四、简便取穴法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第三章 十二经络与腧穴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一、手太阴经络二、手太阴腧穴1.中府2.云门3.天府4.侠白5.尺泽6.孔最7.列缺8.经渠9.太渊10.鱼际11.少商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一、手阳明经络二、手阳明腧穴1.商阳2.二间3,三间4.合谷5.阳溪6.偏历7.温溜8.下廉9.上廉10.手三里11.曲池12.肘髎13.手五里14.臂臑15.肩髁16.巨骨17.天鼎18.扶突19。口禾髎20.迎香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一、足阳明经络二、足阳明腧穴1.承泣2.四白3.巨骼4.地仓5.大迎6.颊车7.下关8.头维9.人迎10.水突11.气舍12.缺盆.13.气户14.库房15.屋翳16.膺窗17.乳中18.乳根19.不容20.承满21.梁门22.关门23.太乙24.滑肉门25.天枢26.外陵27.大巨28.水道29.归来30.气冲31.髀关32.伏兔33.阴市34.梁丘35.犊鼻36.足三里37.上巨虚38.条口39.下巨虚40.丰隆41.解溪42.冲阳43.陷谷44.内庭45.厉兑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第四章 奇经八脉第五章 常用经外奇穴下篇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与现代研究进展第六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第七章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有径路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支脉。《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以运行气血、濡养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经络理论的形成一、经络概念的产生经络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古代医家对气血运行现象的认识及长期的医疗实践。《论语·季氏》曰:“少之时,血气未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说明“血气”的变化是生命的主要特征。《管子·水地》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认为“血气”如自然界的水流一样,是在“筋脉”中流通的。《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将精气视为最基本的物质,并与脑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经络腧穴学 PDF格式下载



精编教材:经络腧穴学(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经络瑜穴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