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花阁陈佩秋

郑重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7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郑重  

页数:

138  

字数:

1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陈佩秋:(1923—),号健河南南阳人。1942年入西南联合大学,专攻理工,1942年又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习山水。1950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55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聘为画师至今。 “与大师谈艺”是一个口述系列,记录了谢稚柳、唐云、程发、陈佩秋艺 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我和他们交游数十年,或看他们伏案作画,或是天马行空式的交谈,对他们可谓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了,从而渐渐悟到他们纸上行笔、用墨、用水、用彩的不同,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的不同。我想由他们“自说自画”一番,把内心的体验和表现出来的艺术作一次重新融洽,不是比别人的评论更好吗?由于有着这样的潜在动机,他们言之无意,我听之有心,所以就形成了“与大师谈艺”这样的口述系列。 中国绘画的理论多发端自画家的体验与感受。顾恺之的“传神论”可谓是中国绘画理论的成熟之作,起始画女于壁,虽“四体妍媸’,但“亡关于妙处”,不甚生动,后忽有所悟“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这个)之中”,绘之于墙的人物就变活了。后人易“堵”为“睹”,意思相通,其他如“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妙想得”,都是从他的体验中来。南朝宗炳凡游历皆图于壁,以作“卧游”之乐,“澄怀观道”,“澄怀味象”,“万趣融其神思”,他非常感叹“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这种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体验,提出了“畅神”之说,成了山水画论开山而又成熟之作。谢赫综合“传神”、“畅神”之说,提出了“六法论”,使中国绘画理论达到系统化完整,但自身的体验远不如顾、宗二位来得深刻。 谢稚柳极为赞同“眼高手低”之说,他认为绘总是眼高于手,才能推动手的提高。顾恺之的“传神”、宗炳的“畅神”之说,标志着中国绘画的理论高峰,他们的绘画能否称得上艺术高峰,那就有待讨论了。但是在他们的理论指导下,唐宋绘画走向高峰,这是无可置疑的。晚唐的张璪还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在追随顾恺之、宗炳,仍然在重视体验,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可以这以断定,没有魏晋六朝的“眼高”(理论),中国画的高峰可能要晚些时候出现。自元以后,中国绘画走向衰微,除了技巧的衰落,我想更为重要的是画家对体验的疏远,或是内心浅薄造成的。 “与大师谈艺”四种,所注意的是挖掘老画家的体验,他们的画凤的演变,不只是技巧的变革,而是随体验的深入在发生变化。画家的体验作为绘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被人们忽略了。我生性迟钝不敏,对名家所谈理解肤浅,只能做到他们谈啥我就记哈。这里所记只不过是他们所谈之万一,疏漏多多,记错也难免,敬请鉴谅。

书籍目录

前言陈佩秋的执著(代序)篇之壹 临摹就高求难 创作追求卓越篇之贰 画风三十年为期 笔墨当随纸应变篇之叁 用墨非游戏 奥妙各不同篇之肆 绿色天然,草木情深 随景施彩,再赋新腔 篇之伍 生活艺术两相融 造化心源一体通篇之陆 堂名斋号寄我心 性情好尚入图中篇之柒 溪岸真伪抒已见 董源三图觅疑踪篇之捌 张大千仿石溪山水起风波 陈佩秋凭实据鉴画逼法官篇之玖 帝王图步辇图,对比说真假 规范性科学性,推论见功力篇之拾 老叶弥新,随其自然 性情高逸,水到渠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高花阁陈佩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