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前期文化

王锺陵 上海古籍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上海古籍  

作者:

王锺陵  

页数:

535  

字数:

7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论旨上说,本书着力于从思维及其发展的角度,亦即从深层心理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上,来探究中国前期文化特色产生的必然性,并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作出说明。  从把握方式上说,本书试图对历史作出一种原生态式的把握,以求更多地贴近于历史的实际情状。因此,本书在结构上试图将共时态的展示引入历时态的框架之中。本书的总体构筑——五编的设置——表明着一个大的历史进程,每一编中章次的安排自然也是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考虑的,每一章的论述更是严格地依从于历时的流动,这样三个层次形成了全书历时态的基本框架。然而,章与章之间有时则又或多或少地(不是全部)表现为一种并列的呈示。我以为历时态框架中的这种并列式呈示,可以使叙述方式由单线变为多线,使审视角度由单向变为立体。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有利于我们在宏观的历时的观照中作出全面的把握。当然,这种一定程度的并列呈示,乃是置于纵向框架之中的,它们一同汇流在历史的河床里,因而不会造成分离、孤立的群相割裂。并且,并列呈示之间往往又有机地展开着一个愈趋具体的进程。显然,原生态式的把握是一种整体、复杂的把握。在这种把握中有着一种明显的空间性,这种空间性又展现为文化发展的多歧与错综状态,并同历时发展的反复性、迂回性相交织。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编 文化-心理能力之萌生 第一章 中国神话中的时空观  第二章 人的生成与自然美意识的萌发 第三章 原始思维与形象思维 第四章 符号——逻辑的通天塔 第二编 民族文化-心理在神话思维中的凝定 第一章 神话产生的历史上限 第二章 神话思维的历史坐标及其走向 第三章 神话思维:形象之增殖、变形和图式展衍 第四章 神话的解构和建构:意义的深刻化和丰富化 第五章 神话意象思维的序化整合第三编 文明之发展 第一章 文化变迁与神话英雄的悲剧 第二章 两性在文明前夜的痛苦错位 第三章 照亮了文明圈的祭坛之火 第四章 原始人类的生死观——反抗死亡的伟大幻想曲第四编 文明之分流 第一章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两种不同的文化基型 第二章 审美及文艺发展之异趋 第三章 随机演化与突变分岔:跨入文明时代的不同途径  第四章 自然,文化的生态场 第五章 早熟的东方国家——中国文化之根第五编 鍑独特的中国文人化-心理历程 第一章 精怪世界与梦文化 第二章 神话和汉代神学 第三章 言意之辨:向着“至言”理想的迈进 第四章 神思、意象、养气:对形象思维认识的深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略论 第六章 唐人时空观终卷后记王锺陵主要论著及其评论目录再版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前期文化 PDF格式下载



对于作者之书,相当仰慕,虽部头较大,也义无反顾。


关于中国早期文化的研究的书籍很多,但是从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不多。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比较难得的书。书中作者旁征博引,描述了很多早期文化并且做了很多分析
美中不足,装帧不是很好,纸张质量比较差,看上去很像盗版书


好书,绝顶好书,吐血推荐!


怎么没有图书简介,类似情况还很多,请你们辛苦点,标明内容丰富与否.以供选择参考


这本书在很早之前看的,颇为惊艳,一本理论著作,写的文采斐然。很多观念较为大胆,能够开拓研究思路。所以很多年后看到卓越卖再版,就买了。


  生的真实,是现实要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对此不可能一味地去寻求其意义,相反,是带着某种无意义的信念开始你的世界的。有时,需要绞尽脑汁去解释你的看法,而到头来却发现这虚伪的面孔。
  
  期待阐释与被阐释,这是现代教育交给我们的认知,之外你就成了一个“文盲”,这种装腔作势的态度逐渐引起了人的反感。表现于对此之反动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这有一点点好转,这确是无底洞。
  
  寻求机会的生活经济学,急切要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把“生存还是毁灭”世俗化后所进行的加倍强调,令我们感到了某种厌倦,没完没了的紧张,没完没了的“进步”。我不太确信这种哲学之正确,我只发现当下渐渐增长的忧郁。借之于人的哲学,也不太可靠,因人总是在不断接触越来越繁杂而惊人的信息,冲击、冲动、冲突……隐在内心的矛盾,至少还是能去表达的,但对此我实在显得虚弱。有时,我也想借尼采之言来以示抗争,但很快发现这是行不通的,不是因呼声大,而是因无人听,大音希声的心理暗示确是现实。
  
  声音,现在是不缺的;思想,现在也是不缺的,只是一个性质的问题,这是现代教育的积极的一面还是其消极的一面现在还很难说,至于历史之“百家争鸣”,现在似乎有这个条件形成这种局面,但言者们似乎太耽于象牙塔,而娇羞于世,缺少一种豪迈之气,更多的似在讨生活的经营维护着个人的港湾,而久久徘徊与这一局面的浅滩上。这种逻辑,是在自我思想的禁锢下得出的,要怎样摆脱思想而让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呢?我想,这个问题本来就有问题,我们总把己之望趋于完美,甚至于十全十美,这种私心本身就令我们与自由保持距离。一种期望是由带着功利的私心唤起的,它是一种信念的东西,于动;一种盼望,却是由原处的梦想激发的,它带有某种信仰的成分,于静。这等于说“凡是无绝对”,但这是不能划等号的,基于某种哲学辩证,这是没完没了的。
  
  现实中多数人是靠信念来生活的,这是基于生产活动得来的信号反作用于人所致的,也许,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真实的,因为这是一种存在,它相信这种存在,于你于我是在无意识中接受了这种存在。但这也是有问题的,此存在照海德格尔之言为“操劳”,甚至在梦里我们都在操劳着,但我们也不太确定这种操劳果真让我们脚踏实地,在某些情况下,或许是更多的“虚无”,“浮生如梦”的感叹是其最高的境界,这种生动的抽象,毫无意义,它缺少一种实在感,尽管它似已存在。
  
  实在感是真切的心声,有学者称其是原始人的一种思维,是从人类学上界定的,属于一种思维的初级阶段,但它有一种立体的厚度,能容身于此,超越了存在与虚无之境。这让我想起口头文学,流淌在空中的声音,构筑起生活的维度,从一个神奇的预言中走出的一个世界,最后又归于神话。神话,对原始人来说是一种“生存策略”,正如当今的我们借助于文化来生活,由此构架出了现在的这一世界图景,我们为之兴奋不已的图景,一直的兴奋,似乎没有尽头的,直到老去甚至死去,遗憾的还有什么呢?这反而成了问题了。
  
  在一度的操劳中,若不须考虑到责任的问题,我想这种存在状态无外乎使其孤单影支,为打破这一僵局,你很难不去考虑责任的事,作为一种“生产策略”,这在现代社会还是会容易就此妥协的。因为这关系到你要从此不停地为活下去找理由,若不妥协,几乎所有人都没这耐心去不停地去为活下去找理由,洪流一来,也就随之而去,糊涂中了此一生,这是“原始文化之根”所决定的“人的虚弱性”,也许,这从未曾从当代人的最根本处祛除。我们为之生所赋予之意义,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服,潜藏的“人的虚弱性”不时让下定了的决心频繁变动,每一次的关照,无外乎是对接下来一秒所无法判断的神经质之走向的妥协。于此,得清楚如何看待这种妥协。文化,是“一种策略”,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为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一种动力,人们确知文化的无穷尽的视角,但往往都只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一个生活的切入点,文化确实为大部分迷茫的人找到了生的方向。
  
  生,在考量着人的探索勇气,围绕着文化多棱镜照出的绚烂大世界,偏差无所不在,偏见是人之本性,而又容易仗着偏激的想象去实现自己的宏大愿景,可这却是依借于文化生存的人所梦寐以求的重大目标。企图去影响别人,这是痴心妄想的,也是危险的,在文化多棱镜下,这只会照出模糊的一团,这是思想的局限。
  
  文化的选择,决定了个人思想之局限,因为文化至少是靠一个群体来实现的,一个照面的世界是无所谓文化的,这似乎是原始人类就发现了的一个生存秘密,聚族而居的需要,为单个的人分担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种相互的关系也反过来促成了这一族群的形成。这是生物界给我们的启示?还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选择?假如我们以为我们不属于生物界的话,那不难理解,可相互帮助,互相分担,这种现象在生物界也不是都能见到,而达尔文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不免偏激,我们可从我们所称的动物身上找到自己的本性,文学作品中这方面的比喻生动再现了人之“兽性”。而动物界也并非我们想的这般,它们的生存选择不一定如我们想得那样简单,但这里不必为了生物学上的论证而去翻阅陈年旧事,这里只是跳到存在的层面来对此作一番阐述。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很难说清楚什么?哲学也是一种生的策略,它也不需要他人按它的生存方式去生活,它需要营养,使它变得丰富起来,以此把自己经营好,而不是为了去影响别人。换句话说,这取决于你的态度,你若信则依靠之,若不信则可远离,这种泾渭分明的选择虽过于简单,但在这种混乱中,却是明智的,它避免了“烦恼”。说到这,或许可勾起我们的宗教向往,假若不考虑其它,宗教确是生之高境界的一种选择,而它又是一般人消受不了的。
  
  宗教的选择,是对人之“操劳”的一种否定,它是一种寂静,归于一的集中,专注下的境圆。欲梦欲醒的想,万物归于其下,一个主宰。它的功利也是公立的,为最高的那个想念,可除却的私心。得于一“化”字,化解、化合之间回环,为其营造了一个进进出出的逍遥世界,是禁锢与自由的两级中得出的那个级。思的操劳,被想念的至纯所取代,掉入虚无的“仙境”,这是神话的演绎,不管如何思,我们都很难摆脱神话的维度,因为思即是某种程度上的想念,其最终到达宗教的那个级,但现实中我们的思总是被其它的思给取代,操劳复操劳,而难以接近那个级。
  
  现实中的人害怕“操劳”的虚无,也可谓虚无的操劳,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操劳”,可谓“存在”,它确实证明了我们的存在,却未必感觉到了。现实需要我们如机器般去运转,去活动,去建立种种关系,这种抽象的预想是种虚无,被形式覆盖的假象,但还是要挣扎着为了明天别人眼中的“美好”。聚焦效应下的眼,是没有多少辨别能力的,它只会因此而受伤,劳累,只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上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会让我们变得犹豫迂回,寻找,却令我们对这种选择产生深深的失望。
  
  宗教上的那个级,不是一种臆想,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真相,它确是有安全感的,生活不即是为了对安全感的巩固?假如相反,那这样的生活不要也罢了。真相是难以接近,这是绝大多数得面对的。真相,它不与存在照面,它是想象不了的,而是种深度的认知,关于禁锢的坦白,面对,不去做虚伪的狡辩。
  
  耽于生活上的那个选择,这是需要勇气去面对的,对此质问也是毫无办法找到一个明晰的点,这是分裂型人格的我们必然要正视的。现代文化的碎片,铺张开的网,只捕了一片现代的垃圾,这是挺尴尬的一件事,无法面对的,来自你臆想中的恐惧,安全感,这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存在”的考虑,在这个臆想的空间,让你吃尽苦头。好个“文明”之痛。我们需要思考文化的积极一面来缓解其痛,构建文化的根深蒂固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但最终留下印象的还是童真的那段。也许我们在为接下来的存在找借口,别人口口声声地叫你该咋办,你也情愿如此,这种麻木,无异于对生的否定,你选择此目标,了此一生,然后归于尘土,这是神话所不耻的。
  
  神话不仅限于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它还深把握着实践的那个端口,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当然不是为了能够自圆其说这么简单,它定有某种向前的超越,是股催生人的生存意志的力量,这股力量却也难以让我们成为“超人”,因为我们只是普通人中的普通人,平凡是我们的座右铭,对超越的冲动其实无法改变我们的平凡本色,它只能说是种积极的运动,徘徊在神话的框架之下,是对神话的一种向往与彰显,同时又得了一定的安全感。这是宗教所不能比的,宗教的那个级是个相对的东西,没法成为我们的庇护所,而神话体现的包容力是无法想象的,现实即是我们所创造的一个个新神话,只是把神话的传统给忘了,而变得不那么有安全感了。
  
  对神话的选择处于一种无意识的举动,这是人的“源”,不作选择的选择了,却还蒙在鼓里。神话的照面含蓄了我们生存的力量,这是对进步的乐观向往与追求,这是一种被遮蔽的真,因此,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是发觉不了的,缺少必要的转向,这是心灵的一次转向,为你接下来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圆实的基点,以此展开你未来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焦虑的急促,自发的淡定与和谐,神话的空间尺度,无极限,胀破我们那颗狭隘的心,以使其开化。这是对痛苦的有力回应和羞辱,而我们却习惯于去做痛苦状,失意之痛、身心之痛、感情之痛……这种自我怜悯,病态症候是种优柔寡断的不确定,模糊却印象深刻,现代人对此种基调的把握毫不费力,若忽视其本身就是它的营养加工厂,它只会无尽地榨取你进步性的一面,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而要真正解决这点,我们得消除掉其意义,这里又会出现一个更大的转向,它是综合而复杂的,不单单是找出表面上的痛苦那般简单的,而是你要认识到这些痛苦,转向非痛苦的思维习惯,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是自私的,而自私的心是痛苦的温床,现实中的尔虞我诈是最好的例证,阶级的存在本身就是筑起的墙,高贵的高贵,卑微的卑微,这是我们所习惯了的一种思维,或者说思想,从这看,思想显出了它局限的一面,证明这是种坏的不纯粹的思想,因它给我们增添了负担,意识的自由是不能受思想的影响。假若你想象自己生活的好,那不意味着这是你思想得来的,它是由你的无意识的自由得来的,但你确固执地认为这是你思想,那难到不是你的问题?无意识的思维,假如它也可算作一种思维的话,是种原始的神话思维,它让你记住周围的好,使你自由,意识不是神话,它是你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复杂”思想,靠它是难以造出个好来的,更多得只容易带来混乱。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