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灭罪与度亡

刘淑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7月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刘淑芬  

页数:

251  

Tag标签:

无  

前言

  “经幢”是唐代发展出来一种新的佛教石刻形式,它通常是八角形石柱、也有少数是六角形,或四方形的石碑,另外有极少数作圆柱体。在此石柱上周刻佛经,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幢所刻都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通常称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简称为“尊胜经幢”或“经幢”。  经幢是我踏人佛教史研究的第一步,前此虽然写了《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慈悲喜舍——中古时期佛教徒的社会福利事业》诸文,但基本上是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中古佛教,直到注意到唐代出现大量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遂对此课题感到兴趣。当我想找相关的研究论文时,才发现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地稀少,因此决定要把它弄清楚。经幢这个课题涵盖丰富,就经幢的实体来说,它是建筑史和艺术史的项目,事实上近代中国最早注意到经幢的学术价值,正是“营造学社”的建筑学者刘敦桢、梁思成等人。经幢上的佛像、经文,都是当时雕刻、书法最出色的表现;经幢上雕刻的佛像,无疑地是艺术史的研究对象,还有经幢上占最大比重的经文,有的甚至是出自唐代书法名家之手,明人赵蛹《石墨镌华》一书中,认为唐代经幢“其书法刘慎微、僧无可书者佳,余无名姓,然皆与此匹敌者”。可见它们是研究书法史的绝好资料。经幢从一个纯粹的宗教物。

内容概要

经幢是唐代发展起来的以镌刻佛教经文为主的石柱建筑。在唐代,经幢所刻大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是释迦牟尼佛为解救善住天子临终前将轮回畜生、地狱道并受诸苦而说。唐以来,地狱观念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镌刻此经的经幢其功能就是灭罪度亡、破地狱门,兼及祛病延寿、禳灾祈福,乃至镇护土地、保境安民等。唐人因信仰、尊奉此经而广植经幢。作者将经幢作为社会史的独特资料来处理,通过各种经幢结构、造型与所刻内容的考察分析,揭示唐代及唐以后社会宗教生活与宗教心理的一个基本特征。全书资料丰富、观点平实,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基础性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刘淑芬,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后研究: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专攻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会史.已出版《六朝的城市与社会》、《慈悲清净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三书,及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影及福至(代序)第一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 一、前言 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内容与翻译 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东来的传奇 四、《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流传 五、结论第二章 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 一、前言 二、经幢的形制 三、经幢上镌刻的文字 四、经幢树立的地点 五、石幢的变体 六、经幢的性质 七、经幢的来源 八、结语第三章 墓幢 一、前言 二、墓幢的种类 三、墓幢的形制和葬制 四、墓幢流行的原因 五、墓幢的变形 六、结语附论:经幢的宗教作用附录:经幢图

章节摘录

  第一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  一、前言  “经幢”是周刻佛教或道教经文的石柱,通常为八角形石柱,也有少数是六角形,或四方形的石碑,另外有极少数作圆柱体。唐朝佛教徒首先制作经幢,而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幢所刻都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通常称为“尊胜陀罗尼幢”,或简称为“尊胜幢”。在佛教经幢出现之后,道教徒也模仿佛教经幢,制作道教经幢,迄今所知道教经幢所刻者大都是《道德经》。不过,在数量上佛教经幢是远远地超过道教经幢,迄今见之于记载、或存留的道教经幢屈指可数。以经幢建置的历史而言,唐代是其极盛时期;五代以迄于明代,佛教僧俗信徒仍然陆续建造经幢,但无论在质和量方面都无法和唐代相比拟。  无论就佛教史、社会史或艺术史研究而言,经幢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以佛教史来说,迄今的研究大都从众多经典的翻译,来看佛教的发展;至于汉译经典真正流传的情况,由于资料的缺乏,则难以追查。在这方面,经幢提供了一部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从汉译过程到其流传——包括在地域上的广度,以及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很完整的流布个案。此外,集佛教资料大成的《大藏经》和史籍中,绝大多数是偏重居住在城市里上层阶级的僧人和俗人的记载,而罕见关于平民和乡村佛教的资料;由于建立尊胜经幢者涵括了贵族、官僚和平民百姓,它同时流行于城市和乡村,所以经幢上的题记,可以补充《大藏经》和史籍中对于乡村和平民方面记载的不足。  以社会史而言,经幢是研究社会心态史(history of mentalities)一种绝好的资料。在数以千计被译成汉文的经典中,仅有少数经典为多数信徒所敬信而广为流传,而某一部经典之所以广为人们崇奉,除了经典本身的内容外,也必有某些和其时社会相呼应的成分。特别是从五代以后,当时人建立经幢的目的已经和唐代有若干质方面的变化,正是观察社会思潮流变一个很好的例子。


编辑推荐

  《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全书资料丰富、观点平实,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基础性研究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灭罪与度亡 PDF格式下载



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
很專業 相當不錯


專業,深入淺出.此書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有系統介紹.感恩作者.


如果你对造个佛幢感兴趣,可以参考本书,呵呵


佛教的生死观,修行可达到的境界。


值得收藏,此类书的佳作,专题研究。


学习中 谢谢作者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以前也看过,现在决定自己买一本再细细地研读。


作者刘淑芬,台湾知名学者,研究中古佛教与社会史,甚是有名。此书乃是其力作之一。值得爱好者一观,


  1. 全书由三篇独立的论文组成,原文发表于中研院史语所集刊,汇集成书时似乎并未做什么改动,故可明显看出其三章呈相对独立的结构。
  
  2. 作者写作时似乎仅根据文献资料,极少实地考察。故第一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很不错,而第二章“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则有一些错讹,主要是地名方面。
  
  3. 作者认为,唯有她看清了经幢的实质是塔。前人将经幢归入“刻经”是错误的,应归入“塔”类(p113)。实际上,金石学家关注的对象是具有文字或图像的石刻,故将经幢归入“刻经”。而有的石刻著作已注意到经幢的特殊性,将其单列一类,如朱剑心《金石学》和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至于“塔”本身不属于石刻,塔铭才属于石刻。
  
  4. 同样,作者认为古建筑学者如梁思成等搞不清塔和经幢(p112-113)。不过,书中所引梁思成的话既已明确指出,经幢为“镌刻佛经为主的小型塔”,又看到了经幢的特殊性,”与其称之为一座建筑物,不如称之为雕刻品,或是一件模型。“因为经幢的体量远远小于典型的塔。从所引的这几句话,梁思成非常明白,哪来的迷惑?非议前贤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我大三那年初春,寝室里每天都能拿到在枫林晚买书附赠的半年份《都市快报》,3月10号那天,我从报上读到了闹市街上挖出北宋经幢的报道。
  
  http://i3.6.cn/cvbnm/ea/71/e3/d9bb14b54ee24f095d9f2282a2adf239.jpg
  
  叶七娘起造的经幢即为亡夫潘二郎灭罪度亡,经幢高约60厘米,二层石柱二层盘盖,盘盖上雕莲花,八角幢身遍刻陀罗尼经文,上层短柱四面各雕有一尊坐佛,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构件十余种。现存经幢多存于古刹,而唐宋之际,经幢多为墓幢,置于墓前超荐逝者。拓摹经幢者常只为名家手笔所书陀罗尼经文而忽视起造者之名姓,殊不知经幢自唐中后期始多为墓幢,规模渐小,亦不求精美讲究,仅刻咒之外,惟简述墓主生卒与行状,叶昌炽不解,则有“制作愈简”、“书法每下愈况”、“由繁而约”之叹。
  
  叶氏此幢字迹未湮,上书:女弟子南阳郡妻叶氏七娘伏为,亡夫潘二郎去辛未年(公元971年)三月二十三日下世,七娘遂发志心,敬备净财,于店内建造陀罗尼幢子一所,伏愿亡夫二郎承兹巨善,速返人天早超净域之方便,菩提之果然愿,保扶家眷,溢宁公私,吉庆谨白,时岁次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四月十三日朔,妻叶氏七娘题记。
  
  经幢被发现的庆春路新华路交会处过街地道工地,在一千多年前,乃是吴越国钱弘俶治下,北宋江山甫定,卧榻旁有他人酣睡也无可奈何,而钱氏一族秉钱鏐遗志保境安民,贡奉不绝。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保俶塔兴建,开宝四年,又起造六和塔以镇江潮。钱鏐“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一语,分明是“意恐迟迟归”,叶七娘所居处更有北桥巷之吉祥寺,牡丹堪称一绝,百多年后苏东坡谪闲杭州,必往赏花扶醉乃归,留题数首《吉祥寺赏牡丹》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刘淑芬云唐五代时人谓塔以所论,经幢亦然,故塔幢实为一体,形制相仿,幢较塔易为,塔需品级遵制,而经幢则无此忌讳。叶七娘置经幢于店内,因前店后家,故实为供养于宅,洛阳白居易故居曾出土经幢残件,有“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等字,可见此风之盛。秦汉时地狱之说未盛,汉墓所置器物,与人间无异,大有享受不完带下去继续之感。而佛教东来,六道轮回之说勃兴,使得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有改变,因果轮回更是深入人心。如何灭罪度亡,超度亡灵转世往生,使其免受地狱业火煎熬,世人惟有祈求佛法化解。
  
  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可算是叶昌炽《语石》以来最为详尽的经幢研究,从陀罗尼、破地狱、五台山文殊信仰、灭罪度亡以及经幢与佛塔关系等几处着手对经幢的发生和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某种程度上经幢的演化也关涉着十王信仰的确立和印刷术的诞生,其经咒以外的刻字更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极好材料。
  
  然书中犹有疏漏,页56实测经幢高度表中,“浙江硖石惠力寺经幢”误植为“石硖”;页204以“元代所修的《嘉禾志》称嘉禾县(今福建建阳县)望云桥北有一石幢:‘因昔有涌泉,云是海眼,立幢于上以镇之。’并有诗云:‘矻立应千载,传因海眼成。蓬莱水清浅,曽不见欹倾。’”之例证立幢镇海眼之效,下注“元单庆修徐硕纂《至元嘉禾志》,卷二十八,‘石幢’。”
  
  http://i3.6.cn/cvbnm/ba/ee/58/41e31723d0445159f6299bece5871daf.jpg
  
  既为《至元嘉禾志》,则所载乃元时嘉兴路,即嘉兴、松江二地,非是福建建阳。望云桥在今松江镇。“望云桥”与“石幢”二则出于卷二十八题跋,为许尚《华亭百咏》之一。然《至元嘉禾志》载石幢位于望云桥南。《四库全书总目》称《华亭百咏》宋许尚撰,是编作于淳熙间,取华亭古迹,每一事为一绝句,题下各为注。《宋史·艺文志》不著录,元至元中,徐硕撰《嘉禾志》卷二十八始全载其诗。清世其诗大行于世,厉鹗《宋诗纪事》存其《百咏》之十首,其中有《顾亭林》一诗。顾亭林者,明末清初大儒,南宋时人如何能知?盖残章湮漫,后人添补缀之。


不管是尘沾影覆的传说,还是叶家七娘的用心,总觉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简直不可思议,而经幢源于其更是个非常神奇的物件。


花样小幸琉璃小妹妹。


哈,你在杭州念的书呀~


刘淑芬为证明经幢可镇海眼举的三个例子中,1和3都是松江的,3被她误作福建建阳。实际上我怀疑1和3所述的似乎乃是同一个经幢。


我没看到叶七娘那原件,但我猜这里句读有小误。“速返人天早超净域之方便,菩提之果然愿,保扶家眷,溢宁公私,吉庆谨白”
当作“速返人天(?)、早超净域、之方便菩提之果,然愿保扶、家眷溢宁、公私吉庆,谨白。”
此外,“于店内”立幢亦不可通,是否寺字之误?


“伏为,亡夫”也不对了,应该断在“伏为亡夫”前面。


我也没看到原件。。。幢上的题记我是看新闻报道的


http://www.hangzhou.com.cn/pdf/2006/03/14/dskb/KB05314C(ps).pdf


枫林晚从来没送过我东西~~~~~~~~~


秦汉时地狱之说未盛,汉墓所置器物,与人间无异,大有享受不完带下去继续之感。
-------------------
哈哈。
从用不完的打包接着用,到六道轮回说兴起以后了不完的业障接着还债,真是从好事到坏事的大转折啊。


也许此“顾亭林”非彼“顾亭林”?哈哈


看来文比书有趣……


顾亭林那个其实没错,陈顾野王家有亭林湖之胜,遂有此名。亭林先生的名号正是因此而来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