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代试赋研究

王士祥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王士祥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稿以唐代试赋作为专门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是对唐代科举文学研究专题的拓展和细化,并客观上丰富了唐代文学的研究内容,加深了对唐代文学风貌、社会人文及士人心态的了解和把握。作者结合历史文献系统地对唐代试赋的制度、文本形式、文体功能以及文化意义作了考察,使“史”与“体”、“体”与“用”得到了有机结合,为恢复唐代试赋的历史合法性提供了可能,也为端正学界关于唐代试赋的一些偏激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持。

书籍目录

序绪言第一章 唐代试赋的文化传统与时代背景第一节 唐前重赋传统第二节 唐前献赋到“试赋”的发展第三节 汉代情结与崇文风尚第四节 唐代进士科的勃兴小结第二章 唐代试赋的科目第一节 进士科试赋。  第二节 博学宏词科试赋第三节 制科试赋小结第三章 唐代试赋的层次第一节 省试赋。  第二节 解试赋第三节 私试赋小结第四章 唐代进士科试赋考第一节 唐代进士科试赋的停复第二节 唐代进士科试赋的存佚第三节 《登科记考》所记进士科试赋补阙小结第五章 唐代试赋的形式特征第一节 唐代试赋的命题第二节 唐代试赋的限韵第三节 唐代试赋的行文小结第六章 唐代试赋的内容特征第一节 反映帝王生活第二节 再现都城文化第三节 歌颂帝德帝功小结第七章 唐代试赋的文化精神第一节 对儒家思想的宗崇第二节 对历史经验的借鉴第三节 对道家思想的反映小结第八章 唐代试赋特殊韵类考述第一节 “不限韵”与“任用韵”第二节 “以题为韵”与“以题中字为韵”第三节 “以四声为韵”与“以五声为韵”第四节 从四韵到十韵第五节 诗赋用韵比较小结结语主要引用及参考文献书后后记

章节摘录

  从这14例试赋所分布的年代可以推测,博学宏词科试赋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而这一阶段也正是唐代进士科试赋的成熟期和稳定期。因此可以说,博学宏词科试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进士科试赋的影响,但从博学宏词科的地位来看,其试赋的考察侧重点和评价标准应比进士科试赋更为严格。也像进士科试赋那样,参加博学宏词科试赋的人数要远远大于该科留存试赋数,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散佚过多。  第三节制科试赋  除了进士科和博学宏词科试赋以外,一些制科也是要试赋的。制科是相对于常科而言的制举科目,是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的专门之科,也是唐代科举中的特科。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称“制举”云:“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①皇帝不仅要“制诏”,而且要“亲临观之”,可见其地位、影响非同一般。难怪唐德宗时穆质在其《对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中称:“国家取贤之道,其礼部、吏部,失之远矣,则制策之举,最为高科。”②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记载“制举”云:“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③这里的“临时所欲”不能简单理解成随意设科,唐朝的制举科目有不少是承汉而来,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这不仅是对前朝成功经验的承袭,而且是一种紧密结合现实需要的政治行为;即便从“天子自诏”这种以当时最高文件形式颁布施行的举措来看,这种“临时所欲”也不是率意而为,而是颇为慎重和严肃的,只是不像常科那样定时举行罢了。  制科的设置上承刘汉,盛于李唐。《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载:  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  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①这段关于制举的史料既有历史溯源,又有时代特征的表现。  唐初已有应制举登科者,《旧唐书》卷七十四《崔仁师传》称:“崔仁师,定州安喜人。武德初,应制举,授管州录事参军。”②说明唐初已设制举取人,只是没有像杜佑说的“皆标其目”而已。傅璇琮先生据《旧唐书》和《册府元龟》考定:“比较详明地记载制举科目,是从贞观十一年(637)开始的。”③同时,傅先生又“据《唐会要》卷七十六《制科举》,从高宗显庆三年(658)到文宗大和二年(828),按时代先后,去其重复.总其科目”④,共得制举科目63个。  陈飞先生对于“制举”概念进行了拓展性理解,认为“通常所谓的有明确诏制、科目、试制的制举”是“狭义的制举”,而“所有常选之外与‘天子,关系较为密切的举人活动”则是“广义的制举”。在广义制举范畴内,陈飞先生概括出了“选举性制举”、“征举性制举”、“荐举性制举”、“连带性制举”和“其他制举”等类型,并在这一基础上归纳得出96个制举科目,足见名目之繁多。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唐代试赋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