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名人印象

钱汉东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

钱汉东  

页数:

355  

前言

文化名人与名人文化——由钱汉东新著《名人印象》想到的(代序) 丁法章 大家知道,举凡文化名人,不管其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宝贵的人文资源,都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在人类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在其奔腾不息的进程中所积淀的举世惊骇的文化瑰宝,无愧为永恒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与之相伴随的,每一历史时期必将会产生一批文化名人,他们委实是这些宝贵文化遗存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统文化的积极继承者。 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说,无论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事业的传承角度来看,文化名人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名片。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文化名人而蜚声世界。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斯福镇,因为有了莎士比亚而成为人们追慕观光之地;我国偏远的湘西小镇凤凰,因为有了沈从文、黄永玉而名扬海内外;浙江诸暨,则因美女西施忍辱负重,帮助越国东山再起的故事,多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造访。 文化名人的名声固然不可或缺,但最可宝贵的地方,是在于他们对文化的探求和坚守。在他们身上,凝聚了历代先贤的才情和智慧,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他们以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给人以奋斗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例如苏东坡以词、文闻名天下,他却能文而不求举,他以画闻名遐迩,他却善画而不求售。仕途不畅,依旧豪放;人生苦闷,谈笑如常,有君临天下的气势和壮志凌云的胸怀。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他成为天下文人心中的偶像。又如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完成了虎门销烟这一历史壮举后,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因大功而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当你回首仰望历代文化名人之时,不由会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领悟到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立身之本,就是泱泱中华的民族之魂。 我们对文化名人的推崇,最实实在在的行动,莫过于积极倡导和认真践行一种名人文化,这就是走进他们、学习他们,特别是对待当代文化名人,更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的精神财富,同时,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的文化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文友钱汉东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好样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钱汉东友的新著《名人印象》即将面世。这是一本记述和讴歌当代文化名人的书。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曾见诸于报刊,我也断断续续地阅读过,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与这些文化名人有直接交往,都是第一手材料,有真情实感,有生活细节,读来很有兴味。这些文化名人,从不同角度见证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进程,很有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对于启迪后人,开拓未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书中写到不少大师级的人物,诸如光未然、吕叔湘、朱东润、陈荒煤、孙犁、施蛰存、姚雪垠、臧克家、罗君惕、周而复、陈从周、徐苹芳、汪庆正等等,都是声名显赫的文化人。他们既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当今文化事业的积极推进者。这些名人虽已相继离我们远去,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不能对民族的文化历史失忆,不能淡忘这些文化名人创造的非凡业绩,他们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坐标,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我认识汉东也有些年份了,最早是读他的文章,后来成为了同事。我年长他十多岁,说实在的,这些年看他一路走来,在文化人的担当上孜孜以求,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硕果累累,打心眼里为他高兴。他年轻时在淮北插队,曾参与长篇报告文学《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采写。大学读书时学业优异,其中有一门难度较大的古典文论学科,教授给他免考并给予高分。当高中语文教师时,因教学工作出色,被推选为上海市青年教师语文学会会长。1992年调入《劳动报》社任总编办主任、月末版主编等职,该报能重振雄风,汉东功不可没。他作为人才被引进文汇出版社后,所策划出版的图书大多再版,每年创利近百万元。本世纪初,他担纲创办面向中学生的《新读写》杂志,一炮打响,发行量高达二十四万余册,并被评为国内优秀品牌期刊。 钱汉东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瓷器收藏文化研究,到祖国各地进行田野考察,写出了《人间瓷话》、《寻访中华名窑》、《日照香炉》等学术专著,有的荣获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并曾二度荣获全国冰心散文奖。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专门为他开过作品研讨会。他的考古发现和见解引起圈内专家的关注。中国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门给他写信,感谢他在陶瓷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上海博物馆已故老馆长汪庆正先生对他也赞赏有加。 钱汉东还十分热心社会文化公益活动。他曾参与接待台湾钱复兄弟认祖归宗活动,为海峡两岸宗亲联系起到积极作用。目前他正在策划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先生来杭州钱王祠认祖归宗事宜,光大中华传统宗亲文化。不久前他两度去松江区考察,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学术见解,在干山发现了元代文坛领袖、书画大家杨维桢的墓冢,提出修复建议,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钱汉东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的字笔力雄健,娟秀流畅,基本功扎实,书卷气浓厚,曾为他的故乡浙江诸暨西施故里赋诗书碑,还为国内外风景名胜题写匾额等。 钱汉东还是一位有爱心的文化人。2002年1月,由他策划组织的《上海作家散文百篇》的拍卖活动,一举成功,所得18.8万元全部捐赠上海慈善基金会。前不久,当家乡诸暨遭受特大水灾,他毅然拿出自己创作的精美书法作品十件,收藏的古代瓷器十件等举行义拍,结果拍得78.8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所捐款,所得153.8万元悉数捐给诸暨灾区民众。 对于钱汉东先生,不少人夸赞他是一个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此话信矣。我看他的成功来自对弘扬中华文化的执着追求,来自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勤奋和坚守。我期待他继续努力,挑战自我,不断超越! 2011年7月10日写于踔厉斋 (作者系上海新闻学会名誉会长、 原《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

内容概要

由于《名人印象》作者钱汉东先生与这些文化名人有直接交往,都是第一手材料,有真情实感,有生活细节,读来很有兴味。这些文化名人,从不同角度见证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进程,很有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对于启迪后人,开拓未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名人印象》中写到不少大师级的人物,诸如光未然、吕叔湘、朱东润、陈荒煤、孙犁、施蛰存、姚雪垠、臧克家、罗君惕、周而复、陈从周、徐苹芳、汪庆正等等,都是声名显赫的文化人。他们既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当今文化事业的积极推进者。这些名人虽已相继离我们远去,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不能对民族的文化历史失忆,不能淡忘这些文化名人创造的非凡业绩,他们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坐标,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钱汉东
浙江诸暨人,在安徽省泗县插过队,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上海市青年教师语文学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劳动报》总编办主任、“月末刊”主编,文汇出版社总编助理等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总干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春天开始寻访中华名窑,历经风险,奔走于中华大地,行程逾1O万公里,考察了宁夏、山西、河南、福建、西藏、新疆、云南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处古窑遗址。《寻访中华名窑》共21万字,图片500余幅,立足于学术,着眼于大众,紧扣于人文,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的关于古窑遗址的田野考察报告。
著有《岁月留香》《人间瓷话》等。主编《上海作家散文百篇》《古诗文导读大全》《情景描写大全》《人物描写大全》《应用文写作大全》等。他的《人间瓷话》被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2002年上海市读书活动用书。

书籍目录

文化名人与名人文化——由钱汉东新著《名人印象》想到的(代序)
陈香梅的中国心
文化大家沈尹默
作家的知心朋友金炳华
头戴六顶院士帽的钱煦
光未然:黄河依旧咆哮
陈荒煤:荒野里燃烧的煤
孙犁:荷花淀里飘清香
中国语言大师吕叔湘
文史大家朱东润
怀念施蛰存先生
姚雪垠与《李自成》
世纪诗翁臧克家
国学大师罗君惕
周而复:经受天磨的铁汉
良师徐中玉
走近金庸
邂逅周巍峙
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
文坛“老妖”蒋星煜
我所熟知的刘衍文教授
书生本色乃刘征
将军作家彭荆风
爱爬格子的黄宗英
睿智勇敢豁达的马达
乡前辈张煦棠先生
报人丁法章
纯粹的金福安
厚道之人贾树枚
高洪波的情怀
邓伟志的文化担当
冯骥才的人文情怀
竹林:知青文学第一人
风风火火的陆星儿
伊人:散漫的文化守望者
喜欢阿沧的理由
“牛博士”之父戴逸如
沈嘉禄的生活情调
书法家任政
叶叔华:天上的新星
章含之:走进厚厚的大红门
陈桥驿其人其事
宿白:新时期的夏鼐
我所熟悉的汪庆正
徐苹芳: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坐标
田野考古学者朱伯谦
耿宝昌:陶瓷鉴定大师
考古学家李伯谦
张永珍:天价宝瓶赠祖国
赵月汀的壶里春秋
张连志:天津有座瓷屋
品张子扬《和苑赋》
何占豪与“梁祝”
钱惠丽与韩非子
追忆恩师徐振维
“地才”钱梦龙
方仁工五十而不惑
资深记者许克强
我读张复兴
陈刚:风雨中一起走过
走向远天底下的余纯顺
附录 余纯顺壮士十年祭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谈笑风生,颇具长者风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吕老。十八年前,我在学校教高中语文课,同时参加上海市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天,一位初中老师生病,我在代课时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繁杂,纯理论的东西太多,不切实际,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我想中学不是培养语言学家的,学语法要讲究实用,对学生来说,读文章知道语言好在何处,写文章知道语言的毛病出在哪里就行了。于是我写了《语法教学宜淡化》一文,发表在《文汇报》上。尔后,《语文学习》编辑来信,要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展开一点,尖锐一些。我随即又写了《语法教学弊多利少》一文,批评语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为莘莘学子减负,为语文老师解套。《语文学习》编辑部为拙作加了编者按后隆重推出。此文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法问题的大讨论,语言大师吕叔湘、张志公等纷纷发表意见,“语法教学”一时成为教坛关注的热点话题。那时我年少气盛,对有些人的横加指责难以接受,困境中我想到了语言界泰斗吕老。于是我连夜挥亳修书,汇报了当时撰写拙稿的缘由,呈请匡谬。信寄出后的第十一天,我即收到吕老的复信(我敢断言他是接到我的信后就立即回复的),满满两页,五百余字。信是用毛笔书写的,全都采用简化字,字迹工整清丽,言辞谦和,观点鲜明。拿着信,我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后记

辛卯荷月,骄阳似火,酷暑难忍。这部记录我与当代文化名人交往的书籍,终于如期交稿,专题写作也暂告一个段落,一下子感觉轻松不少。 年轻时仰慕名人,渴望与名人交往。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有机会接触各类文化名人,本书中仅仅记录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交往过的文化名人,远远不止这些,如大学者郭绍虞先生。郭老当年是复旦中文系唯一的一级教授。1974年冬天,我去南京西路他的府上拜访,他非常随和,讲一口糯糯的苏州话。我向他求墨宝,他一边说年纪大了,手抖得厉害,字写不好了,一边拿出一张写有毛主席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旧作相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那带有点瘦金体味道的书法,我很喜欢,在卧室里挂了多年后,我把它珍藏起来,它是郭老留给我的最珍贵的纪念。 今天,当我将散落在各大报刊的文章编辑成书时,与名人交往的情景历历在目。不少我所敬仰的先贤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想起他们,我总是难以释怀。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们的谆谆教诲,刻在心里。龚自珍说得好:“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丘壑,长一分丘壑,则去一分鄙陋。”岁月如梭,物换星移,我自己亦从昔日的后生学子,步入老夫之列,叹年华几多虚度,徒生感慨。 二十六年前,我采访过一个胸前佩戴金菊花徽章的日本皇家寺院大和尚,他还是气功大师,他告诉我:和幸运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幸运起来,好的磁场会影响你的健康和发展。这话与我国传统说法颇为相似,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大和尚的话发散开去,我想,与有智慧的人交往,一定也会让自己聪明起来,少走弯路。事实证明,前辈和师友们的人格和才学、智慧和经验,如雨露甘霖般一直滋润着我的心灵,影响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说,今天我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与我经常与名人打交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少时读明代大儒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每读此句,我都很感动,很感慨,故记忆尤为深刻。在人生道路上,我有幸得到这么多文化名人的指导,与这么多文化精英成为朋友,实在是祖宗的荫庇啊!为此,我常怀敬畏之心,格外珍惜。 巴菲特曾说过:“最幸福的人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东西,但是他们懂得享受人生中遇到的东西。”我认为看一个人,要看他与哪些人为友,从中可以看到其志向和追求。上帝的恩惠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1992年夏,我初识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她就谆谆告诫我:“年轻人努力奋斗,国家才有光明前途。”多年来,此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成了我工作学习的动力。如今我俩成了忘年之交,香梅女士每次来沪总要约我见面,关心我的生活和学术研究。十年前我乔迁新居,她闻讯后给我题了书法条幅“幸福”二字,表示祝贺,如今斗大的“幸福”二字悬挂在客厅中央,每日欣赏,幸福之感油然而生!去年春天,我为祈福世博平安,举办古陶瓷香炉藏品展,香梅女士得知后专程从美国赶来观展,还亲笔题词:“今日来观赏中国文化成果,快哉!并祝钱汉东继续努力!陈香梅2010年4月22日。”这是怎样的情谊,让我感激涕零。 热情的人不仅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1994年我去拜会臧克家先生后的真切感受。尽管臧老当时年近九十,但热情奔放、阳光灿烂的诗人气质依旧,我非常喜欢他的年轻心态,我俩一见如故。2003年,我捧着花篮又一次轻轻地叩开臧老新居的大门,九十八岁的臧老躺在床上,依然乐观,依然健谈。他告诉我,他比巴老小十个月,文坛排老二。还详细询问巴老的健康状况。我说臧老你跨过百岁大关没问题。臧老十分自信地说:“不,我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我无大病,饮食起居都正常。”说话的声音很有底气,慈祥的眼光真切而坦诚。临别时,他从被窝里伸出右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带给我的温暖和力量,热情和快乐。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臧老,我浑身就充满热情和力量,这是快乐的源泉。 勤奋刻苦,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品格之一。我们的祖先就凭着这种非凡的意志力,开天辟地,才拥有今日之辽阔富饶的疆域。在姚雪垠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品格。他历经磨难,花了四十年时间写作《李白成》,让人震撼。曹雪芹写《红楼梦》已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为了写《李自成》,姚雪垠下的功夫人们难以想象,书中对崇祯皇帝的描写,简直让人感到姚雪垠老人家就生活在宫中一般,没有对帝王生活和当时历史的熟稔,怎么可能留下如此辉煌的文化遗产!民族意志力,或是尼采说的“强力意志”,在姚老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这位马拉松式的作家给后人的激励也是持久的。 最难得的是,我在考古和陶瓷文化研究领域里,结识了汪庆正、徐苹芳、朱伯谦等一批前辈学者,他们治学严谨,心胸开阔,乐于提携后生。我在各地田野考察时,凡遇到困难求助于他们,他们都会热情地伸出援手,或帮忙联系,或落实接待,让初涉考古领域的我有机会走进象牙之塔,去第一现场领略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和人文理念。犹记得,在汪庆正府上和上博办公室,与汪先生促膝长谈的一幕幕,银丝满头的汪老给我讲解一些器物特点时的神情,至今仍常在我的眼前浮现。朱伯谦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硬是陪我上山考察杭州老虎洞遗址,还跟我详细讲述了遗址发现的来龙去脉,让我眼界大开。每次赴京畿,我总爱去徐苹芳先生府上谈天说地,慢慢地成了忘年交。他说学者要珍惜自己的名誉,要像小鸟爱惜羽毛一样。他曾慷慨激昂地公开质疑曹操墓,表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坚守和良知。与考古界前辈学者相处,让我深深地感到,收藏研究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扎实深厚的功底,开阔深邃的眼界,实地考察的毅力,要做到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前辈的教诲和榜样,我会努力地去接近这个目标。 这本书里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民晚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文物报》、《文汇读书周报》、《劳动报》、《世纪》等报刊上发表过。《文汇读书周报》名牌栏目“书人茶话”责任编辑朱自奋策划了“名人印象”专栏,还约我为此专栏写了几年,最终专栏名成了拙作的书名,想想也蛮有意思。贺小钢、房延军、朱自奋、钱冶、刘敏君、沈飞德等报刊责任编辑,为拙作的发表尽心尽力,在此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导师刘衍文先生的教诲和恩惠我没齿不忘。在大学读书时,他不但免去了我古代文论课的考试,还破例打出高分。毕业后,但凡遇到文史方面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教授,而他总是有求必应,悉心为我指点迷津。著名报人丁法章先生,百忙之中为拙作撰写序言,真诚地提携后学。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热情地邀我将作品交由他们出版,并派资深编辑王有朋先生担任责任编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上海智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奇威先生,日前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文汇报社、诸暨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为诸暨特大水灾募集善款,当代文人钱汉东书法、古瓷藏品义拍”活动中,出资二十三万拍下我的四件书法作品、古瓷藏品。他听说此书出版,乐意赞助,赠送给诸暨市中小学师生阅读学习,献出一份爱心。书画鉴赏家邱超英女士和好友徐智强兄也给予了我很大帮助。图宇公司总经理吴小明先生也予以支持。对他们,我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我的夫人陆惠芳女士不仅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而且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对她,我也要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母亲生前多次教诲我:“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施人慎勿念,受施慎无忘。”我从心底里感激所有帮助和理解支持过我的朋友,也愿与朋友们分享此时此刻的快乐。 写于2011年7月9日为诸暨水灾义拍后


编辑推荐

《名人印象》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名人印象 PDF格式下载



老爸说写得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