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与末
2003-1
上海译文出版社
纳吉布·迈哈福兹
321
314000
袁松月
无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埃及当代著名小说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本书是他的一部力作。小说描写了教育部职员卡米尔·阿里去世后留下妻子和三子一女,他们靠朋友接济和变卖家具维持生活。子女中,大儿子游手好闲,混迹江湖;二儿子为人正派,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小儿子贪图虚荣,考上军校后抛弃女友,另求新欢;女儿奈菲萨原是个做裁缝的好姑娘,因失恋后心态被扭曲,她与人乱搞两性关系,被人捉住,遭当军官的弟弟苦苦相逼,无奈跳入尼罗河自尽。弟弟随即后悔,也投河身亡。作品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不幸变迁,折射出了人生的苦难旅程,成功反映了埃及人民当时的社会生活与道德风貌。
马哈福兹是个土生土长的埃及作家,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在开罗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里,童年是在艾资哈尔清真寺附近的古老街区杰马利亚度过的。一九三四年他从开罗大学前身——福阿德一世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埃及宗教基金部、文化部、文学艺术部和社会最高理事会任职,同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他是阿拉伯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一九八八年获得了诺贝尔学奖。阿拉伯人民把他视同与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一样伟大的作家。
.
无
孩子的母亲是个会忍耐、性格坚强的女人,丈夫去世后,她身无长技,只能靠精打细算勉强度日。看着孩子们的一切,却又无能为力。 大哥哈桑游手好闲,无上进心,对生活持有悲观态度,这是缘于哈桑在生活中的痛苦,迷惘的经历,埋怨沉溺于得不到回报的痛苦。他所处的是一个很难让人看到光明的社会,但让人叹息的是他几乎没有为此做出过改变。父亲去世后,他成了一个打手,贩卖毒品,最后被警察通缉,被迫逃亡。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他还保留着对家庭的爱,在最困难的时期,帮助两个弟弟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 奈菲萨的处境因为父亲的辞世而一落千丈,为了生计外出做裁缝。由于自卑和极度贫困的家庭,她对生活几乎绝望,与杂货铺老板儿子塞里曼的相遇让她看到了一丝希望。塞里曼对她的爱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她渴望靠这纤弱的希望逃离就洪水般淹没了她一切的生活。然而,现实是如此让人无奈,塞里曼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屈服于父亲和现实的压力,与一个经济和地位比奈菲萨好得多的家庭联成婚姻。生活中的最后一点看的见的失望泯灭,处于极度绝望中的奈菲萨的心灵遭到扭曲,开始屈服于生活,自甘堕落,沦为社会和情欲的牺牲品。最后,在与人寻欢作乐时被警察抓住,惊动了已经成为军官弟弟侯斯尼,在其苦苦相逼之下跳入尼罗河,结束了悲惨而又短暂的一生。 侯赛因本分老实,脚踏实地,为了家庭,他高中毕业后即参加工作,放弃了进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在弟弟狠下抛弃了在他们家苦难时无私帮助过他们的好邻居的女儿巴海娅之后,他为了维持两家的关系,也为了对弟弟的行为做出弥补,向巴海娅求婚,并最终获得了同意,当然在心底,他对巴海娅还是很有好感的。然而,对于像侯赛因这样心底善良有责任心的青年,社会所能给予他的也只是一个暗淡无光的前景。 书中主人公之一侯斯尼是一个受社会迫害的典型代表,他极富虚荣和自私。为了完成高等学业,他让两个哥哥和姐姐奈菲萨做出了牺牲。在其获得军官之后,又无边鄙视哈桑和奈菲萨的工作,认为这些有损他军人的面子和尊严。他找到哥哥哈桑,希望他能够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丝毫不念及哈桑对他的帮助。在得知姐姐的事情之后,又惨无人道的逼迫姐姐投身尼罗河。他的性格一部分源于他的本性,更多的是社会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渴望一种体面受人尊重的生活,认为贫穷是一切灾难的根源。这一切只是因为他的理智被黑暗无望的现实蒙蔽,他的天良并没有丧尽,在看到逃亡哈桑被仇敌袭击满身伤痕被人送回家之际,涌现在他心头的悲痛和对哈桑健康的关怀。在逼的姐姐投河身亡后,他又产生了深深的忏悔,陷入无法解脱的自责之中,感悟到自己是‘这个丑恶的世界中最丑恶的一个人’,决定步姐姐的后尘,赶快解脱和逃避一切,他爬到桥上的栏杆,望向浪花起伏的尼罗河,口中念叨着祈祷词,渴望真主宽恕他们,小说到此结束。 父亲去世后是开始,开始与社会挣扎,以侯斯尼最后的绝望为挣扎的结束,读来让人落泪,使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