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辛德勒名单

[澳大利亚]托马斯·肯尼利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3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澳大利亚]托马斯·肯尼利  

页数:

483  

译者:

冯涛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辛德勒名单》讲的是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300多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  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许久之后,这位快活的辛德勒先生,克拉科夫最受欢迎的派对嘉宾,扎布洛西挥金如土的浪荡子,一反常态,化身为一位花花公子的假面下隐藏的严厉判官,这一天将成为奥斯卡一生中的重要时刻。“经过这一天之后,”他后来说,“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清楚地看到了将来的情势所趋。就在这一刻,我下定决心,我将竭尽所能,不遗余力,跟这个邪恶的体制战斗到底,并战而胜之。”

作者简介

  托马斯·基尼利(Thomas Michael Keneally,1935-),澳大利亚知名度最高的“国宝级”作家。自一九六四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惠顿某处》以来,基尼利共出版三十多部长篇,十余部纪实作品和四部剧本。除了在澳大利亚本土获得无数文学奖项外,他三度入围英国布克奖短名单,一九八二年凭《辛德勒名单》折桂。这个具有多元价值的文本在正与邪、实与虚、文与史,技巧与人性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处处闪烁着过目难忘的人道主义光辉。斯皮尔伯格根据本书改编的影片获得七项奥斯卡奖。二00七年,美国电影学院评出二十世纪百部佳片,《辛德勒名单》位列第八。

章节摘录

  序幕(1)  一九四三年秋暮秋时节的波兰,克拉科夫旧市中心边缘斯特拉斯泽维斯克果大街一幢时髦的公寓楼中,走出一位身着昂贵大衣的高个儿青年,大衣下面是双排扣无尾礼服,礼服翻领上别着一枚巨大的装饰用黑珐琅底金质纳粹徽章。司机侍立在一辆庞大的阿德勒豪华轿车前,已经把车门打开,呼吸间都是呵出来的热气,这辆车即便在这个黑暗笼罩的世界中仍耀目生辉。  “注意脚下的人行道,辛德勒先生,”司机说。“它可跟寡妇的心肠一样裹了一层冰呢。”  从旁观察这幅冬日小景的我们,倒是脚踏坚实的大地,平安无虞。这位高个儿青年自始至终都会身着双排扣西装,有几分像个工程师的他一直都会有亮闪闪的巨大汽车随时伺候,还有,虽说他是个德国人,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还是个相当有影响力的德国人,波兰司机却一直都可以热络地跟他开开蹩脚的玩笑,不会有什么顾虑。  可是,虽有这样轻松的开场,我们却不可能以同样轻松的眼光看待我们这整个故事。因为这是个关于“善”如何战胜“恶”的真实故事,一次绝对可以精确测量、统计,毫不含糊的胜利。当你从另外的一极,从兽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当你一一历数“恶”通常会取得的那些可以预计和测量的胜利——自然容易做到明智、冷嘲、目光如炬,避免滥情的俗套,自然容易彰显“恶”的不可避免,而正是这方面构成了这个故事中可以称为不动产的大部分,可是“善”终究还是能归结为“尊严”和“自知”这样少数几种无法估量的德行。人类致命的怨毒正是小说家的主题,原罪也永远是历史家的母乳。可是要想描写美德却实在是桩冒险的买卖。  “美德”这个词儿用起来实在危险,我们须得赶紧解释一下:奥斯卡·辛德勒先生,这位在克拉科夫古老优雅的旧城区,将雪亮的皮鞋冒险踩上结冰路面的青年,可决非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正人君子。在这个城市,他跟他的德国情妇住在一起,还跟他的波兰秘书长期有染。他妻子埃米莉自愿大部分时间待在摩拉维亚的家里,只是偶尔来波兰小住。不过倒要帮他说句话:对他所有的女人,他都是位彬彬有礼、慷慨大方的情人。当然,就“美德”的世俗含义而言,这也算不得理由。


编辑推荐

  《辛德勒名单》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4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名单》一举夺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事实上,这部电影在获奖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越了区区七座小金人。2000年,德国电影杂志《电影》的读者将《辛德勒名单》票选为有史以来最佳影片的第一名。2007年,美国电影学院评出有史以来的百部最佳影片,《辛德勒名单》位列第八。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将这部获得1982 年布克奖的电影原著小说引进出版。  《辛德勒名单》的超高知名度来自于电影,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电影投拍之前,其原著小说早已在文坛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该书出版于1982年,原名《辛德勒方舟》(Schindler’s Ark,美国版从一开始就叫《辛德勒名单》),同时荣获当年的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和美国洛杉矶时报小说奖。更为难得的是,在布克奖历史上,《辛德勒名单》是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获奖作品,单单英文版销量就超过200万册。  小说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投机实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种族隔离及灭绝政策的险恶环境下,以一种让人费解的热忱,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超过1300名犹太人,为此辛德勒付出了几乎全部财产。最后,他被犹太人尊为“义人”,在世界各地都有“辛德勒的犹太人(Schindler’s Jews)”后裔,一代又一代地传诵他的义举。  斯皮尔伯格在导演本片时,用黑白色调赋予整部影片一种庄重而又纪实的影像风格,而这种风格的根本,正是来自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Thomas Michael Keneally )。这位澳大利亚籍作家堪称国宝级。自一九六四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惠顿某处》(The Place at Whitton)迄今,四十多年的时间内共出版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还有十几部纪实作品和四部剧本。在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后,终于凭借《辛德勒名单》一举成功。  托马斯?基尼利擅长历史类小说,他创作的《血红,玫瑰姐妹》、《吉米?布兰克史密斯之歌》、《献给阿斯马拉:非洲小说》等作品虽然在创作题材上跨越数百年、纵横八万里,但始终以现代的写作风格、现代的心理分析利器去剖析过往的人物、岁月和事件,力图还它一个客观公允的面貌。《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书评》等专业媒体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甚至将《献给阿斯马拉:非洲小说》与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并称。  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版的《辛德勒名单》,在1994年狂揽63项国际电影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奥斯卡最佳。影片着力表现的,是在这场人类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而作为托马斯?基尼利最为著名的作品,作家充满纪实风格的文体和精确得甚至有些琐碎的文字背后,将所有阅读者的情绪感受,精准地引向对辛德勒这个“如此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物”的“真身”的分析与解构,其中海量的动人细节是三个小时的电影所无法涵盖的。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哪怕只出场一两次,也足以演绎一段催人泪下的旋律。所有这些旋律汇成了悲喜交加的“战争与人性”交响曲,而这也正是基尼利本人最希望通过《辛德勒名单》传达的。通过小说版《辛德勒名单》,他将“大义人”辛德勒和“大恶人”格特完整客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基尼利但求真实的创作原则,赋予了《辛德勒名单》让布克奖评委们叹服的只属于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辛德勒名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