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

张志勇,刘锟 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张志勇,刘锟 编  

页数:

523  

内容概要

  对于“创新教育”的概念,当年理论界是有不同意见的,认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等概念太多了,界限不清。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之所以用“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是与他们对创新教育概念的独特认识和定位分不开的。他们认为:“创新教育是由接受教育发展而来的,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这里,所谓“以继承为基础”,就是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发展为目的”,就是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进而培养创造性人才。显然,第一,“创新教育”是对“接受教育”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一方面,创新教育并不否定知识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知识既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吸取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现代教育的精髓,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第二,新的时代对民族创新精神的呼唤,必然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素质教育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切入点是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对于克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学生负担过重的局面,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颓人,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可以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第三,创新这个概念比创造更为宽泛,既包括原创,也包括再创。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们的创新,他们的创新更多的是再创。因此,用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更加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

作者简介

  张志勇,山东省东平县人。现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兼作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会和工。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的研究、改革与创新、新道德教育研究方面建树颇丰。2002年1月,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之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制度、重建教师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话素质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研究课题(代序)总论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 建构创新课程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搭建平台创新课例:区域推进课程创新的行动研究课程设计:给课堂一个创新支点智慧型作业: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人生设计:为学生多彩人生导航读书成长:给生命的成长涂抹书香底色感悟自然:实现生命的超越生活科技:感悟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走向社会:了解本土文化实施“五大行动”实践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成功之路第二章 开展新道德教育反思与重构:新道德教育的“四个回归”活动道德教育:内化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让每一位学生成为道德体验的生命主体为了每位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活动中体验亲历中内化明德厚本课程:奠基学生发展基础第三章 实话创新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范式转型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活动建构教学论的基本主张生命课堂论纲:课堂教学范式研究的新视角因材施教:关于差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从“目标课堂”走向“自主课堂”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初中教学改革设计第四章 营造创新文化建设以“超越”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创新文化解放学生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素质教育新探索: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校发展价值观的新追求:创新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拒绝“精神荒芜”:创新学校发展愿景构建的实践与探索第五章 培育创新教育变革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以校为本: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研究博客为教师自主成长搭建支持平台我的教育十年:一位创新型教师的自述附录从边缘到主题--创新教育研究10年记事没有知识经济,就没有创新教育研究从“科教兴国”到“创新立国”中国教育的“世纪之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从边缘到主题“逃跑”--在一刹那闪现我们给自己和他人留下了什么“金牌团队”一个“金牌团队”的创新之旅--《人民教育》创新教育报道创作纪实对山东省八年创新教育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后记 没有终点的事业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