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无限的增长

杨扬 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杨扬  

页数:

3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十二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鉴。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览。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

  杨扬,1963年生,浙江余杭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2005~2006年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作协会员。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在《文学评论》、《上海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六十多篇论文,参与《新世纪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世纪的回眸丛书》(珠海出版社)、《20世纪学术大典·中国文学卷》(福建教育出版社)等大型丛书的编选工作,已出版个人专著《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文学的年轮》等五种。曾担任上海中长篇小说奖初评委,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读书班成员,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评委和《上海文学》编委。

书籍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自序二十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文学批评:仅在话语之间变化是不够的中年写作:世纪初的文坛新景观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写作的改变新媒体写作:“八十后”现象随想小说还能为今天的思想提供公共资源吗?——从二O O四年出版的几部长篇小说说起文学中的文学——近年来散文创作评说评奖感言——关于文学评奖的答问说“变”——新世纪小说创作随想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倾向影响新世纪文学的几个因素关于莫言的《木匠和狗》《暗示》与小说文体实验一部小说与四个批评关键词——关于孙惠芬的《上塘书》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世界——评《地球上的王家庄》山水间的寄托——评柯平的散文反常规的写作意图在写作中的遭遇——从范小青的《爱情彩票》、《在街上行走》说起有脾气的批评——关于韩石山的文学批评第二辑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莫言访谈录文学的形式探索:比缓慢更缓慢的工作——孙甘露访谈录对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思考——雷达访谈录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陈思和访谈录或前或后:文学批评的位置——吴亮访谈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关于古代题材电视剧泛滥的思考关于上海文学研究状况的思考——二00三年冬在田家炳书院的演讲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审美方式的变化——二00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在浦东新区艺术中心的演讲钱钟书《围城》与中国现代小说——二00四年十二月七日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影像中国札记——兼论田壮壮导演的电影《蓝风筝》第三辑印象:二00二年的上海文学文学上海:二00三年的记忆写在文坛边上:二00四年的上海文学阅读感言——上海中长篇小说奖参评作品读后有一种情怀,至今都难以摆脱——关于赵丽宏的散文读书消夏——读孙颐《思维八卦》想到的混杂的艺术——评明星版话剧《金锁记》小说识“小”——《我爱小丸子》读后欲望有时比思想更强大——《德令哈囚犯》读后乡土上海——评彭瑞高的长篇小说《男人呼吸》俞天白《天地蛋》读后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世相——姚克明先生散文集《海上洋泾浜》读后城市的诗意想象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缪克构的组诗《城市时光》读后别样的文学上海——褚半农《听雨怀中堂》读后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人性——李伦新长篇小说《非常爱情》读后都市与女性写作自由主义传统与上海文学——从沈从文与上海的关系谈起鲁迅小说的读法——评《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谁决定着时代美女呢?——读《百年中国女性形象》“爱情单元”及其他——由新编上海版初三语文教材想到的第四辑自己的生活钱门求学记——说说我的老师钱谷融先生跋:关于杨扬的文学批评

章节摘录

  九十年代文学的基础九十年代文学从登场开始,就注定其自身的暗昧性。与通常新的文学阶段开端的表现不同,在文学史上,绝大多数新的文学阶段的开始,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极其醒目的文学宣言和口号,但九十年代文学全然没有这些特征,乃至今天我们要追踪九十年代文学开端时,总会被一系列问题所困惑,诸如哪些作家作品代表了九十年代文学,或者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可以作为九十年代文学的开端,等等。九十年代的文学好像是一个隐身帝国,凭常规你是无法迅速窥测到它的踪迹,但只要你置身于当代文学世界,就会无时无处不感到它的存在和影响。你可以在具体的作家作品中感到九十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有着全然不同的结构方式和美学色彩,像贾平凹的《废都》、王安忆的《我爱比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余华的《活着》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创作。不少作家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如果还想保持一种良好的创作状态,就不能不调整自己的创作,进行某种根本性的改变。所谓根本性的改变,是指这种变化不是在某个作家身上经常可以见到的那种局部的创作风格的微调,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整体性的创作调整。那些能够适时转变的作家,在九十年代好像都换了一副笔墨似的,不仅创作批上了新装,而且写作的天地也豁然开朗,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放松感。而那些不能适应九十年代变化要求,无法及时调整自己创作的作家,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不知不觉处于停顿状态,不是说他们不再写作,而是他们写出来的作品,不再有原先那样的灵性和文学影响,仿佛只是在原地踏步,做一种惯性的滑行,其创作的颓势是显而易见的。譬如张洁、马原、阿城这些曾经被期望很高的作家,进入九十年代后,风光不再依旧,创作量越来越少,作品的表达也越来越滞塞。发生在同一批作家身上的这种前后不同的遭遇,显示着九十年代的确是一个文学的分水岭。这样的区分与自然时间的历史纪元之间是不是有某种暗自神合的关系,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种变化了的现实已经在文学世界中浮现出来。  九十年代文学意味着新的开端,而这种开端同时又是不明确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矛盾现象正是九十年代文学嗳昧性的体现,也是九十年代文学的独特表现。为什么九十年代文学会有如此奇怪的特征呢?这与九十年代文学特定的生长环境以及作家构成有很大的关系。  八十年代末,政治动荡留给文学的记忆是清晰的。向外扩张,谋求外界发展的思想空间暂时受到抑制以后,向内探索,寻求内心能量释放的文学成为一种趋势。但这种向内转的文学趋向表现在具体作家创作上,是有差异的。一种是面向大地,沉人民间的历史思考,如张炜的《九月寓言》、张承志的《心灵史》和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等;一种是陷入昏暗的欲望幽谷,与神灵对眠,在男女阴阳之间排遣内心的焦虑,如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丰乳肥臀》等;还有一种是性别的,由男性和女性分别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尝试着某种文学表达的可能性,如陈染的《私人生活》、虹影的《康乃馨俱乐部》、陈村的《鲜花和》等。再就是呈才遣性的散文创作的热烈景象,这些可以说是九十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拉开距离的重要迹象。  ……


编辑推荐

  这套丛书共由10本组成,每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它们包括:王彬彬《一嘘三叹论文学》、王干《灌水时代》、黄发有《媒体制造》、李建军《必要的反对》、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贺仲明《真实的尺度》、张学昕《唯美的叙述》、张新颖《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杨扬《无限的增长》、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等。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当下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无限的增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