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统与政统之间

李明军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作者:

李明军  

页数:

43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康雍乾时期在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而此“盛世”又在最后一个封建政权统治下实现。康雍乾时期亦可称为文学发展之全盛期,在这一时期,不仅传统文学样式得以进一步发展,新兴文学样式亦走向成熟,达到巅峰。文学创作在这短短一百年内几乎重演了近千年的文学发展历程,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因而得以突显。明清易代特别是清朝人主中原,亡国之悲加上民族之恨,使清代初年的汉族文人经受灵魂之洗礼,世运对文学产生前所未有之影响。时过境迁,易代之天翻地覆淡化为过眼云烟,文人自我实现之紧迫和个体生存之困境,使文学呈现多种风貌。而灵心主导其间。乾隆时期考据学之兴起,使学问和文学之关系得到重新审视。   本书是关于研究“康雍乾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学精神”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康雍乾时期文化政策之转变与儒理治世政策之确立、儒学复兴与风雅诗学的复兴和变异、文学在政治社会中的另类生存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李明军,男,1969年生,山东郯城人。2001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到临沂师范学院工作。2006年至2008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小说和清代诗文。近几年来主持各级各类课题5项,出版《中国十八世纪文人小说研究》、《禁忌与放纵》等学术专著4部,主编或参编各类编著16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有多篇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等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各级科研奖励4项。在各类报刊上发表随笔、评论60余篇,出版《心灵桃花源》等随笔集3部,长篇报告文学1部。

书籍目录

绪论 文统、道统与政统:康雍乾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学精神 一 康雍乾时期文化政策之转变与儒理治世政策之确立 二 从理学到朴学的学风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三 儒学复兴与风雅诗学的复兴和变异第一章 困惑与彷徨:明清之际士人的人生际遇和文化选择 一 “归儒”与“惊隐”:遗民诗人文化选择困境的文学呈现 二 “忠恕”与“忠义”:金圣叹才子心态的文化意义 三 适意人生与娱乐至上:李渔的人生选择和文学思想第二章 回归风雅:儒家诗学体系重构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意义 一 王夫之的道统观与比兴诗学的文化意义 二 名教与性情:顾炎武的“天下”观及其学术思想体系内的诗学观点 三 “理欲合一”与“情至之情”: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和文学思想 四 “灵心”和“世运”:钱谦益的人生际遇与儒家诗学体系之形成 五 叶燮:儒家诗学体系重建之完成第三章 “雅正”:康雍之际的文化政策与文学规范之确立 一 康熙朝文治政策之确立与士风、文风之转变 二 “习行之学”与“六艺之教”:颜元学术思想的时代意义和文学表现 三 神韵:顺康之际时代情绪的文学表现 四 醇雅: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朱彝尊诗词风格转变的典型意义 五 “文统”与“道统”:方苞古文理论生成的文化背景和时代际遇 六 “文运”与“世运”:《南山集》案与戴名世人生悲剧的文化内涵 七 出处之间:查慎行的人生际遇与诗风转变第四章 江湖和庙堂之间:乾隆时期文人群体之分化与风雅文学观之变异 一 乾隆时期的文化政策与士风、学风、文风之转变 二 通经与明道:戴震学术思想体系内的文学观念 三 以文传道:姚鼐古文理论的学术环境与文学传承 四 “不平则鸣”与“神”、“气”、“奇”、“变”:刘大樾的身世遭遇与特异文学思想之形成 五 格调:沈德潜在政教和诗教之间的周旋 六 厉鹗:个体生存、江湖心态与文学表现 七 性灵:袁枚人生选择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八 “达我心曲”:清代中叶通俗小说的情志表现与小说观念的鼎新 九 “风人之致”与“案头文章”:清代前中期戏剧的雅化历程 十 激楚苍凉变骚音:黄景仁诗歌的文化意义与清代风雅诗学复兴的终结结论 文学在政治社会中的另类生存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困惑与彷徨:明清之际士人的人生际遇和文化选择  一“归儒”与“惊隐”:遗民诗人文化选择困境的文学呈现  所谓的忠诚坚贞,本属个体的形而下的行为,在儒家伦理中被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对浸淫于儒家文化中的士人来说,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是对节操的严峻考验,但从没有像明清易代那样让士人产生如此的矛盾和困惑。明清之际,汉族士人面临着几条道路的选择,或出仕新朝,或以积极的方式进行反抗,或以隐居的方式进行消极的抗争。抉择的艰难,缘于思想理念和生存的困境。受以心学为代表的启蒙思想的影响,对身心的关注,关于家国关系的思考,对民生的重视,殉国与殉朝廷的分辨,如此等等,令由明人清的士人对出与处有了新的理解。归庄《历代遗民录序》分遗民为“已仕”、“未仕”两类①;黄容《明遗民录》之序言将遗民分为“深潜岩穴,餐菊饮兰”、“蜗庐土室,偃仰啸歌”、“荷衣箨冠,甘作种瓜叟”、“韦布介士,负薪拾穗”等类型。②张自烈于《复陆县圃书》中云:“心苟同,迹不必皆同。使尽如土室之离母,寝车之不蹈地,诈盲之不见妻,识者必谓之固,必非避乱守身之正。”①再加上谋生之艰难,真正的隐居需要坚强的毅力和面对贫困的勇气。即使是不与新朝合作的汉族文人,亦多以游幕维持生计,而所游之幕主,或为所谓的贰臣,或为仕于异朝的新贵,以“道不同不相与谋”之原则,本应采取排斥之态度。所以即使如顾炎武等被后人视为民族气节之象征的文人,亦与所谓的贰臣交往,对其出仕新朝采取宽容之态度。曾以逃禅表达对清朝之抗争的屈大均,一边积极参加抗清之行动,一边与所谓的贰臣交往,如王士稹、龚鼎孳、程可则、朱彝尊等皆对屈大均之文学才华表示赞赏。像坚守气节的文人方文即表示,或仕或隐,皆为个体之自由选择,虽有高下之分,而与善恶无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统与政统之间 PDF格式下载



对文化政策和文学精神之关系进行探讨,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值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