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
2010-2
福建教育出版社
陈建云
325
无
从人头攒动的南京东路折进山东中路,穿过九江路和汉口路,向南一直走到福州路,上海这条长不过200米、宽约10米的马路,在当年的十里洋场,有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望平街。近人叶仲钧在《上海鳞爪竹枝词》中吟咏:“集中消息望平街,报馆东西栉比排”,这条马路的赫赫声名,来自它一街两行鳞次栉比、形形色色的报馆。 1872年,英人美查创办的《申报》首先在望平街设馆。20余年后,美商福开森的《新闻报》也在这里开业,与申报馆衡宇相望,互争短长。1904.年,国人狄楚青设时报馆于福州路、望平街口,与《申报》、《新闻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尔后,《神州日报》、《时事新报》、《天铎报》、《民立报》、《大共和日报》、《民权报》、《民国日报》、《晶报》、《立报》等数十家报馆相继在此安营扎寨或设立批销处,就连“中国第一流之新闻纸”天津《大公报》,也歆羡望平街这块“风水宝地”,于1936年派人马南下上海,设立分馆。望平街,这条狭短的陋巷,成为举世闻名的报馆街,中国报人心中的“罗马”。 曾经是望平街一员的曹聚仁,新中国成立后寓居香港。上海的这条马路,常使他魂牵梦绕:“望平街这条短短的街道,整天都活跃着,四更向尽,东方未明,街头人影幢幢,都是贩报的人,男女老幼,不下数千人。一到《申》、《新》两报出版,那简直是一股洪流,掠过了望平街,向几条马路流去,此情此景,都在眼前。” 曹聚仁生于浙东乡村,他说自从自己有了知识,上海这个十里洋场便“如雷贯耳”了。后来到杭州读书,对上海更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然,最向往的便是望平街,因为“那是光照世界的文化灯塔”。
在1949年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一度寻求“第三条道路”的民间报人,如果不愿意离开“父母之邦”,就必须在国共之间作出抉择:要么留在人陆支持共产党新政权,要么追随国民党退居台湾。《新民报》主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带着对新时代的憧憬选择了前者,《世界日报》老板成舍我选择了后者。“独立记者”曹聚仁则在上海“旁观”革命一年之后,南下香港,担当起海峡两岸的秘密信使。 所有的选择都合逻辑,所有的结局部有宿因。
陈建云,生于1967年8月,河南南阳人。新闻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编著有《中外新闻学名著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新闻传播学卷》(副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在《新闻大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法、大众传媒与政治。
遥想望平街当年(代序) 开到荼藤花事了——陈铭德、邓季惺夫妇与《新民报》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八版文章千滴泪 邓季惺“大闹立法院” “报纸本身就是目的” 老板做不成了 告别《新民报》“一个看革命的旁观者”——1949年前后的曹聚仁 青春作伴好还乡 土地与时代的儿子 “他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了战场” 《抗战画史》足千秋 桃花扇底送南朝 “一个看革命的旁观者” 乌鹊南飞,何枝可依 “我决定收起了‘自由主义’的旗帜” 秘密信使,爱国书生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成舍我与《世界日报》 “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 斯人为报纸而生 成功的所以然 报界硬汉,新闻斗士 报人问政 岂傍他人论短长 “最是仓皇辞庙日” 主持香港《自由人》 八十到头终强项征引书目 图片出处后记
开到荼藤花事了——陈铭德、邓季惺夫妇与《新民报》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抗战军兴后西迁重庆的《新民报》,八年间在财力、人力、新闻业务与管理经验方面的积累.使老板陈铭德、邓季惺夫妇有了在抗战胜利后扩张这份事业的“底气”和“本钱”。 1937年11月《新民报》从南京撤离,设备和人员上船后,报社仅剩下200多元现金,总经理陈铭德只好解开私囊,作为同人沿途伙食和零星开支。人马到达重庆时.社址虽然已由先行一步的总主笔罗承烈在七星岗租好,但开办事宜千头万绪,两手空空的陈铭德感到寸步难行,无从着手。幸好有朋友帮助,以轮转机和卷筒纸作抵押,向重庆银行借贷3000元,复刊工作才得以启动。经过短期筹备,《新民报》重庆版终于在1938年1月15日正式出版。发刊词宣称:“本报以南京旧姿态,出重庆之地方版,相信抗战既无前方后方之分,救亡安有中央地方之别。战局虽促,但我们必须坚定最后胜利之信念。社会间虽不免间有摩擦,但吾人则认定民族统一战线实高于一切。其原则,在能以抗日反帝反封建反汉奸为出发点,而以民主化集中一切革命力量,方能消除内部之矛盾,坚强抗战之实力。本报今后立言主旨,即本乎是。” 《新民报》在重庆可谓一炮打响。当时复刊启事一登出,预订报纸的读者即络绎不绝,报社不得不动员经理部全部人员来办理。广告方面,一开始就拥有了全市影剧院、主要公司行号和商店的广告。
旧上海望平街的报馆,给乱世中国留下了“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铁肩道义和妙手文章,相信中国报人的智慧和风骨仍将薪继火传。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 周瑞金 史料翔实,引人入胜。中国新闻界曾经的历史,中圜报人曾经的时代风云,让我们无限感慨!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
所有的选择都合逻辑,所有的结局都有宿因。
无
每个学新闻的人都应该看一看,
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
民国的这面镜子,挺亮啊
值得细细品读`
居然是旧书!!!
为什么搜这本出来那本?